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5日,毒日早已过了头顶,镇上的干部已经几次催吃午饭,可参加江苏“农民健康百村工程”活动的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家教授们,身边还是围满了挤出汗水的农民。
“医生,你们明天还来吗?”眼见得当天轮不上看病,或还想看一次的农民,满脸期望地问。针灸专家顾一煌教授说:“每天我们都不忍离去。农民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医生,你们明天还来吗?’我们怎么回答呢?”
是的,他们很难回答。他们这些专家教授下乡一次也很不容易,不可能每天都下乡来。
农民想
中医多一点 费用少一点
六合区竹镇卫生所里一名19岁女孩,被家人从卧病7年的床上扶到院子里。用中医方法诊治后,居然能当场站了起来。她的母亲和奶奶全都哭了。
7月5日清晨7点,离义诊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南京市六合区竹镇卫生所里排队取号的队伍就有数十米。到上午10点左右,三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把前两天的号码全部放完。
78岁的李正国老汉,听说南京中医专家前来义诊,他一大早就来排队,想治治患了20多年的中风。“到城里想挂到这些大专家的门诊,可难啊!”李正国说,“我去过多少次南京挂专家门诊,可常常不是挂不到号,就是挂到号看不到要看的专家。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我就在南京找个旅店住上,赶早排队挂专家门诊。我这病不是一二次能治好的,每次去南京,我这中风的身子折腾得可够呛哩!”
“像他这种情况,要是能早点进行针灸治疗,那效果会更好的。”针灸专家李开平教授说,“乡村医疗条件简陋,农民兄弟往往小病熬成大病,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我现在也只能通过针灸来缓解他的病状了。”
简易、便捷、便宜的中医针灸推拿、拔火罐、穴位敷贴、刮痧及中医诊断等医疗服务,很受农民欢迎,也常常出现许多感人的场面和情景。7月5日下午,下村义诊中,一名叫赵荣青的19岁女孩,被家人从卧病7年的床上扶到院子里。她患脑性麻痹,手脚肌肉痉挛,言语口齿不清,行走艰难。多次外出治疗折腾,使她已经失去治疗和生活的信心。诊治之初,她很不配合。中医药大学的台湾学生黄桢雁,从场外路边摘下一束野花给她戴上,赵荣青不由自主地哭了出来,顺从地接受了治疗。用中医方法诊治后,赵荣青症状有所缓解,居然能当场站了起来。她的母亲和奶奶全都哭了,她们说,孩子盼了多少年,终于能动动腿了!专家们为她制订了全面的治疗和康复计划。姑娘恢复了治疗和生活的信心。
暑热中的汽车,载着专家教授们驶向另一个义诊点。突然,前面一群农民拦住了道路。最显眼的,是一个两腿水肿如冬瓜的农民,步履艰难地拦在车头前,恳求“医生别忙走”,给他治一治。这些农民都是闻讯晚了,赶到半路拦道。
7月20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义诊归来的专家教授座谈会上,7位全国、全省知名的专家教授都对被义诊农民的念想难以忘怀。前面这个场面,是他们屡屡动情提及的。
“医生,你们明天还来吗?你们最好多下来几次。中医看病便宜、便当,为什么乡下就这么少呢?”那个艰难地搬着两条“冬瓜腿”的农民说。
小针刀专家李殿宁教授,下乡义诊以来,每天超过日常门诊量近6倍的病人,让他和他的同事们着实感受到了农民对于中医的渴望。
“中医适合农村,农民需要中医,但我们又能做多少呢?”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涤平教授沉思道,专家教授们心情也很是沉重。
农民说
中医好是好 就是看不了
“农民身上的疾病都是长年辛苦劳作累积起来的慢性病,肩周炎、颈椎病、气管炎、慢性胃病等等,恰恰就是中医相对西医来说,具有优势的地方。”
“多少年来,中医一根针、一把草解决了老百姓的看病问题。这里除了中医‘简便验廉’特征外,更显示了中医与农村血浓于水的文化与情感的因素。”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成惠说,“农民兄弟身上的疾病都是长年辛苦劳作累积起来的慢性病,肩周炎、颈椎病、气管炎、慢性胃病等等,这些病症,恰恰就是中医相对西医来说,具有优势的地方。中医、中药应该承担起农民医疗更多的责任!”
