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媒体聚焦 > 正文
  • 中医教材不应忽视酒的功用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9-03-05 07:53:00
  • 核心提示:  酒可以入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用酒来炮制药物以增加疗效。现在临床上应用的许多中成药还明确建议用温酒或黄酒送服。但笔者发现现行的教材中(尤其是《方剂学》),对酒入药

      酒可以入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用酒来炮制药物以增加疗效。现在临床上应用的许多中成药还明确建议用温酒或黄酒送服。但笔者发现现行的教材中(尤其是《方剂学》),对酒入药后的功效表述十分模糊。

      据粗略统计,六版《方剂学》教材论述的208个正方中,应用了酒炙药味的方子有20个,在用法中应用了酒的有18个,而在方解中真正提到了酒的功用的却只有10个。在七版《方剂学》教材182个正方中,相应的数据是24个、12个、7个。如六版教材中行气剂金铃子散,用法中有“酒调下”,在这个方中酒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方解中却没有提到。再如,六版教材中清热剂龙胆泻肝汤,君药为酒炒龙胆草。很明显,龙胆草性本苦寒,但经酒炒后,不应再有大寒之性,而方解注释中依然认为龙胆草大苦大寒……诸如大黄、黄芩、黄连等酒炙之后的性味功效的表述都有类似的问题。其他如六版《方剂学》教材大承气汤的酒洗大黄、七版《方剂学》教材大补阴丸中的酒浸知母等等,方解中都忽视了酒的作用。

      酒性辛温而甘苦,入肝、心、肺、胃四经,有温通经脉,行药势的功效,用酒送服或者用酒浸泡中药,可以借酒的辛热之性,缓和药物的寒性以调整中药的性味;借助其升提散发之性,可以使药力直达周身经脉,增强活血通脉,祛风散寒的作用。

      虽然说在临床中我们不见得都会用酒,但是酒的功用和用法,尤其在教材中,不该忽略,也不应被遗忘。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