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媒体聚焦 > 正文
  • 灾区民众坚强生活

  •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王晓 时间:2008-06-04 07:58:38
  • 核心提示:  如今在“5·12汶川大地震”的几个重灾区,已经很难看到穿着橙红色服装的救援人员。他们的分批撤出,意味着抗震救灾重心由争分夺秒地救人,转向了受灾群众的安置、灾后防疫等重建工作。据统计,截至5月28日12时,地震已造成
      如今在“5·12汶川大地震”的几个重灾区,已经很难看到穿着橙红色服装的救援人员。他们的分批撤出,意味着抗震救灾重心由争分夺秒地救人,转向了受灾群众的安置、灾后防疫等重建工作。据统计,截至5月28日12时,地震已造成68109人遇难,紧急转移安置1500.6341万人。被转移出来的人有的集中在固定安置点上,有的则散落着住在原先的镇子上。

      为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5月24日、25日,本报记者前往灾区,与受灾群众同吃同住,切身体会了他们坚强,但又苦中有乐的生活。

      安置点百姓不愁吃穿

      位于什邡市城南一条宽阔的马路上,临街搭起了一个近千米长的“通铺”。“床”是由水泥板、木板和蓝色防雨布组成的,高出地面10厘米左右;“屋顶”则是用铁管子支起来的彩条布,铁管子上晾着五颜六色的衣服;隔五六个铺位,就有一个蓝色大垃圾桶。马路另一侧则是些单独的帐篷和棚子,有医疗站、临时课堂和理发店,俨然一个简易社区。这里住着上万名受灾群众。据了解,整个什邡市一共建立了50多个临时安置点,安置了5万多名受灾者。

      5月24日天还未亮,安置点上就有人起身了,大人们一边收拾铺盖一边聊天。原本不熟的人们,多日相处之后,早已打成了一片。孩子们则三五成群地走到南头的水池边洗脸、刷牙。8点左右,65岁的唐慧(化名)刷了几个泡方便面的塑料盒,让丈夫去打几份稀饭。唐家是地震的当天晚上,从蓥华镇“废墟里爬出来的”,十几天来,一直住在安置点上。“刚开始几天,救援人员给我们发方便面和饼干,现在好了,有大师傅给我们做饭了。吃的、喝的、穿的,全是发的,啥子都不缺。”唐慧操着浓厚的川音说。记者了解到,地震发生后,当地不少餐馆关了门,厨师们很多到安置点当起了志愿者。此外,北京、重庆等知名饭店也有大厨带着炊事设备,辗转到灾区,自愿为受灾群众做起了饭菜。

      中午12点,唐慧的丈夫准时拿着“救济卡”,打回了满满一大盆米饭,一碗蒸南瓜、一份辣白菜肉片和一盆萝卜汤。“这饭管够,不够吃还能接着盛,你也来点儿吧。”唐慧热情地招呼着。在安置点,记者发现,不断有志愿者根据人数多少,挨个铺位地发放牛奶、方便面等食品。有婴儿的家庭,还会提供奶粉。从目前来看,在安置点,吃饱、吃好似乎并不成问题。

      矿泉水是安置点的主要水源。记者注意到,一天下来,救济组上午9点、下午3点半、晚上9点,每天三次,为百姓们提供矿泉水。此外,安置点还设有几处饮水点提供开水,可随时打水冲奶粉、泡方便面等。截止5月19日17时,监测结果显示,什邡市区饮用水未被污染。

      “看我这件衣服还合适吧,昨天刚发的。”唐慧扯了扯自己的碎花短袖衬衣,笑着问记者。接着,她拽过8岁的孙女玲玲。小姑娘剪着童花头,穿着件白色短袖T恤,一笑就露出几颗残缺不全的牙。“我的衣服也是别人送的。”玲玲一板一眼地说着稍显生硬的普通话:“看,后面还有两只小翅膀。”

      此外,安置点设有四五个冲水厕所和一个浴室,四周均用彩条布围起。冲水厕所是用水泥砌成的沟渠,几乎闻不到什么异味。住在附近的居民还把自家厕所让出来,给受灾群众用。“就是洗澡不大方便。”一位50多岁的大妈说,尽管有浴室,但太小了,远不够用。她搬到安置点住一个星期了,从没洗过澡。“实在难受了,就端盆水去厕所,浑身上下擦擦。”