义诊中的许多场面和情景就印证了这样的观点。南京市六合区竹镇丰乐村69岁的村民王国和,斜靠在座椅上,左腿上上上下下扎了七八根银针,每根针上还一层层裹着艾炷,徐徐地冒着青烟。一旁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涤平教授介绍说,这就是针灸中的灸法,艾炷燃烧的温热感会随着针进入体内,对寒症尤其是风湿病的治疗效果好。片刻之后,结束针灸治疗的王国和兴奋地说,经过三天的治疗,他酸麻的左腿已经可以走路了。怕在场人不信,他还把腿上下抬了抬,在现场走了一圈。
7月7日的下午,苏北灌南县孟兴庄镇卫生院义诊现场,36岁的驾驶员朱久贵,还想接受一种叫做“三伏贴”的治疗。他介绍说,自己咳嗽的毛病已有三年了,连续用药就是治不好,每年的开销都有3000元左右。先一天,他已经来贴过一次‘三伏贴’,一夜过后,咳嗽明显少多了,这中医还真的挺简单,挺有效的!”但专家告诉他,“三伏贴”要隔天治才行。可他好说歹说地还想再来一次,怕专家走了,以后难寻。
“‘冬病夏治’是中医理论的一种特别疗法,这个‘三伏贴’也是江苏省中医院传下来的老方子了,对伤寒和脾胃病很有效果。”伤寒病专家王兴华教授介绍说。一旁的孟兴庄镇卫生院院长尹浩元,急忙叫出医院的老中医王玉环医师,抄下配方,准备学会后在全镇进行推广,服务当地农民。
小针刀治疗现场是最繁忙的了,针灸专家李殿宁教授告诉笔者,他从南京带来的400把小针刀都快用完了,门口还有那么长的队伍,就怕小针刀不够用。正说着,45岁的村民汤国英挤了进来。她告诉李教授自己的肩周炎已经有一年多了,右臂往上抬和往后运动时就疼的要命。李教授检查之后,瞄准部位,几针下去,汤国英顿感松了许多。休息片刻后,她疼痛的右臂很自然地就抬高了,当李教授告诉她小针刀的治病原理时,汤国英情不自禁说道:“中医真是神奇啊!”
“相对来说,中医在农村还是应该占有优势的。西医的高效性建立在精密仪器的准确诊断上,不过由于价格的原因,在村级卫生所里这些设备还是鲜有所见。这方面中医对设备仪器的要求就要简单得多。另外中药要比西药便宜许多,副作用也要小。这无论在经济上还是从便捷程度上都更适合中国农村的现状。”中西医结合专家司晓晨教授说。
“中医好是好,就是看不了!”接受义诊的农民说,“现在县乡医院里的中医,比国宝熊猫还少,你到哪儿去找到合适的中医看病呢!”
农民问
一根针一把草就能治病的
中医哪去了
“为什么总让那些高价仪器高价药给我们诊断治病。国家重视农村,重视农民,希望给我们多派些我们需要的医生来!”
专家们在义诊中,还碰到一个现象:他们开的中药,农民去当地医院或药店,常常买不到。参加过多次农村义诊活动的伤寒病专家周春祥教授说:“我们开了好多方子,农民在当地都抓不到中药。他们说好多医院的中药房,镇上的中药店都撤了,办不下去了。我跟一个县医院的中药师聊,他说,不多卖西药,我这个中药房就开不下去了。”
在灌南县孟兴庄镇义诊现场,正准备去抓药的村民朱学平告诉笔者,自己以前从未用过中药,除了中医稀少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药在合作医疗里面报销不了。笔者随即询问了孟兴庄镇卫生院院长尹浩元。尹院长解释道,按照规定,个人年度门诊最高可按50%报销,最高限额50元/年,由于太少,因此统一规定为门诊不报,住院300元以上的大病才报70%。中药属于门诊用药,因此不在报销的范围。
“谁每年没个头疼脑热的?一年门诊封顶才50元钱,还把便宜的中药排除在外,合作医疗对我一点实惠都没有!”朱学平有点生气地说。
而笔者调查了解的深层次原因,却是对于医院来说,中医药赚钱少,自然难得被医院重视。孟兴庄镇卫生院中医科的王玉环医师介绍说,农村乡镇卫生院所,已经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医院医生的待遇也自然和效益挂钩起来。西药比中药利润要高得多,中医的“望闻问切”也不像西医的仪器检测那样赚钱,很多中医为了生存,要么转行成了西医,要么能开中药的改用西药。“我这个中医科能坚持下来还真得谢谢尹院长——按照我每月开的药费,一分钱奖金也拿不到。尹院长也是中医出身,深知中医的难处,故决定我的奖金按照卫生院平均奖金来拿,我这才勉强守住了中医科。”王玉环喟叹道。
尹院长说:“我们也知道中医药对农民更适合,以农村常见的肩周炎、慢性胃病为例,中药的费用要比西药节省50%左右。可是,中医不赚钱,留不住人。”他说:“当前农村中医的发展,最大的问题还是人才问题。据我了解,灌南县镇一级的卫生院,有近2/3没有开设中医科。我们镇卫生院尽管开了,可是连一个正规大专毕业生都没有,水平也很难得到保障。”尹院长苦笑地说。
“农民常问:过去一根针一把草就能治病的中医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总让那些高价仪器高价药给我们诊断治病。国家重视农村,重视农民,希望给我们多派些我们需要的医生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