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造成了严重灾害。5月12日地震当晚,中国科学院在紧急报送国家的八条政策建议中,第八条就是“尽早启动心理援助”。
幸存者都存在哪些心理危机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介绍说,这个人群除了失去父母的孩子外,还有失去孩子的父母,过度受惊的妇女、儿童、老人,参加救援人员、医务工作者乃至目睹惨状的媒体工作者。粗略估计,约有60万人急需“疗心”。在震灾之后,灾民有时会因悲痛、无助,转而抱怨、气愤,甚至责怪救援人员,这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救援者要尊重灾民的苦难现实,接纳灾民的情绪感受,并适当给予心理支持。
幸存者可能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恐惧和担心———害怕地震会再次发生或者有其他不幸的事降临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迷茫无助———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觉得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悲伤———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难过;内疚———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自己比别人幸运而感到罪恶;愤怒———觉得上天不公平,为何将灾难降临自身;失望和思念———不断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次地失望等。
在行为上可能因脑海里反复闪现灾难发生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反复想到失去的亲人,而导致内心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眠,易惊醒;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神经过敏”等。
专家特别强调,以上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大部分人的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减弱,一般在一个月以后,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像哀伤、思念这样的情绪可能会持续更长一段时间,几个月甚至几年,但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影响。所以,专家建议,要学会带着哀伤继续生活。
帮助幸存者渡过难关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救助,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救助者,我们可以学习哪些与灾难幸存者交谈的技巧呢?比如,他的亲人在地震中去世了,我们该如何安慰他呢?专家指出,不一定要直接提他的亲人,但是也不要故意回避或漠视,当他怀念自己去世的父母的时候,你如果说“别说了,都过去了”,这种安慰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冷漠。你可以陪伴着他,与他分享对爸爸妈妈的回忆,然后说,如果他的爸爸妈妈还活着,会希望他好好地生活。这是天灾,不是人能够控制和左右的,慢慢地他会对事情有正确的认识,情绪得到宣泄,这样有利于他的恢复。安慰和同情要讲究方法,不仅做心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应该做,社会公众在给予别人同情和提供帮助的时候,也要学一点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这样可以使帮助更有效。
心理自助渡过难关
在救助过程中,如何帮助自己渡过心理危机?专家提醒,救援人员、医务工作者本身都可能面对地震灾害的惨状,以及救灾工作的过度负荷与不顺利,甚至危及个人生命、财产而产生心理压力。这些沉重的压力,均会冲击我们的身心状态,造成许多生理与心理反应,出现心理危机。这些心理压力需要时间来慢慢抚平,而逐渐恢复平常的生活。但你也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尽快让自己恢复。
以下是一些简便的方法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例如,要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锻炼和放松活动;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恢复健康的保证;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无论有何种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不要隐藏自己的感觉,试着把心中的不良情绪(忧伤、悲痛、抑郁、焦虑、烦躁)说出来,并且让家人和朋友一同分担悲痛;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不要阻止亲友对伤痛的诉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要勉强自己和他人去遗忘痛苦,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的现象,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担痛苦。要向前看,要知道希望就在前面,美好的生活就在前面。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