核心提示: 2003年3月,上药集团调整组织结构,对下属100多家企业进行重组,形成“4+1”的结构,即四个事业部(处方药、抗生素、中药与OTC及原料药)和一个上市公司。处方药事业部(信谊)正式成立。 作为沪上最大的处方药生产销售企业,上
2003年3月,上药集团调整组织结构,对下属100多家企业进行重组,形成
“4+1”的结构,即四个事业部(处方药、抗生素、中药与OTC及原料药)和一个
上市公司。处方药事业部(信谊)正式成立。
作为沪上最大的处方药生产销售企业,上药集团处方药事业部下携信谊制药
总厂(信谊药业)、信谊制药二厂(九福药业)等9家全资或控股企业,经营范围涉
及产业基地、批发体系、零售连锁体系等,其中9家工业企业均已通过国家GMP认
证,两家商业公司通过GSP认证。产品国内销售辐射30个省、市、自治区,海外
销售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新的发展环境中,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企业,在中国医药产业新时代再次
发出夺目光彩。
从历史中寻找信谊,可以追溯到1916年10月13日,德国药学博士霞飞怀着梦
想和希望远道而来在上海开设的信谊大药房。
不久后的1924年,霞飞和我国药剂师何子康合资创建信谊药厂,开创中国化
学制药业先河。
1937年,上海沦陷为孤岛,霞飞博士退股回国。此后,民族资本家鲍国昌立
足振兴民族企业,大胆革新,信谊很快发展成为上世纪40年代享誉世界的远东第
一大药厂。
抗战初期,信谊率先利用进口原料,制成“消治龙”针、片剂,产品畅销国
内及东南亚一带。上世纪60年代,又首创针剂灌封“一条龙”;首家推出预防小
儿麻痹症活菌疫苗糖丸;研制出的二相气雾剂、纸式剂型填补了国内空白。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上海召集在沪工商界人士,共商社会经济发展宏图。
时任信谊药厂厂长的陈铭珊先生应邀与会。
20世纪70年代,信谊首先研发并生产长效口服避孕药片,极大地提升了我国
计生医疗水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信谊又在国内最早开发出“一步法”制粒工艺、旋转式
拉丝灌封、缓释制剂、高效包衣工艺及三相(混悬型)气雾剂。
1985年,信谊成为沪上首家药品生产经营“两证”验收合格单位。
1990年,信谊的经济指标在全行业领先。
1992年,信谊投资3000万美元,在上海浦东金桥兴建一座占地7万多平方米
的GMP厂房,并开始积极探索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的道路。
1998年起,信谊药厂发起“百万市民看信谊”的纯公益活动,接待了来自全
国各地的市民13万余人次,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危机面前,信谊人从来都不退缩。2003年“非典”期间,信谊药业生产的
利巴韦林气雾剂的日产量在短短的10天内就从原来的1000瓶突破到6万瓶,被瑞
士商学院列入EBMA的成功案例。
……
今天的上药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集科、工、贸于一体的
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之一,是中国产业链基础最完整、分销零售体系最完善的大型
医药企业之一,并跻身中国工业企业一百强。他们在微生态制剂领域处于国内领
先地位,主打产品培菲康在全国相应治疗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并获
得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多项专利。冻干粉针技术及缓控释技术在国内领先,
其中缓释恬尔心已达到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气雾剂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通过GMP
认证的产品之一。信谊产品研发主要集中在消化道用药、代谢类用药、心血管用
药、呼吸道用药、抗菌用药及抗癌用药等疾病治疗领域,并建立起生物工程、天
然药物、化学合成和化学制剂四大技术平台。
作为上药集团打造处方药航母的基石,处方药事业部秉承“除了好药,还有
信誉和友谊”的人性化经营理念,围绕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两大主题,抓住科技
创新和品牌营销两大关键,实施营销、科技、制造、管理方面策略和模式的四大
转型,努力成为一个科研主导型的有较高品牌知名度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处方药
生产经营基地。
用诚信换取友谊。信谊人相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携手共进,企业
才能获得成功。他们希望携手国内外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赢。
(林泽)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