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重庆成为灾区的医疗救援“大后方”。6天之内收治了2250名从灾区转运过来的伤病员。重庆十万医务人员紧急行动,用忘我的工作精神和亲人般的关怀,救治灾区伤员身体,抚慰心灵创伤。
北碚区中医院是重庆市区县中医院收治病人最多的。5月18、19日,四川地震灾区分两批转入了25名伤员。“细化、细化、再细化,各项工作一定要落实到人头上,不能让灾区的群众再受一点点苦”,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尹平在紧急会议上动容地说。短短一天时间,医院组织精兵强将,从医疗救治到后勤保障,各项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使灾区来的伤员一到医院就像回到家里一样。
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北碚中医院的干部职工积极行动,全力以赴参与到伤员的救治中,在工作中认真履行天职,得到灾区群众的赞赏。
2岁的小女孩:喜欢上了“白大褂”
今年2岁的小女孩张芷涵,是四川平武县人。5月12日这天,由于生病,小芷涵没有去幼儿园,与爷爷、奶奶待在家。地震发生时,爷爷为了保护芷涵的生命,躬着身子,将她紧紧地抱在怀里。“轰隆”一声,房屋塌了,一根钢筋穿过爷爷的脑袋后又扎入小芷菡的颅骨中,造成颅骨骨折。爷爷遇难了,奶奶的左脚受了伤。
5月18日,小芷菡和奶奶被一同转到了北碚区中医院接受治疗。经历了灾难的小芷涵,话少了,提起爷爷就会哭。奶奶告诉她,爷爷上天了。小芷涵说,“奶奶,你错了,爷爷为了救我,死了。已经没有力气去天上。”
这么小的年龄,就要残酷地认识死亡,令人心酸。北碚区中医院请来西南大学心理系的专家和学生,为小芷涵进行心理疏导。
小芷涵怕疼,看到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就跑,为了能顺利为小芷菡检查伤口,及时换药,医护人员每次进病房时,都脱掉白大褂,拿着好玩的玩具逗她,给她讲故事。由于芷涵感染严重,加上年龄小,医院专家小组多次会诊讨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目前芷涵病情恢复较好。
经过几天的相处,小芷菡与医护人员有了感情,见到白大褂也不哭闹了。反而越来越喜欢“白大褂”。每次换完药,小芷涵还要给“白大褂们”背上几首诗,唱上几支歌。有时候,她索性跑到医务室找她的“白大褂”朋友们。医护人员只要不忙,都会逗逗这个可爱的小天使。整个楼层,也因为有小芷涵,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周围的居民和好心人纷纷买来衣服、玩具,看望这位勇敢的小女孩。北碚区实验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经常来看芷涵,送来书包、文具,还把祝福的话,写在纸上或者画在纸上贴在芷涵病房的墙上,鼓励她健康成长。
在医院10多天的治疗和心理疏导,小芷涵病情好转,又恢复了往日活泼爱笑的性格。芷涵的爸爸妈妈脸上也有了笑容。
88岁的老人:在“家”的感觉,真好
傅宗清老人是北川曲山镇人,今年88岁了,送往医院时,诊断为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北碚区中医院的专家组和护士们对这位老人进行了特殊的护理。每天都有一位医护人员守候在老人身边,直到老人伤势稳定。
老人在医院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谢谢”。他说,“这里就像自己的家,就是自己的家!娃娃们对我照顾得太好了!” 傅宗清亲切地称医护人员是自己的娃娃。
老人的儿子傅作林对记者说,“这里的医生护士,把我们当作家人一样。每天送来可口的饭菜,还有新装的电视、新装的电话,真是想得太周到了!真是太感谢了!”这个40多岁的男人一边说,一边抹眼泪。
保住了手的病人:喜出望外
“我的左手得救了!我的左手得救了!”北碚中医院病床上,来自四川安县秀水镇的郑金荣在打给家人的电话中喜极而泣。郑金荣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已经被判“死刑”的左手,在经北碚中医院骨科、外科专家奋力抢救后,居然“死而复生”。
5月18日,郑金荣刚被转送到北碚区中医院时,无论医护人员怎么开导、劝解,她都不吃不喝,一直哭泣不停,“求求你们,一定要把我的手保住啊!”原来,地震发生时,郑金荣正在山上劳动,她在逃生中摔伤手臂。19日,解放军第一支救援部队把她解救出来,并紧急送往了解放军502医院,经确诊为左桡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伴大面积皮肤挫伤。经过简单清创缝合后,被转到绵阳协和医院医治,由于伤口感染严重,可能需要截肢。
在了解了郑金荣的情况后,北碚中医院立即成立专家小组会诊,很快进行了手术。术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下,4天后,郑金荣原本要截肢的手臂保住了。
不用上手术台的患者:迷上了中医药
母淑贤是北川县的灾民,今年57岁,转送到医院时被诊断为右股骨粉碎性骨折。专家组立刻制订方案,用小夹板和手法复位治疗,配合外敷中医院自制的消瘀止痛散,内服接骨丸和三七片,一个星期后,效果很明显。
从未上过手术台的母淑贤最害怕做手术了,医护人员不仅用中医治好了她的病,还打消了她的担心。“以前一直很相信中医,可是没想到中医这么神奇!”
