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四川汶川发生的惊天灾难面前,全国中医药行业已经积极开展了应急救助,在人员、物资和资金诸方面大力支持灾区抗震救灾。在灾后困难更大、任务更重、时间也更长的恢复重建过程中,灾区中医医院需要全行业更为持久有力的支持。
灾区中医院面对重建的基本事实就是“这个月工资发了,下个月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办。”院长们为之忧心忡忡。
连日来,记者先后到地震灾情严重的都江堰市、安县和江油市等地中医医院采访。灾区中医人在抗震救灾中的奋勇表现感人至深,在救死扶伤的关键时刻,他们没有抛弃,没有放弃。他们与普通人一样,忧惧于地震的威胁,牵系着亲人生死,但是他们毫无例外地选择首先保护病人,第一时间抢救伤员;毫无怨言地选择日夜坚守岗位,承担着超负荷的压力。面对震灾,这种选择无疑是职业素养,但也是牺牲奉献。
天灾无情。灾害并没有给予这些可敬可赞可爱的群体哪怕稍许的“折扣”。医院楼房的倒塌、裂缝,把他们赶进简陋的帐篷;医疗设备的掩埋、损毁,让他们几近于赤手空拳;家属、亲人的遇难、受伤,家居毁弃的痛楚和凄惶,折磨着他们的心底情感。多少年的集体、家庭累积,骤然化为乌有,对工作、生活的无限希望,转眼间成为茫然和惆怅。
在连绵余震中,灾区中医医院的院长们不能不强忍泪水,面对医院的恢复重建。然而,恢复重建的规划易做,落实起来举步维艰。严重缺少重建资金,似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眼前。中医医院大多数家底薄,即使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的,也把更多的积累投入到弥补长期欠账的基本建设中,甚至为之负债运转。而灾区损失之巨大,也使灾区政府没有财力对原本就以自我发展为主的中医医院给予更多支持。
“我们几乎是要在废墟上再次白手起家”。呼唤卫生和中医药主管部门的支持、呼唤全国中医药行业的援助,也许是院长们的无奈之举,但也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可以想象,没有相当力度和持久的援助,灾区中医院的恢复重建将是步履维艰,甚至难以启动。灾区缺乏基本建设资金。仅就记者采访所及的三家医院,除一家尚余一座没有最后结论是否可用的门诊楼外,其余建筑已无可用。灾区政府将中医院重建列入了规划,划拨了土地,然而,把纸上蓝图化为现实,需要大笔资金,否则是“纸上谈兵”。灾区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有的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已经完全报废,有的则损毁严重。而设备的缺乏极大地限制着医院开展基本业务的能力,阻碍着医院生产自救的步伐。当然,除此,广大灾区中医人还身处无家可归的处境,重建家园的希望之基仍在于医院的恢复和重建。
我们,作为全国中医药行业的一分子,是否对长期坚定支持灾区重建做好充分准备?
我们应该也能够为灾区重建多添一把柴,多加一把火。我们可以多种方式来支援灾区。大笔资金捐助固然需要,但我们还可以节省各方面不必要开支,建立专门账户,以涓涓细流,给予源源不断的资金扶助;可以从设备、器械和药品方面给予义务或优惠的帮助;也可以通过对灾区医院进行人员进修培训给予技术援助。支援灾区的途径也可以多样。我们可以对口结对援助,发达地区、先进单位一家或多家联合与灾区医院缔结帮扶协议,全方位给予重建支持,也可以由相关部门或机构建立“恢复重建基金”等,牵头统一运作行业帮扶行为。重建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援助工作也可以在实践中进行各种创新探索。但是,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没有大家的长期合力的支持,灾区重建将关山重重。
让我们诚挚的爱心更为温暖持久,伸出的援手更为热情有力。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