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藏医院在高楼林立的朝阳区并不显眼,拐进小关北里大约500米,才能看见这座高5层楼、朴实却独具藏民族文化特色的门诊楼。但是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座成立还不到20年的民族医院,却以其独特的疗法、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的口碑,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病人慕名前来。
不到20年的时间里,北京藏医院从刚刚成立之初的几排简易平房,发展到现在医疗功能齐全、学科建设领先、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家级民族医药科研、教学、医疗为一体的综合医院。前不久,北京藏医院院长黄福开因长期以来为发展民族医药事业做出贡献,当选为“时代功勋-感动中国十大杰出医院院长”。他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民族医院院长。
打造民族医药窗口
记者见到黄福开时,他刚刚主持完医院的一个行政会议。由于第二天还要跟随政府代表团出访东欧几个国家,因此他有许多工作需要安排。
“这次出访,我们将集中展示我国60年来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的发展成就以及传统医药的优势,接下来还将向周边国家进行推广。”黄福开话匣子一打开就不离民族医药。“即将召开的东盟会议,我们的民族医药也将被加进去!”“民族医药不仅是中国的特色文化,还将发展成为一项特色经济!”
近几年来,随着民族医药地位的不断提升,黄福开也更加忙碌起来。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这所北京唯一的民族医院的院长并非来自少数民族地区。黄福开出生在中草药之乡——安徽淮南,自幼深受中医药文化熏陶。1987年,黄福开调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从此开始从事临床医学及藏医、民族医药的研究工作。
然而,就是凭借对藏医民族医药研究的沉积和继承民族医药的责任感,黄福开在1990年率先提出在北京创办藏医院。经过两年的调研论证和多方努力,北京藏医院于1992年宣告成立。而现在,北京藏医院并不是藏医一家独秀,而是汇集了全国主要少数民族医药的精华。
据了解,在黄福开的带领下,北京藏医院暨北京民族医院积极开展对优秀民族医药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不仅完成了多个对民族医药文献的翻译和注释工作,还积极对民间有效验方展开抢救性挖掘和整理。每次到民族地区调研,遇到安全有效而且口碑良好的民族医药疗法,黄福开都会组织人员进行认证,通过行业标准认证的,他都会请这些专家到自己的医院开设专科门诊。
目前,北京藏医院开设了蒙、维、壮、傣、彝、土家医、回医等7个民族医药专科门诊,虽然这些民族医药的专科开设时间并不长,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民族医药的文化价值。北京藏医院已经成为我国各少数民族医药在北京的重要窗口。
“我不是经济学家”
北京藏医院从成立之初的几排简易平房、缺资金、缺人才,发展到现在医疗功能齐全、学科建设领先、初具规模较的现代化国家级民族医院,黄福开可谓功不可没。他在医院经营管理上提出许多独到见解。例如,他在全国民族医院中率先提出民族医院要走专科专病的发展道路,并广泛吸纳专科人才。这种方法很快在全国纷纷效法,对推动全国的专病专科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内,北京藏医院先后汇聚了来自藏区的许多著名藏医,诊治各种疑难病症100余万人次,总有效率达95%。用藏医治疗心脑血管病,特别是治疗脑梗塞、脑出血、脑外伤、中风后遗症及功能恢复方面,获得医学界有关专家、广大医生和患者的好评。近年来,医院逐步建立起了“藏医糖尿病重点专科”、“藏医心脑血管病重点专科”、“藏医肝病重点专科”、“藏医糖尿病重点专科”等国家级重点专科,其中部分科室还承担起“藏医医技医法整理与研究”、“民族医药关键技术研究”、“民族医药科技现状调查”等国家级重点攻关项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