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重庆市江北区组织了医疗救援队奔赴灾区,其中,江北区中医院的4位医护人员在重灾区的救援工作中,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不怕牺牲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钦佩。
蒋远红:急不可待的“请战书”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灾情让我坐卧不安,我坚持并强烈要求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去工作。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灾区人民出一点力,那里的伤员需要我们救治,那里的群众需要我们的帮助,让我们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这是江北区中医院护士蒋远红在5月13日向领导递交的请战书中的一段文字。
蒋远红有26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她认为自己有能力去护理灾区的伤员,也有责任和义务全力抢救灾区的伤员。在地震的第二天,蒋远红就做好了准备,将简单行李装入背包,放在医院护理部的办公室里,随时听从上级派遣,奔赴灾区参加救援工作。
5月16日,蒋远红和她的三名同事,外科主任龙泽宏、手术室护士钟惠芳和司机黄平与江北区其他医院的医护人员组成了13人的救援队,带着区卫生局组织的10万元急需药品、医疗器械和区红十字会的10万元捐款,在傍晚7点奔赴重灾区安县秀水镇。
医德在救灾中践行
5月17日下午5点钟左右,医疗队员们冒着余震和被飞石袭击的危险,经过艰难行进,到达了安县秀水镇。秀水镇卫生院的房屋垮塌了,可当地的医务人员并没有停止工作,重庆江北区医疗队到达时,当地医务人员已经连续战斗了5天5夜,在帐篷病房中收治了60多位住院病人。秀水镇卫生院的夏院长因劳累,声音嘶哑已经说不出话了,只能用手比划着交流。
“要与秀水的医护人员并肩战斗、克服困难,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这是医疗队所有队员的心声。当晚,医疗队在镇上的民兴中学广场上设置了救护站,投入到紧张的医疗救护工作中。
在秀水镇期间,医疗队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没有输液架,医疗队员们就把病人移到树荫下,将输液瓶挂在树枝上;没有操作台,龙泽宏等医生就蹲着、趴着在地上为病人固定包扎、换药;没有电,晚上用手电筒照明,为伤病员诊疗和清创缝合。病人没有家属的陪护,蒋远红和钟惠芳就用自己携带的湿巾为伤病员擦拭身体污垢,对病人进行日常的照顾。
7天的时间,他们共接诊伤病员1100多人次,处理重症病人60余人,消毒处理包扎伤口、骨折患者的固定包扎及伤口换药200多人。对秀水镇中心医院转移出来的住院病人,他们还组织了查房,修订部分治疗护理计划,帮助灾区伤员早日康复。
全力救治伤病员
蒋远红给我讲述了他们最难忘的一次救治过程。5月18日的傍晚,他们突然听到镇卫生院的医生在喊“重庆的专家,快来,这儿有一位急诊病人,测不到血压、脉搏140多次……”,没等到医生喊完,大家立即跑过去把病人抬到铺有一张塑料薄膜的地上,仔细检查、看见病人的神志模糊不清、面色晦暗,双手压着腹部,有微弱的呻吟声,测量血压为零、脉搏微弱,已经处于休克状态,病情十分危急。
医疗队队长、江北区卫生局的何耀东副局长马上指挥抢救,“快,马上建立两组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同时为病人进行腹部的触诊、叩诊检查,结果诊断是急性感染性休克、感染性腹膜炎。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他们就为病人建立了3个延续生命的静脉通道。没有输液架,钟慧芳用手臂高举着输液瓶,让药液顺利地滴入病人的体内,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病人的血压由0、20、30、50、70到90、100毫米汞柱,慢慢地升了上去,脉搏的跳动也慢慢规律而有力。
近50分钟的全力抢救,病人转危为安,体征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司机黄平用救护车把病人送到第二军医大学医院做进一步的治疗。
“每当我们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心里别提有多幸福!”蒋远红讲起在秀水镇救人的情景,仍然很激动。
难忘的一碗稀饭
当地的灾区老百姓非常坚强,强忍着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痛苦,帮助医疗救援队。看到队员们一日三餐以饼干或者方便面充饥,就给他们送来开水。村民们从废墟中找出一点米,为他们煮了锅稀饭。当一碗碗热乎乎的稀饭送到队员们手里时,队员们都很感动,“那是我们一生中吃到的最香甜的稀饭,让我们终身难忘。”
一碗稀饭,在日常生活中,或许再平常不过。可是在房屋垮塌、没水没电的灾区,这碗稀饭,显得弥足珍贵,在灾区百姓和医疗队员手中传递的同时,真情和真心也在他们心中传递。
江北区中医院在前线的医护人员不言放弃,而后方也在积极准备接收灾区病员,并于5月24日为127名在重庆江北区借读的灾区学生进行了体检。院长郑学良说,我们会为每一位在医院体检的灾区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在体检中发现有健康问题的学生,将免费做进一步检查和诊治。
江北区副区长高洪波指出,抗震救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医疗单位要和安县秀水镇卫生院建立一对一帮扶工程,关注秀水镇卫生院的重建和医护人员的培训,继续关注灾区人民的健康。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