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月6日讯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与经济利益,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述:“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所以,心系民生的医改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2月6日讯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与经济利益,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述:“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所以,心系民生的医改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医改历经30年,评价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基本成功;另一种观点认为基本不成功。不管成功与否,面对老百姓多年反映的“看病贵、看病难”,医改下一步怎么走为众人瞩目。
2006年8月,国务院成立了由16个部门组成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研,制订和论证了10个方案,终于在2008年10月14日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洋洋3.2万多字,24条。新华社概括读者反映:“专、涩、绕。”一句话,看不懂。卫生部部长陈竺提出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说医改,形象地将新医改方案比喻为“一顶”、“四梁”、“八柱”的框架。在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五项重点。连贯起来,大体上可以看出下一步医改之路怎么走。
下面就笔者个人认识,分别作一点介绍。
关于“一顶”
“一顶” 它是指医改的目标。一句话,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人人” 按照《宪法》第33条、45条的概念,应是每个公民。
“享有” 一是指享有免费的、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特定疾病的免费医疗,如艾滋病、禽流感、结核病、麻风病、血吸虫病等;二是特定人群,如军人、离休人员、救助对象享有按规定的免费医疗保障;三是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员享有按规定的补助;四是享有政府办公益性医疗机构提供的低成本收费的基本医疗服务。“享有”,决不是有些媒体和人士宣传的“全民免费医疗”。
“基本医疗卫生” 基本卫生,特指公共卫生服务,新医改强调均等化,大家比较有共识。
什么是基本医疗?颇有争议。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时的解读是:“要使在患病时,能得到目前所能提供的、能支付得起的、适宜的治疗技术。”之后,由此而制定的“三个目录”规定,由医保金支付的都属基本医疗范围。它不是医学上基本医疗的概念,而是医疗经济学上的概念,从需求上来说是必需的,从服务上来说是可供的,从经济上来说是可支付得起的。不包括相对而言的特需服务。
卫生部在宁夏的银川市、固原市和山东潍坊市试点,设计和试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分五级,每级含不同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和药物供给项目。宁夏自今年元旦起,在试点市向居民免费提供10类40项公共卫生服务,每次收1元药事费,按成本提供30种一般疾病诊疗和74种
药品。
“四梁”体系
“四梁” 分别指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医疗保障体系 根据“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法》(草案)规定:“基本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学生和儿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上《保险法》规定“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商业性健康保险,以及现行规章执行的城乡医疗救助、军人和离休人员医疗保障,共同构成覆盖所有人群的医疗保障、保险网络。目前全国覆盖人口约11亿人左右。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网络。重点是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医疗服务体系 坚持以公立的、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为主体,非公立的、营利性的医疗机构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原则,构建安全、有效、方便、低廉为目的的医疗服务网络。
农村构建以县
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网”。重点是办好政府办的建制乡镇卫生院。城市重点是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难点是城市公立医院改革。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根据十七大“管办分开”的要求,将选择若干城市试点,明确医院所有者(出资人)与管理者的责权,加强行政监督;建立以医院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取消药品加成率,增加政府投入,增强公益性,同时实行药事服务费,调整技术效益的收费政策。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重点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根据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原则,修订“目录”,并作为医疗保险给付的依据。同时,通过招投标,定点生产,统一配送基本药品,有望统一定价。卫生部新成立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制度司对其加强监管。
“八柱”概念
“八柱” 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机制;监管体制;科技与
人才保障机制;信息支持;法律规章。
很显然,没有8根柱子的支撑,房屋是盖不起来的。总之,“一顶”、“四梁”、“八柱”为全社会筑起维护
健康和生命的“健康巢”。
如果要问医改对老百姓有什么实惠?笔者认为:第一,每个公民都能有一把合适的医疗保障或保险的“保护伞”,随着保障水平的提高,抗风险的能力愈强;第二,城乡基层卫生组织的普及,设施的改善,水平的提高,服务内容的扩大和服务能力的增强,会让群众感到安全、有效、方便,好比吃了颗“定心丸”;第三,随着政府增加卫生投入(高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取消药品加成率,同级医疗机构实行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在城乡基层医疗机构推行“收支两条线”等,个人支付的费用将会下降,好比多了一个“存钱罐”。
话得说回来,医改是全球性的难题,没有一个国家、一种模式被公认成功。医改由于牵动各方面的利益,需求与供给处于动态之中,所以政策常有“变数”,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