每次医生为她换药时,她总是问问中药的成分,有什么功效;或者问医生,一些像感冒之类的小病,用中医药怎么防治……在医院里治病的她,成了一个中医迷。
医护人员:竭尽所能,我们义不容辞
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北碚中医院的白衣战士们用发自肺腑的铮铮誓言,在工作中认真履行天职,服务灾区群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段段动人的乐章。
尹平,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医生。在得知四川地震的消息后,因患脂肪瘤住院手术后尚未拆线的尹平,不顾医生阻拦,第一时间赶回医院。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及时制定了《北碚区中医院“5.12”地震灾害伤员救治预案》: 根据病员的病情对症进行处理,遵守安全、合理、有效的原则;强化三级医生查房制度,严格按照相关诊疗常规及专科诊疗规范操作;做好医患沟通和心理疏导工作;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尽全力降低伤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他说,要给伤员一个舒适的治疗和生活环境。安排一个伤员一间病房,安装了26台长虹26英寸液晶彩电,开通中央空调,安装电话。想伤员之所想,急伤员之所急。
刘昆仑,“不称职”的丈夫。5月23日下午,正在忙碌的外科医生刘昆仑接到妻子从永川打来的电话,“老公,快回来吧!我快要生了”。听到老婆焦虑的声音,刘医生进退两难。妻子今年34岁了,患有妊高症,双下肢严重水肿,行走不便,很需要照顾。自己的父亲又瘫痪多年,家里就靠母亲一个人。
但当他想到灾区还有很多伤员要诊治,如果回家了,伤员怎么办?最后他决定留下继续救治伤员。刘医生在电话里,愧疚地对妻子说,“对不住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等我的病人伤情稳定后,我一定赶回家好好陪你和孩子。”
陈宇,最美丽的新娘。5月26日,是骨科护士陈宇大喜的日子,但直到婚礼的前一天她都还没有去试穿婚纱。自从四川地震灾区伤员转入医院后,陈宇就一直投入到紧张的护理工作中,无暇顾及婚礼的筹备。她每天给病人换药、按摩、翻身,与病员聊天,希望能驱散地震在他们心中留下的阴影。
每天工作结束,常常累得筋疲力尽。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希望她请假回家筹备婚礼。她对家人说:“现在全国人民都在献爱心,医院那么多伤员需要我们关心和照顾,我怎么能置她们于不顾呢?要不延期举行婚礼吧。”家人听说她要延期举行婚礼,急得团团转,因为所有的请柬早已发出去了,日子也是选好了的。但是家人又都理解她。最后家人说服她,26日参加完婚礼,就“放”她回医院。
直到结婚前一天,她在病房发喜糖,大家才知道她要结婚的消息。大家纷纷向她祝福,并称她是最美的新娘。
……
灾难过后,每一位幸存者在恐慌、痛苦时,最需要的是社会的温暖和同胞的关爱。我们的白衣天使们知道“白色”在这场灾难中的作用,“看到白色,就看到了生命”。所以,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在治疗的同时,更加关心病人心理创伤的抚慰。灾区伤员们在医护人员的点滴付出中不断吸取力量和勇气,生命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