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三天,河南省漯河市协荣骨病医院就组织了2名专家和5名医护人员,由77岁的老中医郭德荣教授带队驰援灾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血汗和真诚,历时14天共救治伤员千余名。
灾情就是命令
“早走一分钟,就可能多救一个人”, 77岁高龄的郭德荣精神矍铄,身体硬朗。2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他曾经参加过医疗救援,亲眼目睹了当时的地震救援情况,有着丰富的抗灾救援经验。四川灾情发生后,他夜不能寐,听说目前急需的是骨外科医护人员时,他不顾家人的反对第一个报名申请到抗灾第一线。
灾情发生后,该医院业务院长高德平迅速向市卫生局申请到灾区救援,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后,医院迅速调集了医疗设备、药品、血浆、消杀药品等抗灾医疗物资价值3万多元和一辆医疗救护车,并召开全院职工大会招募医疗志愿者。5月14日中午,由2名专家和5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紧急奔赴四川抗灾一线。
精心救治
郭德荣一行来到绵竹市政府临时组建的医疗救助站,与绵竹市卫生局局长陈杏会协商由一名志愿者带领前往受灾严重的拱兴、兴隆两镇进行医疗救治。沿途房屋倒塌,到处是残垣断壁,越往山区,情况越严重。在一处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前,医疗队遇到了一位脚部砸伤的患者。郭德荣教授不顾长途劳顿,立即停车为其治疗。闻讯而来的伤员纷纷赶来,排成了长队。据当地青年志愿者介绍,全镇共有100多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千余人不同程度地受伤,部分伤情严重者已被送往市急救中心,而伤情轻微者因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有的伤口已经化脓。救治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的6点钟,当天共治疗患者20多名。
在绵竹市尊道镇,医疗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食物和急需的药品。该镇紧邻山脚,居住分散,医疗队沿着塌方的道路,一家家慰问、一户户救治。在这里,医护人员没有时间的概念,只有一个信念,让伤者得到尽快的治疗。下午3点,郭德荣教授还没有顾得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当地村民被医疗队的精神深深感动,拿出了储备的方便面、矿泉水,一位当地女教师激动地说,感谢河南的医疗队,感谢河南人民,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了我们无私的、最大的帮助。
上阵父子兵
郭豪——郭德荣42岁的儿子,是该医院的院长,他深深理解经历过河南省“75·8大洪水”和唐山大地震救灾的父亲。所以,当汶川地震发生后,父亲提出灾区此时可能最缺骨伤科医生,要去灾区救死扶伤时,郭豪立即支持,把自己医院研制出的获得国家专利的骨炎康、骨再生等十几种大批名贵中药带往灾区,还挑选了几名得力医护人员。
由于医院有病人要救治,郭豪没有第一时间随队出发,但处理完医院的事,5月21日他乘飞机迅速赶赴灾区。作为儿子,他体谅父亲在大灾之时表现出的大爱,但他更心疼已经77岁高龄的老人。在绵竹的重灾区拱星镇,他见到了父亲郭德荣,看到声音嘶哑、脸孔晒得黝黑、身体略见消瘦但精神抖擞的父亲,郭豪开始与父亲并肩作战。白天处理伤员根本就无暇休息,一天下来,郭豪睡觉时才感觉腰也酸痛了,双腿沉重得没有了力气。
收养孤儿 传承医术
在医疗队完成医疗救护即将返回时,郭德荣教授向当地民政部门递交了领养孤儿的申请书,要求收养灾区10名孤儿作为自己的徒弟,传授他们骨病治疗医术。
他在申请书中写道:“当灾难降临人间,带来的是痛苦与离别,在大灾大难面前,天地无情人有情,对于失去父母的孤残儿童来讲,他们未来的道路还很长,他们需要亲情以及来自社会的关爱,对于他们的培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我,一名77岁的老人,战斗在抗震救灾前线的郭德荣教授,特申请收养抚育灾区孤儿,把他们培养成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国之栋梁,请相关职能部门予以批准。”
这就是郭老,他救死扶伤的精神与他一生所秉承的“人命至贵,业功之本”的行医理念密不可分。在大灾面前迎难而上,也充分体现了一名医生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就是对事业的满腔热忱,对人民群众的拳拳爱心,更是对患难生命的高度负责。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