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媒体聚焦 > 正文
  • 中医药“宝库”之名蜚声世界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吴潇湘 时间:2015-12-15 07:40:33
  • 核心提示: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可预见中医药的“宝库”价值将愈益显现。让中西医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必然助力世界医学发展,为人类带来更多健康福祉。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可预见中医药的“宝库”价值将愈益显现。让中西医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必然助力世界医学发展,为人类带来更多健康福祉。

      本报特派记者吴潇湘发自斯德哥尔摩 2015年的诺奖周对每一位身临其境的华人来说,都极不平凡。这几日,斯德哥尔摩的天气一改冷雨连绵,常放晴光。夜间,在诺贝尔奖得主们下榻的Grand酒店门口道路两旁,印有诺贝尔头像的灯箱时时亮如白昼。这场自1901年开始的盛宴虽与往年并无二致,但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到来,引领了一场中国风尚,更于潜移默化间让中医药的“宝库”之名传扬四海。

      12月12日晚举行的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招待会,为本次诺奖周活动划上圆满的句号。在这里,卡罗林斯卡学院的肿瘤系教授Ingemar Ernberg告诉记者,他认识的中国医学家陈竺教授,用中药砒霜治疗血液病,疗效良好。用传统中医结合现代方法研究治病,可能是未来中医药发展的方向之一。陈竺和屠呦呦都是通过中西医结合,发现了新的成果,这说明中医药是个宝库,需要用现代方法发掘。

      连日来,无论是网上热传的诺贝尔委员会兼职委员Jan Andersson单膝跪地为她擎举话筒,还是多位卡罗林斯卡学院教授对她及其研究成果的高度评价,中国科学家受到的尊重,中医药的关注度都可窥一斑。

      诺奖周期间,随屠呦呦前行的中方代表团在与卡罗林斯卡学院的医学专家教授的多次交流中得知,目前瑞典科学家也对中医药越来越重视。有该学院专家透露,如果在过去10年,50位诺奖投票专家可能都不会对青蒿素的研究发现投上一票,因为他们对中医药缺乏了解,认识不够深入。如今,瑞典科学家正对中医药的理念、方法、技术逐渐接受。他们认识到,当前,在很多世界性疾病难题难以突破之际,从中医药这个宝库中寻找灵感,或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与Ingemar Ernberg一样,他们都表示愿与中国的中医药科学家深入交流,共同合作研究,共推世界医学进步。

      诚然,中医药以其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丰富生命科学的内容,升级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更可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贡献。

      当前,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理念位列其首,而中医药这个宝库,蕴含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思维、深邃的哲学智慧、独特的理论体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前瞻的医学模式,正是提供许多领域创新的不尽源泉,将为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无限可能。

      中医药在国内如此,可给予世界的有益贡献同样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诚如瑞方科学家所愿,当中国与西方国家深入交流合作,让中西医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必然助力世界医学发展,为人类带来更多健康福祉。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亦可预见中医药的价值将愈益显现,并可为中医药国际化带来更多机会。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中医药成果,让更多他国民众加深了解,中医药这个“宝库”之名,将传播得更为广泛深远,更加深入人心。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