      防疫、心理干预等工作也有条不紊地展开着。一些医疗救济站24小时守在安置点,到了晚上,男大夫住帐篷,女大夫则住在急救车上。一位大夫告诉记者,由于重伤员大多被转到了医院,因此医疗队主要负责治一些常见病。

      为丰富大家生活,安置点上还摆着几台电视,播的多是和地震有关的新闻,不少人围坐在旁边观看;条件好些的人家则带着收音机,做在床铺上听;广播台里不时放着《明天会更好》等歌曲;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分低年级和高年级,在“帐篷学校”中上课。

      “政府已经尽最大努力安置我们了,但眼看天气越来越热,这里实在没法长住。”一位大爷嘟囔着。在安置点,到了凌晨两点,耳边仍不断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周围的呼噜声也此起彼伏。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王敦志告诉记者,对受灾群众的安置分“三步走”。安置点是第一步,大概会住两三个月;第二步是简易房,受灾群众会在里面住2—3年。“房子里能照明、通风,有良好的抗震性能。”5月23日,上海一支专业建筑队伍已抵达灾区,将在3个月内完成8万套简易房搭建。“但这也是过渡,最后一步,则是让他们住上真正的房子,重建失去的家。”

      镇上:还缺些日用品、药品

      尽管在安置点不愁吃穿,但对故土的眷恋仍然深藏在每个幸存者心里。油菜该收了、秧要插了、房子还得再看看……唐慧告诉记者,玲玲的妈妈前两天终于按捺不住,冒着余震危险,返回了蓥华镇,在垮塌的房子前,支起了帐篷。绵阳市的九州体育馆安置点,也有近2/3的受灾群众陆续返乡。

      5月24日下午,一名蓥华镇的受灾群众主动给记者当向导,带领记者前往蓥华镇、红白镇两个重灾区。截至28日,整个什邡市死亡3546人。其中,主要集中在以上两个镇子。

      在往镇上走的过程中,沿途所见让记者的心沉痛不已。镇子上,处处是废墟,钢筋大梁和水泥预制板杂乱交叠,一些或散落或集中的帐篷隐匿其间。几次余震过后,瓦砾堆不断地坍塌、再坍塌。红白镇上,听不到昔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学校、工厂几乎看不出旧时模样;起重机、挖掘车仍停在废墟上,随时准备开工;消毒人员戴着口罩,认真地给每一堆焚烧过的垃圾消毒;一个中年人坐在瓦砾堆上,眼神空洞……这个寓意太阳崇拜的千年古镇,此刻安静得让人战栗。

      在沿途安置点,不时能看到输送救灾物资的车辆,方便面、蔬菜、水、衣服,应有尽有。临近晚饭时间,一些帐篷前还升起了炊烟。“前阵子我们没帐篷,都是自己拿塑料布做的。”一名30多岁的村民指着旁边印有“中国红十字会”的帐篷告诉记者,“这是昨天刚发的。现在我们能生火做饭,还不断有人给我们送吃的、穿的,基本够用了。”但也有些让人想不到的短缺品。一位60来岁的大妈说:“我们倒是有米、有菜,可没有锅。房子塌了,锅碗瓢盆全砸在下面了。”此外,卫生巾等日用品及消毒、防蚊虫药物也存在短缺。

      记者还注意到,沿途集中安置点居住的受灾群众基本衣食无忧。但有些将帐篷支在山上,或住得比较隐蔽的人家,生活却有些艰难。一名住在山坡上的男子告诉记者,从地震到现在,他家只领了4斤米,也没有油。“我们住得偏,发粮食的人看不到我们,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发。这两天,几个月的娃娃又在闹肚子……”

