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与重灾区绵阳、德阳相毗邻的遂宁市部分房屋倒塌、人员伤亡。重灾区的惨重损失让地处地震次重灾区的遂宁市中医院干部职工感同身受,心急如焚,他们一方面紧急抢救本地伤员,另一方面全体总动员为重灾区提供紧急医疗救援。
他们知道危难时刻需要人们患难与共,派出一支医疗队就可以拯救许多生命,建立一个医疗后方基地就可以拯救许多生命。
于是,紧急行动,他们成为非重灾区第一家抗震救灾应急医院,成为第一家开辟灾区孕产妇绿色通道的医院,成为非重灾区地市级医院接受灾区伤员数最多的医院。
一
地震发生,遂宁市中医院在第一时间启动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以党委书记、院长沈宁为首的院班子临危不乱、指挥有力,连续七十多个小时坚守在医院抗震救灾第一线。一个个工作指令从指挥部不断发出,医疗、护理、后勤保障、设备、安全保卫等各部门紧急行动起来,住院病员疏散、转移,本地地震伤员救治,灾区地震伤员搜救和医疗救援,灾区转移地震伤员和家属接收、安置及救援,灾区孕产妇“绿色通道”开通等等……各项医疗救治工作紧张、有序、有力地展开。
遂宁市中医院是国家三级综合性中医院,具有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和创伤康复的独特优势条件。5月13日,医院接受省、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令,紧急筹建了遂宁市抗震救灾应急医院。医院紧急抽调医院业务骨干42人,设置病床200张,配备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床旁X光机等急救设备40台件,急救药品、专科器械、材料30余万元,200套床上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储备救灾食品、饮用水等3万余元。该病区可以同时开展4台手术并进行重症监护。医院紧急改扩建职工食堂,能够同时满足400人次病员、家属和工作人员就餐。
5月14日,接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省中医药管理局指令,医院第一支医疗救援队奔赴灾区参加医疗救援工作,至5月29日,医院已向余震频发的重灾区出动救护车39台次,医疗救援队分别从都江堰.、安县、北川、汶川、绵竹、江油等地搜救、接回伤员55人。
二
“5.12”地震发生后,医院立即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全院职工踊跃报名。5月14日,由50名党员、干部、职工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成立了,其中有七十多岁的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有刚刚迈出校门的“80后”毕业生,有一直战斗在医疗救援第一线的业务骨干。他们转战在医院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哪里需要,哪里就能看见他们的身影——病员疏散,灾区伤员接送、转移,灾区伤员心理安慰,灾区伤员生活护理,送水、送饭,擦身、倒屎倒尿……
5月29日,因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绵阳市向医院紧急转送灾区伤员118名,家属141名。接到通知后,医院再次紧急抽调医护骨干和志愿者,再次紧急调配和安置病区设施和物资,并在原来的一个病区基础上,在伤员到来之前,半天之内迅速、高效率地组建了第二病区。通过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充分的配合和努力,医院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病员的转送和安置工作。从灾区转诊的伤员当中,大多数患者系骨折伤员,而因条件所限,大部分骨折患者仅做了临时固定,而未能进一步妥善处理,病程已经很长,许多骨折已经在畸形状态下开始有骨痂的生长。这就意味着,早一天手术,患者残疾的可能性就越小,早一天手术,患者功能的恢复就越好。为了争取第一时间为伤员完成手术,争取把病员的伤残程度减到最小,争取最大程度的恢复,医护人员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工作精神,用5天的时间完成了85台各类大中型手术,无一例差错,无一例事故发生。
三
5月19日上午10点半,医院接收了一名来自重灾区北川的孕妇杨顺菊,由于该孕妇受到过度惊吓,加之旅途疲劳,情况十分不好,医院马上施行剖腹产,12点30分,一个女婴顺利降生,这是在医院出生的第一个灾区孩子,他的父亲非常感激,特意为女儿取名“吴震”。由于该产妇来自灾区,没有任何产前准备,医院领导和妇委会作了专门的安排,由妇产科负责其治疗和生活,妇委会号召全体护士为其捐物,护士们慷慨解囊,在很短的时间内捐了鸡蛋、奶粉、白糖、活鸡、猪蹄等产妇坐月的急需食品,还捐有大人、小孩的换洗衣服、尿不湿、奶瓶等,保证了产妇顺利度过产褥期。
之后,医院又先后从灾区北川、安县、绵竹接回了3名临产孕妇,并从她们那里了解到灾区还有不少这样的待产孕妇,当地医院已无力接收她们。得知这一情况,院长沈宁十分着急。他说:这些孕妇生下的都是灾区人民的根,我们一定要不惜一切帮助他们把根留住。事不宜迟,他马上召开会议组织专门力量在应急医院开设“灾区孕妇绿色通道”,要车出车,要人给人,只要有求救电话,医院就马上赶赴灾区接治她们。医院还派专人到灾区联系,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向灾区发出信息,截止到6月19日,医院共计从灾区接回临产孕妇26人,其中有25人已在医院顺利分娩。
四
在救援工作中,医院大量运用了中医正骨手法,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创伤救治方法。骨折伤占所有地震伤员的很大比重,因伤员众多,伤员在转送医院之前因当地手术条件限制和内固定材料的紧缺,使得很多伤员的骨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仅维持了必要的固定。医院骨伤科专家一方面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对手术指征明确的伤员,比如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骨折伴血管神经损伤,极度肿胀伴骨筋膜室综合征等患者及时安排手术。另一方面,对关节脱位和四肢骨折,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或石膏固定,通过复位前后的X片证实,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事实证明,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处理骨折,尤其是在地震骨折伤员众多,条件局限的情况下是简便、有效、可行的,符合地震伤员骨折处置的规律,大大地节约了人力和物力,明显降低了伤员的致残率。
骨伤患者中绝大多数都需要后期的康复治疗,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康复治疗方面的优势,采用了一系列的康复手段,包括:骨折分期辨证论治,转送初期医院常规对伤员及家属使用抗疫毒的中药方剂,比如银翘散、藿香正气散等,骨折早期,属于气滞血瘀证,治则以活血化瘀,常规使用医院骨伤科单病种流程验方骨折1号方,骨折中期,属于骨断筋伤证,治则以接骨续筋,常规使用医院骨伤科单病种流程验方骨折2号方,骨折晚期,属于肝肾亏虚证,治则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常规使用医院骨伤科单病种流程验方骨折3号方。初步统计,对伤员的中医药治疗参与率为100%,中医药使用率98%,中医药治疗率达75%。医院采用多种康复理疗系列方法,包括:手法推拿按摩、针灸疗法、火罐疗法、中药关节薰洗疗法、微波疗法、低周波疗法、中频电疗法、运动疗法、CPM关节训练疗法、TDP疗法、足浴疗法、关节粘连松解法等。通过中医药的康复治疗,为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员的残疾程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5月12号收治第一名灾区伤员,截至6月19日,医院累计收治来自地震灾区的伤员220人,实施手术109台次,接生新生儿26人,痊愈出院119人,安置灾区伤员家属305人。医院组织医务人员132人参加医疗救援,出动急救车辆49次到重灾区,开展心理干预治疗979人次,卫生宣教1159人次,防疫消杀面积22.14万平方米,累计投入救灾资金400余万元。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