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中医院究竟如何发展,它的规模究竟设置多大,如何对其科学、合理定位,是我们中医人目前急待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县级中医院应向精品袖珍型方向定位。
首先,县级中医院的发展历史决定了其定位。县级中医院一般建院历史都短于县人民医院及其他综合医院,很多都是改革开放后从原人民医院中医科剥离出来的,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缺乏发展后劲。尤其是很多中医院的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受中医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历史的局限性,普遍不及综合医院。因此,县级中医院要建成规模中医院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
其次,县级中医院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其定位。县级中医院的办院方针都是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西结合。而中医的传统优势又局限在内科、骨伤科、针灸理疗等方面,其业务科室的设置也围绕上述特点配备。因此,中医院的业务优势也转化成了业务广度上的劣势,其业务特点导致了其业务范围的局限性和病人取舍的局限性,使中医院在业务建设和发展中处于中气不足的窘境。
再其次,县级中医院的创收能力决定了其定位。中医药作为民族医学、传统医学,历来以简、便、廉、验为立身之本。解放前,一般都是家庭作坊式经营,解放后,虽然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建立了一些独立的中医院,但规模都较小。改革开放后,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和综合医院横向比较,其发展程度明显滞后。因为,中医药仍然以其传统手段望、闻、问、切为病人提供诊断治疗,虽然有时也采用西医的辅助检验手段,但对比综合医院的辅检率要低得多,而且当代西医的手术疗法范围越来越广,技术越来越先进,创收能力也越来越强势。而中医药只能在人们的习惯和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中运行。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笔者认为中医院要维持其发展和特色,只能向精品、袖珍型医院定位,不能贪大求详,不能盲目扩大规模,不能走西化的综合医院的路子。而要打造出特色鲜明的精品、袖珍型中医院,也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在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情况下,以名医、名科建设为突破口,以中医特色为立身之本,以自己独到独有的优势为患者服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