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医院药学系统“下临床”热风劲吹,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已启动3年,大规模的培训工作还待完成。临床药师工作开展成熟的医院,工作已是驾轻就熟;不成熟的医院也已小心上路,更有很多医院摩拳擦掌,希望投入到医院临床药师发展事业这一洪流里。
药师下临床,是完善药学服务途径、丰富药学服务内容的必经之路。在大医院,专科临床药学服务必将成为主要工作模式;在基层医疗机构,全科临床药学服务将如全科医学那样,在那里寻找自己的一片天地。
不过,当我们讨论药师下临床时,自然而然地将话语设置在西医的背景下,比如重症监护临床药9币、消化内科临床药师,而忽视了在综合医院的中药房、在中医院里面,还有为数不少的中药师在默默地耕耘着。当学西药出身的药师们顺应时代需求完成了职业转型,中药师们又该怎么办?他们是否继续着一成不变的工作?他们的转型是否也将充满困顿与艰辛?
做一个临床中药师不容易
有业内人士将中药师下临床的实践,寄托在临床中药学的发展上,认为现在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医院比较少,而且中药学的发展在我国比较慢,所以看待临床中药学也要基于这样的现实。另外,对于中药师下临床,还可以从患者用药心理、中药师在临床中的特殊作用以及临床中药师的培养等方面分析。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观察服用中药的患者,不难发现患者具有以下4种心理:对中医药高度信任但是急于求成;对中医药一知半解,将信将疑;对中药缺乏信心,对中医治疗悲观失望;一些重病患者,尤其到了晚期,对一切治疗都是怀疑的,情
绪暴躁、激动。患者得了不同的疾病或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心情是不一样的,明白患者的用药心理后,不管是西药师还是中药师,都应见缝插针地为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
传统的观念仍将药师定位在为临床提供合格的药品,处于医疗的辅助地位,所学的专业侧重在基础学科,知识结构与临床需求偏差比较大。比如,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中药注射剂这3种中药在临床上最为常见,被认为是临床中药师工作中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而这也是临床中药师与临床医生互补的地方。因此,临床中药师应加强对这方面内容的研究,如中药饮片的包装、质量、鉴别、别名、用法以及煎煮方法对药性的影响等,中成药的材料来源、炮制工艺、生产工艺、剂型选择等,中药注射液的生物利用度、药效速度、如何正确选择溶媒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的翟华强博士曾对记者抱怨,目前国内的中药学教育以4年制为主,专业教学计划侧重于中药科研、研发和生产,对于药物临床使用的教育非常欠缺,中药治疗学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等相关知识的教育是缺位的。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临床中药师的本科教育空白,这种教学与实践的脱节是药学专业人员发挥不了大作用的关键因素,临床中药师的培养问题亟待解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