      地震阴影依然存在

      吃饭、睡觉、聊天……表面上看,受灾者的生活正逐渐恢复正常。但实际上,阴影仍留在每个人心中。

      原来在蓥华镇宏达集团上班的陈广(化名),如今转移到了什邡市受灾群众安置点。说起地震当天,他有些激动。“当时,我们几个工人谁都没反应过来。突然,一个人喊‘地震啦,快跑’,其他人才晓得出了什么事。我其实已经被压在下面了,但好在没完全砸到,只是头部受了点儿伤,挣扎着从废墟里爬了出来。我们几个出来后,听说学校房子全塌了,当时心就凉了。我们的娃娃全在里面啊!”于是,几个男人抱头痛哭。“之后知道我的娃娃活着,但也有同事的娃娃死掉了,我们又大哭了一通。”陈广说着,眼圈有些红了,旁边的几位父母也跟着掉眼泪。“死了好多的娃娃哟!”很多大人都发出这样的叹息。地震中,什邡市共40余所中小学垮塌,597名师生死亡,红白镇尤其惨重。

      敏感的孩子们心理上受到的创伤则更大。在绵竹市金花镇上小学4年级的小玉原本是个爱说、爱笑的孩子,但地震让她沉默了很多。其他孩子上课、嬉戏时,她一直坐在轮椅上安静地看书。“我们根本不敢跟她提地震,一提就哭。”小玉的妈妈说:“前两天更严重,到晚上就哭个不停。她的好多同学在地震中没救出来,就这么没了……这种事大人都难以承受,更何况孩子呢。”

      5月24日,安置点上出现了什邡市卫生局组织的心理救护站。救助站的心理医生杜海英告诉记者,目前,安置点上的受灾群众多少都有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地震、余震反应相当敏感、强烈;有些人到了晚上难以入睡,脑子里出现的全是地震那一刻的画面。“前几天,我在路上碰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问他叫什么、多大、家在哪,什么都不知道。只会一个劲儿地说‘我要找妈妈’。”杜海英说,他们碰到的类似情况已有4例。“这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杜海英告诉记者,在安置点,由于大家一起过日子,所以暴露的心理问题并不明显,有些人还处于麻木状态。当部队和志愿者撤出,受灾群众搬进独门独户的简易房后,问题恐怕就暴露出来了。就像四川人常说的,“摔倒了不痛,爬起来痛。”

      不只在重灾区,成都的百姓同样存有地震阴影。很多人不敢住在3层以上的楼房里,一些惊魂未散的人索性将帐篷支到了马路旁、广场上。一位成都的朋友告诉记者,他从5月12日以后,就一直在自己的车里睡觉。

      既然活下来,就要好好活

      但灾难并没有遮住所有的阳光。在天府之国四川,人们骨子里似乎有着天生的乐观和幽默。面对生活,受灾群众表现出的达观、积极,也是记者此行感受最深的。那些看起来柔弱、稚嫩的孩子,那些失去亲人、家园的人们,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坚强、勇敢。

      到安置点的当天,记者拿出几支水彩笔,让玲玲、亚亚和一个叫雨莎的女孩画画。三个孩子都挑了鲜艳的颜色。其中,玲玲画了个长着翅膀的桃心,亚亚画了朵橙红色的花,雨莎则画了个漂亮的小女孩。杜海英告诉记者,从画面上看,三个孩子的心理比较正常。对于地震,玲玲并不回避谈起。“那天我们正要上体育课,突然地震了,我马上趴到地上,其他小朋友也跟着我学,结果我们班同学谁都没事。”玲玲说,她当时很害怕,但现在不怕了。“因为又有很多小朋友和我玩,还有那么多人关心我们。”玲玲说,她最大的愿望是以后不再有地震,每个人平平安安的。

      在去红白镇的途中,一个救灾帐篷前两盆红艳艳的花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主人老张笑呵呵地表示,虽然家没了,但能活下来,就很知足了。“我们现在要利用有限的资源,让生活过得更好。”临行,老张热情地招呼:“等以后我们的新房子盖好了,欢迎你们来耍。”另一位大妈则告诉记者,她的儿子至今还没找到。“这是天灾,谁都没办法。我相信,不管他现在怎么样,他都希望我好好活下去。”说这话的时候,她目光坚毅,语气平静。“既然活下来,就要好好活。”这是记者几天来听到最多的话,恐怕也是逝者最大的心愿。

      回到什邡市已经晚上八点多了,几个孩子争着给记者唱刚学会的歌,结结巴巴地背志愿者老师新教的《三字经》。夜更深了,三两个年纪大些的孩子搬着椅子,坐在昏暗的街灯下看书……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