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中医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似乎更早就显现了。去年3月份,一位自称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请全社会都来关注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命运吧!》的帖子,称目前全国中医专业的学生陷入了“进中医院没机会,进西医院没资格”的尴尬境地,一时间在网上引起热议。
虽然这不能代表所有中医药大学生的心声,但也暴露了当前中医药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就业需要之间脱节的现实问题。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怎样看待中医药大学生教育和就业的矛盾?如何解决?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专家。
陕西中医学院原院长张学文:
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下到基层
对当前中医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陕西中医学院原院长张学文认为,有些地方存在着“无岗可求”和“有岗不求”的现象,也就是说各类型的中医药毕业生数量较多,需求单位较少,不易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些大学生有岗不上,要挑中央的、省市的、发达地区的、较好单位的,对基层的、欠发达地区的、单位情况差的就不去,宁愿改行做其他工作。
他建议,国家要鼓励毕业学生自主创业,自办医疗、科研、种植实体。以政府名义适时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推动工作。
国家应按一定比例将中医药大专院校毕业生、研究生定点分配到基层中医药单位,要让学生有用武之地,并提高生活待遇。对在基层工作了一定年限的毕业生,在职称晋升、进修学习、工作安排上应给予优先考虑。分配到基层工作的学生,工作第一年内,当地应配一名有实践经验并在当地享有声望的中医药人员辅导。分在省市级和效益较好单位的学生,头一两年可以到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医疗机构工作,一切费用由原单位给予支付。一则锻炼意志技术、巩固专业,二则直接支援基层。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其广: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培养人才
“中医药专业教育要按照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及其人文特性要求,采用由中医药个性化诊治方法所决定的实用人才教育模式,而不是一味推行批量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西方普通人才教育方式。”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其广说。
陈其广是经济学博士,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医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供求的总量失衡,而是供求的结构失衡。现行的本科教育往往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很少顾及应用理论,更不顾及应用技能。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务实精神和操作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希望有差距。由于对中医药和西医药各自的知识和技能特性认识不足,进而对中医药人才教育的培养方向、内容和方法把握不准,造成了毕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缺憾。
陈其广认为,中医药和西医药是两个不同的知识体系,中西医结合应是各自遵循自身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的发展与创新的“结合”。
“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喧宾夺主’,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外语,西医药相关课程课时安排甚至比中医药还要多;研究生学历教育和论文要求的西化倾向就更明显,许多学生学位论文只是用中医药词汇作装饰,‘穴位’却点在西医药学上;就是中医药科研,也把大量经费花在小白鼠身上……”陈其广说,这种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给学生灌注的往往是中医药和西医药各半瓶子水,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中不中、西不西”的尴尬现象。
“不过,今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加强农村和城镇社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目标,把配备中医药专业人员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这会增加中医药毕业学生的就业机会。”陈其广希望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积极到基层锻炼。
山西省中医管理局局长文渊:
政府主导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信息的服务平台,免费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山西省中医管理局局长文渊说,政府要统筹高校毕业生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实现三个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为中医药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中医药院校要建立和开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实现国家、省、市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联网,并与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合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开展就业指导、择业代理、社会保障等服务”。
文渊介绍,山西省2005年出台的《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就业,并给予政策上扶持。
比如,对自愿到该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和工作期间的利息,由财政根据本人连续工作的年限,按比例代为偿还,工作年限满5年的代偿30%,满8年的代偿70%,10年以上的代偿100%。代偿费用由省财政负担50%,市、县级财政负担50%。另外,高校毕业生在贫困县见习期间,执行转正定级工资标准,见习期满后高定两档职务工资。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生处马晓北:
基层社区医院是不错的选择
在中医人才就业市场上,中国中医科学院毕业的研究生一直较为抢手。然而,“今年形势不乐观”,多年指导学生就业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学生处马晓北边说边摇头。
中国中医研究院培养学生的优势在于导师资源丰富,甚至两三位导师共同带一名研究生,因此学生锻炼的机会多,动手能力强,口碑一直不错,就业率基本都是100%。然而今年经济形势不好,很多医药企业裁员,医疗单位的需求量只有那么多,院校又普遍扩招,这让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马晓北深感压力和焦虑。
今年该院毕业的152名研究生何去何从?“近年我们动员学生到平谷等远郊单位去发展,另外社区医院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马晓北在多次就业指导中,鼓励毕业研究生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去。然而,落户北京城在一名毕业研究生的心中,其重要性可能更甚于工作内容。
新医改加大对基本医疗的支持力度,社区医院是今年医学毕业生的一大选择。北京的社区医院虽然有“8年不许考博,否则交付10万元”的签约条件,但中国中医科学院目前已有多名毕业生签约社区。
马晓北认为,与其为解决北京户口去从事并不喜欢也不擅长的职业,倒不如踏踏实实地选择外地或基层单位。
专家指出,我国有城市社区和街道8万个,社区卫生医疗服务需求巨大。此外,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今后老年公寓、老年医疗以及与老年人需求有关的社会服务机构将大量出现。社区服务、全科医生、家庭护理等现代卫生服务形式,可为中医药大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平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