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中国医药行业大变革的启动年,是医药行业发展的转折年,医药板块面临快速成长的历史性机遇。基于医药行业的规范化带来的产业集中度提高,基于经济增长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庞大健康消费需求,基于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行业高速成长契机,基于全球医药生产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医药各子行业的投资价值均有望显现。
化学制剂子行业的亮点在于品牌普药。与跨国专利药生产厂家相比,国内化学制剂上市公司主要生产专利已过期的普药,新农合和城市社区医疗网络的建设将有利于市场空间的迅速放大。未来五年,农村人均卫生费用平均增长在30%以上,市场集中度将向品牌药企靠拢。政府补贴到位、医药分开、通用名处方制度等系列政策的出台将使分割的药品市场得到统一,中低端药品市场的大发展将使品牌药企获得崛起的机会,中低端药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和药品市场的规范有利于具有国企背景的大制药企业品牌的扩张。
生物制药子行业的发展需要强调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是该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医疗体制改革、疾病预防控制力度加大以及居民健康消费对疾病预防
需求的增加将给生物制药企业带来良好发展机遇。
医疗器械子行业将直接受益于国家财政对卫生投入力度的加大。国家正在加大惠及大众的财政卫生投入力度,该政策将推动县乡级医院、社区卫生站医疗器械采购量的急剧扩大。
原料药子行业将更强调清洁工艺和技术因素的贡献。尽管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但政府也提高了原料药的出口退税率,再加上石油等基础原材料价格的下降,我国的原料药生产在制药业全球化的大格局中具有比较优势,原料药品种在技术、规模、认证等生产壁垒方面的突破往往会给相关企业带来爆发性的增长机会。
中药是我国的国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成本低、疗效稳固,国人的信赖程度很高,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会使那些信誉卓著的品牌中药进入基本药物名单,从而使相关企业得到更快发展。
即将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将给医药商业企业带来机遇。在国家大力打击商业贿赂和医疗体制改革后,医药销售和流通体系将发生根本改变。医药商业渠道的偏平化、阳光化将使那些拥有规模优势、区位优势以及高效物流配送体系的医药商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色,发达地区的区域性医药商业龙头值得重点关注。
■上海医药:商业价值巨大
公司为上海市医药商业龙头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为125亿元,高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市场份额4.16%,在上海具有垄断优势。公司即将迎来战略发展机遇。
公司最大的投资亮点是其医药商业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首先,公司将受益于医疗体制改革。现行的药品多级分销体制和以药养医的局面将会被打破,具有优势的商业企业有望迅速做大做强。未来流通环节的扁平化将节省大量的中间费用,从而提升商业企业的利润率。公司药品销售业务的毛利率已从2006年中期开始回升。公司的业务覆盖了上海100%的三级医院、76%的二级医院、50%的三级医院,未来如果将医院的药房托管给第三方,则公司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
其次,未来医药商业的集中度有望快速上升,目前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集中度非常低,前三名市场份额总和不到20%,而美国前三名市场份额总和达到了96%,因此公司的提升空间非常大。
第三,公司刚刚被批准为全国性的三家麻醉和精神药品分销企业之一,其较高的利润率将为公司带来可观的利润。
第四,公司未来在华源集团的资产整合中有可能注入其他商业资产。
第五,公司具有数量庞大的销售网络,其资产重估潜力巨大。
除了商业外,公司的药品OEM(委托加工)业务也将快速发展,目前公司已
经获得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的认证,并承接了100亿片/年的生产订单,
但公司的产能只有20亿片/年,公司即将进行扩产以满足需求。另外,公司所拥有的房产也将获得可观的租金收入。
■同仁堂:中药王者蓝筹风范
同仁堂是我国中药领域知名度最高、规模最大、品种最广的公司之一,公司的投资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受益于医疗市场规范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同仁堂母公司的利润费用结构基本和国外非专利药企业接轨,公司的产品结构适合专科用药。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规范和改善,公司业绩有望得到提升。
(2)公司具有较强的产品提价能力。国内医疗市场个体的消费能力千差万别,公司的品种最为齐全,新剂型和小品种的提价潜力很大,这有望成为公司新一轮增长的启动契机。
(3)成长潜力巨大。公司的品牌形象不仅在中药领域有价值,在医药商业领域也可带来价值,此外,在OTC领域也存在品牌拓展的潜力。同时,公司在海外市场存在发展潜力,香港生产基地的投产增加了进入海外市场的便利性。
