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药保护展览
乾隆亲题的医馆牌匾,明代制作的神农雕像,寓意丸散膏丹的木色斑驳幌子,古色古香的中药柜,还有难得一见的铜制药臼……驻足于此,仿佛时光倒流,来到了数百年前的老药铺。
2月10日,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中医药展区备受观众关注。
抓药,称量,捣碎,熬煮,不一会工夫,简简单单的药材变成了可以治病的丸药……76岁的老药工刘瑞泉为参观者演示了传统中药炮制工艺。
“酸甜可口,这是什么药呢?”“市场上有卖的么?”挤站在围观人群中,记者品尝了新制丸药并好奇发问。
“山楂丸,吃了可以健脾开胃,软化血管。”有着51年炮制经验的刘瑞泉说,这种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容易掌握,普通百姓自己在家里便可以完成。
除了中药炮制技术演示外,这里还展示着历代中医药用具、古代中草药标本、古代中草药包装、历代医药书籍报刊、近代医方医案以及中医药老仿单老广告等珍贵物品。对这些来自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之一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的展品,柏杨馆长说来如数家珍。此次展出中医药物品约300件,只占该馆藏品的极小部分。
历朝历代的药缸、药罐、药勺、药杵等中药器具,刻有商代军中瘟疫诊治文字的龙骨,200多年前精细制作尚未开封的药丸,用桑叶制作可治风湿发热头痛的铁扇帽……无不凝结着中华民族祖先的医药智慧。“看,这是商代的陶药碾,有3000多年历史。”柏杨指着一个呈船形的中药器具说,“后来的药碾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上工治未病,其实古人早就有了防病意识。”在柏杨的指点中,记者见识了汉晋时代用于净化空气的青瓷香薰,还有几十味中药制成的佛珠串,长期佩带可强身健体。
“一针甫下,沉苛立起”,《黄帝内经》这样描述针灸的神奇功效。记者看到,这里展出的针具有数十种,从新石器时代的骨针,到西汉时期的金属针,包括金针、金银合铸针、银针,形状和大小也不一而足。柏杨介绍,“金针能治疗一些特殊疾病;金银合铸针扎的时候不疼,治疗效果也好,但目前很少有人用了”。
展区还立有一尊针灸铜人。针灸铜人与真人大小相似,胸腹腔中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据记载,当考核针刺技术时,须先在铜人表面涂上一层黄蜡,并向铜人体内灌满水,此时如果针扎准确,水就会由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柏杨说,“针灸铜人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实用的医学模型”。
许多参观者称从没有见过这么丰富的中医药文物,以前老肤浅地以为中医只是“号脉、开药、扎针”,没想到背后有这么深奥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国人,我觉得很骄傲。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机会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有一位70多岁的老者情不自禁地说,在散发的药味中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古老的药具也令他联想起儿时记忆深刻的小故事。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孔子学院的一位女士在中医药展区浏览多时。她告诉记者,中医顺应天人合一的规律,是非常科学的。中医药要走出去,需要以传统文化做支撑,特别是要多读经典,找到与古人对话的入口。
罗马尼亚驻华使馆的一位官员参观后表示,这种文化宣传太重要了,外国人其实对中医药很感兴趣,但缺乏深入了解,以为他所接触到的医生就代表着中医。如果能系统地了解中医药文化,就能更全面地认识中医药了。他希望今后中医药文化展能办到罗马尼亚去。
徜徉在中医药展区,现场触摸感受中医药历史文化,对每一位参观者来说,都可谓进行了一次特别的文化之旅。在这里,陈旧的中医药器物,古老的中医药技艺,仍散发出超越时空的智慧光芒,唤醒着我们久远而永恒的中医药记忆……
新闻链接:
为了保护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得到了我国的积极响应。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报的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藏医药9个项目列入其中。
2007年6月,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在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大类226位代表性传承人中,传统医药界共有路志正、王绵之、颜德馨等29人入选。
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其中传统医药共计8项,包括中医养生、传统中医药文化、蒙医药、畲族医药、瑶族医药、苗医药、侗医药、回族医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