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所在地一药品经营者,在接受检查时,其摆放的中药饮片是好的,提供给检查人员的票据和购货验收记录也都是正规的,一点不差。然而,就在检查后不久,有消费者反映,该经营者卖的中药饮片存在质量问题。有关部门及时赶赴该店检查,果然发现了经营者的蹊跷。据说这种情况还不是少数,在全国其他一些地方也存在。
为什么检查时没有发现问题,检查后不久就出了问题呢?原来是经营者用了“偷梁换柱”诡计,从正规渠道进一部分中药饮片,获得票据后,再从非法渠道购进大量的伪品来充当正品卖出,以此欺瞒检查人员,蒙混过关。
这个情况告诉我们什么呢?一是作为检查者,在检查中,不能只看票据和购货验收记录,还要核对药品的销售记录。如果药品超过了他的进货量,这就说明他的销售存在问题,就应该及时进行追查。这样做,虽然要增大工作量,给自己增加许多麻烦,但是能使事情“水落石出”,真正查清问题,这不正是检查者的责任所在吗?二是之所以经营者能在检查时“偷梁换柱”,这都是检查事前打招呼帮的忙。如今许多地方在进行检查前,都喜欢事先发个通知,或者打个电话给被检查者,好像生怕被检查者不知道似的。这样做,就给了被检查者做假的机会,使他们有时间造假。
为什么有些地方老是喜欢在检查之前打招呼呢?笔者以为还是不科学的检查政绩观在作怪。有些领导喜欢根据检查问题的多少论政绩,认为问题越少,政绩就越大。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笔者以为检查是为了让老百姓受益,查出问题,消除隐患,保证群众的用药安全,这就是检查最大的政绩。
因此,要想使检查真正起到消除药品隐患、保证群众用药安全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改变检查前打招呼的做法很有必要。这样做,检查者在检查的时候看不到“热烈欢迎检查组光临”之类的标语,也没有人事前就在门口迎候,少了一些前呼后拥,似乎不热闹,没有检查的气氛。但是,也让被检查者失去了造假的机会,没有时间作弊,更便于查清问题,消除隐患。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