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媒体聚焦 > 正文
  • 安徽为中医“把脉”促传承 力推中医的发展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吴兰 时间:2008-09-22 09:27:45
  • 核心提示: 中医被称为中国的国粹之一,然而在近些年,中医的发展备受关注。中医药资源大省、素有“南新安、北华佗”的安徽,中医发展的承袭如何?中医发展的现状如何?中医发展又面临哪些机遇? 中医面临的尴尬 曹恩泽,出生中
     中医被称为中国的国粹之一,然而在近些年,中医的发展备受关注。中医药资源大省、素有“南新安、北华佗”的安徽,中医发展的承袭如何?中医发展的现状如何?中医发展又面临哪些机遇?
     
        中医面临的尴尬
     
        曹恩泽,出生中医世家,作为安徽唯一一位出过“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自传丛书的在世老中医,安徽中医院著名中医肾内科专家。
     
        提及新安医学——安徽中医药事业中最辉煌灿烂的部分。曹恩泽说,他和岭南医学、少林医派等中医学派一样,在中国中医药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以地区命名之中医学派中,新安医学堪称“首富”。被誉为“明代四大医家”之一的汪机,被列为“清朝四大医家”之一吴谦均是新安医家。
     
        世代都是徽州地区老中医的胡国俊,提及现在中医发展中的弊端,和曹恩泽一样表示很惋惜。他说,现在有些中医没有拍片、化验等西医手段的辅助似乎都开不出药方了。中医的把脉、听声、针灸、推拿、拔火罐等都传统疗法被摒弃。古人说“上工治未病”,现在却连能对症看病的“下工”也越来越少了。
     
        如今,中医在渐渐变成古董。“传承方式过于单一和古板,而中医原著在多数现代人的眼里更是晦涩难懂。中医中最基础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都已经很少有中医学专业的同学有耐心攻读,更别提新安医家的著作了。”一位中医学校的老师感慨。
     
        在采访中,老中医们惋惜地表示,“许多在当时非常盛行的医术都失传了!”。曹恩泽解释说,如“医圣”华佗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如今已经彻底失传;以研究眼疾著称的明代新安医家程玠(歙县人),其独特的“程氏眼科经验”也后继乏人。
     
        此外,记者在很多大型药店内看到,药店四分之三甚至以上的空间是各种西医货架。药店工作人员也表示,中药的销量远远无法和西药相比。
     
        “中药吃起来实在太麻烦。又要煎又要熬的,还要注意火候和用量,现代人连看病都要抽时间,煎汤熬药只能是退休的老头老太太才会做的事情。”这是此间很多市民放弃选择中医药的原因。
     
        力推中医的发展
     
        “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 ”,清代著名诗人刘开作诗盛赞安徽亳州当时农人种药如种桑麻的热情,中国“药都”之首亳州历史上中药材发展的盛况。
     
        那么在安徽中医药资源的如此丰富的优势基础上,如何“把脉”中医,大力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安徽省卫生厅厅长高开焰介绍说,在本月的安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研究部署安徽中医药发展大计,安徽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制定《安徽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从政策上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与此同时,安徽省中医院则在力求全面发展中医事业的同时,开设特色的中医“国医堂”、“名医堂”;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三甲针灸医院,每年都接待和派出很多中医人士做学术交流,向外求发展等。
     
        此外,根据安徽省“十一五”中医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安徽省将继续实施中医“三名”战略,加强“江淮名中医”的培养,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鼓励中医院开展各项延伸服务等。
     
        据悉,过去五年,安徽省共投入中医药专项资金两亿多元,改善中医医院的诊疗条件。该省除了有三十七所二级以上规模的中医院外,还实现了县县都有一所中医院的目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