(4)管理层的激励将加速公司发展。目前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较少考虑到历史贡献因素,及早出台管理层激励制度有利于减轻公司股价上行压力,不排除未来会将下属的科技子公司私有化的可能性。并驾齐驱的母公司和科技子公司若合二为一,将实现销售渠道的有效整合和费用压缩,减少大量的关联交易,有利于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同时集团公司拥有的保健品业务也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双鹤药业:三大核心业务引领高增长
双鹤药业逐步退出亏损的医药流通领域和天然药领域,将主导品种聚焦于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大输液、降压和降糖三大核心领域。公司的投资要点在于:
一是受益于大输液价格上涨。2006年我国大输液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以500ml基础输液为例,出厂价格上调了5%左右,整个行业出现明显的复苏。另外,双鹤药业在大输液领域的增长点还在于塑袋包装替代玻瓶、营养型和治疗性大输液产品。母公司新上的20万分子量的羟乙基淀粉,又称“代血浆”,是高档营养型输液产品。
二是公司在降压药行业龙头地位稳固。公司降压0号药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约为11.60%,为降压药行业的龙头品种。
三是公司降糖药未来销售会平稳增长。2000年~2004年,全国医院口服降糖药购药金额从8.64亿元快速增长到11.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6%。口服降糖
药中西药品种占73.68%的市场份额。公司主要降糖药糖适平为大宗降糖药物,市场前景较好。公司在研的降糖药主要有增敏剂和“抗糖尿病一类新药PPAR双激动剂”,预期未来两年双鹤药业的降糖药销售将保持平稳增长。
■双鹭药业:凝聚创新的力量
国内生物技术迎来了产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全球意义上的生物技术公司价值主要体现在创新药物品种的价值。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技术公司需要重视营销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同时应以技术驱动力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生物制药业的价值链涉及新药的发现、开发、生产和营销四个环节,公司的发展得益于在各环节上的创新。公司的药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生化药物、化学药物和中成药。产品种类繁多,但基本都锁定在抗肿瘤、心脑血管和抗病毒三大治疗领域。公司的四大技术平台包括生物技术产品规模化制备技术平台、生化药物制造平台、蛋白多肽溶液制剂技术平台、长效缓释制剂技术平台,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公司的价值取向是成为一家技术驱动型的制药企业,但国内扭曲的医院药品定价机制决定了药品以过度营销为导向。新医改导向将凸现公司技术为本的竞争优势。公司的营销采取代理和学术推广两条腿走路,在强调营销人员重要性的同时,重视企业技术力量的提升。投资者若以时间为序,公司的新仿制化学药品种、复合干扰素、中药大品种、技术转让依次是关注的重点。
预计公司2006年和2007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880万元和2209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5%和48.5%,净利润分别为4563万元和728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2.6%、
85.1%;每股收益分别为0.55元和0.88元。
■华海药业:具有国际视野的原料药企业
原料药品种在技术、规模、认证等生产壁垒的突破往往带来相关企业爆发性的增长机会,2006年~2007年石油等基础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和人民币的升值影响
相互冲抵,产品的系列化和规范市场认证是延长品种生命周期的有效手段。作为一家具有国际视野的特色原料药企业,华海药业正处于第二次跳跃的起跳期。第二次跳跃将以年实现利润4000万美元为标志,公司的市值也将达到10亿美元之上。华海药业第三步跳跃将以制剂品种的国际化和高端化为标志,产品的输出某种意义上演化为研发能力的扩散,国内医药市场的规范化有助于这一目标实现。预测5年~8年后,以实现年利润1亿美元以上为标志,公司的市值也将达到20亿美元以上。2007年沙坦类原料药在规范市场的放量将使华海药业发展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预计2006年~2008年公司每股收益分别为0.58元,0.74元和1.06元。
■三精制药:把握OTC大发展的先机
公司的投资看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公司拥有良好的品牌和卓越的管理团队。三精制药是我国OTC领域的领导企业,公司经过30多年精心培育的“三精”品牌价值突出,同时公司管理团队卓越,管理机制灵活,产品线丰富,营销渠道稳固。医疗体制改革将使有品牌的药企将获得崛起的机会,公司有望成为医改最直接受益者之一。
二是公司呈现高成长性。2006年以来,公司主营业务比去年同期增长11.45%,主营利润同比增长8.12%,净利润同比增长90.56%。而2005年公司的主营业务更是比上年增长175%,净利润比上年增长443%。
三是公司产品盈利能力突出,未来增长潜力可预期。公司财务状况稳健,经营性现金流量充裕,经营状况良好。公司拥有有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锌和双黄
连口服液三大销售过2亿元的OTC品种,同时公司正在积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重点新产品柴连口服液和湿痒洗液已经投放前期广告,上市销售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天坛生物:生物医药的领头羊
