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30年了,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各行各业都已今非昔比,唯独中药调剂现代化基本还是空白!”日前一位中药大师对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可对专家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事实是:目前,从全国三甲中医院到综合医院,从遍布全国城乡的中医院到社会上的中药店,中药调剂员们仍然墨守千年陈规,以戥秤称量饮片、手“抓”分剂,调剂着中药处方。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近年来不时有消费者投诉,药房抓来的药“缺斤短两”,每服中药比药方注明的分量少了几十克,有的甚至少了一多半!而且这种现象竟相当普遍。
中药调剂
保证中医疗效的重要一环
中医临床疗效与中医处方化裁、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调剂、煎药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中药调剂质量是这一链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
对中药饮片用量颇有研究的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周超凡指出,自古就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伤寒论》的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同由大黄、枳实、厚朴组成,只因用量比例存在差异,其主治就有攻下、除满、开胸泄饮的不同;金银花、连翘少量疏风解表,大量解热解毒;柴胡小量升阳举陷,中量疏肝解郁,大量和解退热;中药的毒性反应多与剂量有关。由此可见饮片用量在中医疗效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有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由于中草药肾损害的提出,有关中药毒副作用的报道不断增多,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用量密切相关。专家指出,最理想的剂量应该有最好、最大的疗效,最小的不良反应。
而调剂误差,可让中医专家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年龄体质、病程长短、季节不同、有无并发症等,经过缜密思考、甚至博采古代名家、精心布阵的“君臣佐使”之方,变得“君不君、臣不臣、佐难佐、使难使”,使不知多少中医、名老中医统统成为戥秤之下的“屈死鬼”。所以说,精密调剂,治病救人;乱抓乱放,轻则无效,重则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病人生命。
饮片调剂问题多
山东叶女士反映,她拿着一位老中医开的药方在一家药房抓了5服中药,随后去附近菜市场买菜时随手将中药放在超市的电子秤上称了一下,这一称把她吓了一跳,5服药总共少了90克。“按药方上每味药的剂量加起来,1服药的重量应是303克,5服药一共是1515克,而实际上却只有1425克。”叶女士马上返回药店,结果店员给其中3味药增加了重量。虽然药的总重量够了,但每服药中缺少的到底是不是所加的3味药却不得而知。叶女士说,真不敢服用这“缺斤短两”的中药。
国医大师李振华说,医师处方每味药的定量是有关键作用的,只能准确,不能随意改变。否则不仅影响疗效,甚则耽误病情,出现不良反应,以至误人生命。当前,市场中药店、医院中药房,都存在中药调剂极不规范的现象。现在中药房仍在使用千年多来的戥秤,调剂员多是未经正式培训的青年,为了简便和节省时间,常常5剂、10剂药一次将每味药大戥称出,用手酌量抓配,如“天女散花”很快配完,结果同一处方,药包甚至大小就不一样,更谈不上每味药计量相同。上海中医药大学施杞教授戏称这是“拿糊涂药,喝迷魂汤”。
衡水中药饮片计量科学研究所曾做过一项调查,经对衡水市所属10个县、区、(市)的11家药店进行抽样,47个方剂样本,总量误差在5%以内的仅有19个,占40.42%;单味饮片658个样本中,重量误差在5%以内的仅为187个,占28.41%。
饮片调剂允许有±5%的误差,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规定的中药饮片调剂误差允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调剂误差一般会达到10%,甚至高于10%。这种情况不是一年两年了。”北京中医院郭桂明主任说。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陈珞珈指出,“当前,调剂误差过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中药调剂总剂量和分剂量误差是中药调剂中一个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戥秤是人工操作的,由于用戥人的习惯不同,称量时秤杆的偏高、偏低,戥星的星里、星外均会对所称重量产生误差。同时,戥秤自身误差也较大。”
据了解,戥秤调剂程序烦琐。传统戥秤调剂制度要求严格的退位计量,可以一次称足总量,按照每服药单味饮片计量倒出,依次看秤星,根据饮片多少,多的拿回,少的添上,然后再看秤星,进行下一个程序。有几味药就有几个这样的程序。需要重复运作,才能实现准确的调剂计量。北京中医医院中药房每天用掉3.8吨饮片,折合18000剂中药,都是这样称出来的。
随着中医医疗需求的增长,调剂的工作量相当巨大,劳动强度极大。为了应付超负荷的处方量,一些调剂员只能“以手代秤”、“天女散花”,称量不准,分包不匀,药味剂量差异超过规定标准情况严重存在。
现在北京市规定调剂员每人每天要完成150剂。有的医院甚至要完成300剂。专家感叹,这么大的工作量,“要做到很准确是不可能的”。
专家认为,中药方剂存在药味多剂量复杂的特点,戥秤调剂面临精密调剂效率低与要效率就出现乱抓乱放误差范围过大的两难选择,丧失了中医药发展需要的发展空间。同时,乱抓乱放的调剂现状,也造成了患者对传统中医药丧失信心,无法保证患者起码的合法权益和基本知情权。中药饮片调剂已成为一个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环节。
创新现代调剂器具
对于中药饮片调剂出现的问题,有一种看法是法规建设滞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这方面的法律规定。持此观点者认为,目前于饮片调剂有关的《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也好,《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也罢,都只是部门的规定;并且,这一规定对于社会医药零售商业则鞭长莫及,不能覆盖整个社会的饮片调剂行为。标准缺失是存在问题的核心。由于标准缺失,对于在饮片消费领域维护群众利益;医药卫生、技术监督、工商管理等部门行政执法行为,司法部门审理医疗卫生领域的民事刑事案件,都缺乏明晰的法律依据。
来自一线的药房管理者和药剂人员则更盼望有一种科技含量高、适用于饮片调配的新的计量器具出现,替代目前的戥秤,用技术的创新推动调剂计量手段的改革。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饮片调剂的器具配制,高于一般商品的配制要求。隋唐时,“调钟律(音乐器具),测晷景(日晷,古代记时器具),合汤药(饮片调剂),及冠冕(皇室服饰、头饰、器皿)之制”,被视为同等重要。一千多年前在宋代发明的戥秤,能够存在千年有它的优势,灵活、便利、精密。
出身中医世家的周超凡回忆,“上世纪50年代,我父亲一天看十几个病人,抓二十几服药。那时候力求做到剂量准确。”但是,现代社会随着医疗规模、用药数量、就诊人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调剂方法逐步显现称量不准、分剂不匀、效率低、复合难等弊端。
饮片调剂应该与时俱进。当前,社会零售商业已经全面进入了电子秤时代,现代误差控制技术远非戥秤可比。饮片调剂已成为经济领域中适用标准最落后的行业,饮片调剂器具难以适应精密调剂,已不适应中医药发展的需要。采用现代科技技术开发新的器具用于饮片调剂势在必行。
日前,中国中药协会饮片专业委员会组织业内专家进行研讨。专家认为,新的调剂器具应继承和尊重传统中医药特色,不改变饮片药品柜台模式和手动调剂模式,根据药师的实际工作环境而设计,应在保证将调剂误差降到最低的前提下,可同时进行多剂量饮片的调配,达到器具操作简便易行,大大降低调剂员的劳动强度,简化操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调剂质量,便于消费者和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督,一定可以真正实现饮片调剂器具的千年技术跃进,彻底结束中药饮片“抓”药的历史。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