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媒体聚焦 > 正文
  • 回首传统 展望未来——朱世增谈《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9-04-16 15:12:00
  • 核心提示:朱世增(左一)为日本患者诊脉  “经验是实践的思想结晶。集成近代名老中医在理论探讨、方法创新、方剂改革、药物认识诸方面的宝贵经验,为当代中医的革故鼎新铺垫下回首传统、展望未来的台阶。”十一届全国政

    朱世增(左一)为日本患者诊脉

      “经验是实践的思想结晶。集成近代名老中医在理论探讨、方法创新、方剂改革、药物认识诸方面的宝贵经验,为当代中医的革故鼎新铺垫下回首传统、展望未来的台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市华侨医院院长朱世增对继承创新的认识,体现在他所主编的《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系列丛书上。

      动力来自发展

      中医药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谈起编纂这套丛书的初衷,朱世增说:“全球对中医药认知的提升,给中医药提供了发展空间。中国的国情,民众的需要,世界的关注,特别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我和同事们编写《近代名中医经验集》丛书的原动力。”

      他分析:“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人类的文明进化必须与地球的自然状态协调发展。在人类健康问题上,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原料取自于大自然的中药,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过去被许多国家排斥的中草药,如今在国际市场上,连续几年全球销售量以两位数增长;许多过去对中草药采取谨慎甚至排斥态度的国家,现在正逐渐改变认识;中医药在预防治疗慢性病、老年病及疑难病症方面有独特优势,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近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了一项有14677人参与的有关中医的调查。结果表明,87.8%的受访者相信中医。其后,新浪网也组织了一项有关中医的调查,有202119人参与了调查。结果显示,74.2%的受访者支持中医。

      “中医药意识是一种文化意识,已经积淀在民众的心灵深处。有这样的民众意识基础,发展中医药是大有作为的。”朱世增说。

      近代名老中医

      是上世纪中医的脊梁

      为什么选择近代名老中医?因为他们是上世纪中医的脊梁,其临床经验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朱世增解释,上世纪是中医界人才荟萃、大家辈出、学术气氛异常活跃时期。治疗伤寒、温病、外感病的大家有任应秋、蒲辅周、程门雪,治疗心脑、脾胃、肝胆、肺肾等疾病的内科杂家有赵锡武、董建华、方药中,在妇、儿、外、五官、骨伤、皮肤、针灸等方面的大家有石筱山、朱仁康、董廷瑶等。他们在治学、临证、教学、科研方面的心得体会以及经验,在《近代名中医经验集》中一一体现。

      朱世增认为,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的一系列活动思维方式特点决定了其能力的提高必须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从经验中提升领悟能力。于是,在前人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医学实践,是中医成长的必经之路。保存和传播近代名老中医的经验,既可防备出现中医断层,又可创新中医理论,造就出一代合格中医。

      “作为中医工作者,整理上世纪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使之发扬光大,自己责无旁贷。”朱世增说。

      为中医教育体制改革

      提供宝贵经验

      这套丛书记录了50位近代名老中医生活历程,可以让我们从中了解培养中医的规律,为中医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50位名老中医除少部分出生在前清末年外,大都出生于上世纪初年。他们从小都通过不同的形式接受了国学教育,并培育出了良好的医德。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找到符合中医教育自身规律的中医教育模式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我们困惑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能真正培育出合格中医的时候,老先生们的成长经历,我们当为借鉴。”朱世增说。

      王伯岳老先生在自传体文章《往事重提≠温故知新》中写道:“从小练习写字,父亲在这方面最严格,一定要一丝不苟。他不是要求我做一个书法家,而是要我做个有责任感的中医。他认为医生开处方,如果字迹潦草,万一配方的人看不清楚,或者写错了,那就关系到病人的安全。所以,他要求写处方时,药味、剂量,都要规规距距。还有处方上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以及证因脉治,都要写得清清楚楚……当我开始独立应诊时候,父亲给我约法三章:不定诊费,不计报酬;不定时间,随到随看;不说人短,不道己长。”

      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先生们都是从小习诵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是烂熟于胸的。老先生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很早就开始了医学实践,或从医,或从药,理论与实践是总是结合在一起的。   

      在治疗方法上,近代名老中医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将中医的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等八法应用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50位名老中医在其经验中都有独到体会,如程门雪老先生崇尚叶天士学说,他评注的《叶案存真》,对叶天士医案的方剂运用、药物配伍、正治反治、脉症不符、症方相忤等,一一详述,可谓字字珠玑。朱世增认为,“这些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经验,是中医救死扶伤的看家本领。”

      这套丛书还记载了名老中医们的中药应用经验。《叶橘泉论医药》、《王玉润论医药》、《朱顔论医药》等三册是专题记录名老中医对中药的认识和使用经验的。其他分册也开有方析药解专题。值得一提的是施今墨老先生的对药运用,以其实践经验对中药配伍进行了归纳性阐述,深入浅出,“熟读之,中医学习者和从业者定会受益匪浅。”

      名老中医的学术成就

      继往开来

      谈及50位名老中医的学术成就时,朱世增尤为振奋。他说:“上一个世纪是中医遭受磨难最多的世纪,内忧外患使中医几近衰亡。老先生们逆风行船,毕生孜孜不倦,特别在医理、方法、方剂、药物诸方面,以临床实践体会传统经典,有了继往开来的突破。”

      这套丛书有近五分之一论及对传统经典经验的体会。《赵绍琴论温病》、《蒲辅周论温病》、《潘澄濂论温病》、《章巨膺论伤寒》、《刘渡舟论伤寒》、《任应秋论伤寒》、《俞长荣论伤寒》、《秦伯未论金匮》、《李聪甫论金匮》等分册,以各自不同的医疗实践体会经典,使经典在医疗实践中更富有时代生命力。

      不仅是这些专题性很强的分册,其他诸分册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医理进行了改革性探索。丁光迪老先生的《初探中医学理论的渊源》就从中医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的关系上,对医理的开山经典《黄帝内经》形成的文化条件进行了探讨。在解析中医与儒家、道家、兵家、名家等诸子百家血肉关系的同时,也证明了中医理论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开放系统。

      有关《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的关系,历代中医争论不休。近代的名老中医对这个大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各家都有独到见解。以探索《黄帝内经》的六经与《伤寒杂病论》的六经区别为突破口,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在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上,近代名老中医也成功地进行了理论探索,得出了“同源分流、互为补充”的学术结论。

      访谈结束时,朱世增表示,“中医不改革没有出路,而中医不讲传承,抛弃传统就是死路。中医改革应该革故鼎新,在前人经验上妙‘悟’天开。所以,总结名老中医经验这项工程还要继续做下去,给中医药学习者、研究者、从业者以及爱好者启迪和借鉴。”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