天坛生物是国内最大的疫苗生产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未来几年收入增长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幅度;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较强,产品毛利率保持在60%~70%,充分展现了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企业的高盈利特征;公司在传统产品保持较高盈利能力的同时,已经储备了可量化生产的系列新疫苗产品,为2008年以后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医疗体制改革、疾病预防控制力度加大以及居民健康消费对疾病预防需求的增加可能带来天坛生物业绩的加速增长。公司最大的看点是未来控股股东有望以天坛生物为平台整合集团优质经营性资产。事实上,通过定向增发、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已经成为国有控股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2006年12月1日,公司已公告向国资委申请将北京生物所56.27%的股权无偿划拨给中国生物技术集团,控股股东以天坛生物为窗口,对旗下上海、成都等六家生化所的研发和经营资产进行整合的思路已经逐渐明朗。中生集团计划疫苗和有价疫苗
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0%和60%,产业整合步伐一旦迈出,将迅速强化公司经营能力和龙头地位,奠定在疫苗产业的垄断地位,企业价值势必大幅提升。预计2006年~2008年公司每股收益分别为0.35元、0.53元、0.65元,考虑到公司整体上市的潜力,仍存在投资机会。
■新华医疗:医疗消毒灭菌设备龙头企业
公司以技术和规模优势确定了其在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优势地位,这种逐步积累起来的竞争优势地位将如同药品缓释制剂一样逐步转化为盈利能力。公司产品的议价能力得到提升,作为国内消毒灭菌设备的龙头企业,其高档灭菌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这种行业垄断地位有利于公司在与医疗机构采购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司新品种不断推向高端医疗市场,拟募集资金用于清洗消毒器项目、非PVC软袋大输液全自动生产线项目和血液辐照器项目,其中清洗消毒器的市场容量与现有主打产品相比,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海外市场和农村市场潜能不断释放,公司产品的优越性能得到了印度、韩国等国客户的认可,海外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万东医疗:医疗器械龙头将受益于医改
公司是医疗器械行业的龙头,主要生产X射线机、核磁共振仪等医疗器械,在X射线机市场上的份额超过60%。预计X射线机需求增长率将在20%左右。公司一方面将受益于行业整体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还将通过扩大市场份额获取快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增长率。公司另一主要产品核磁共振仪通过美国FDA和欧洲CE认证后,将有资格进入国际市场,有助于公司业绩增长。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医疗体制改革,社区医疗和乡村医疗体系成为重点支持建设的领域。随着政府资金的投入,社区医院和乡村医院将得到较快发展,采购一些必需的医疗设备和器械成为可能,这将增加X射线机、核磁共振仪等医疗器械的需求。目前国内X射线机的保有量约10万台,未来的需求增长一方面受益于社区和乡村医院的建设,另一方面,还将受益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即低功率产品未来可能逐步被大功率产品所替代,新的程控数字化产品将替代旧品种。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变动。公司第一大股东万东医疗装备公司是北京医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后者的股东华源集团于2006年12月26日被华润收购,华润集团成为公司的控制人。华润目前在中国医药领域的整合非常强势,华润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之后,使得公司的股东背景更加强大,将有利于公司在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
■康美药业:演绎中药饮片的新机遇
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已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和标准制定者。目前的生产线可生产加工中药饮片产品1000多种,设计产能、工艺水平均居国内同类企业前列。公司新增中药饮片产能正处于放量前的启动期,产业环境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有利于竞争优势的发挥。中药饮片行业正处于认证和规范化发展阶段,优势企业的市场份额扩张和并购存在诸多看点。预计公司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为7.89亿元、10.42亿元和13.7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743万元、13202万元和19078万元,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4.1%、35.5%和44.5%,每股收益分别为0.44元、0.6元和0.87元。公司业绩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前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