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一场空前的灾难,不知让多少人失去了亲人,不知让多少人成为伤员。也正是这场灾难,让失去亲人的人有了更多的亲人,让受伤的人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34位灾区伤员在辽宁中医药大学这片杏林的沃土,深切地感受到了亲人的关怀、亲人的温暖。
“爱心病房”等待“亲人”
5月23日下午16时,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附属二院,接到了收治地震灾区伤员的任务,两所附属医院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立了救治震区伤员领导小组、救治医疗专家组、中医护理康复组、后勤保障组,组建了志愿者队伍。灾区伤员的到来牵动着辽宁中医药大学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心,大家都是一个心愿,让灾区的“亲人”来到这里,就是到“家”了。两所附属医院专门准备了粉刷一新的“爱心病房”,每一间病房里都凝聚了医护人员的一片爱心,新牙刷、新脸盆、新毛巾等生活用品样样俱全;每一张病床都铺好了崭新的被褥,病床前还摆放了鲜花、水果。病区的墙上挂着“爱心留言板”,上面写满了医护人员对灾区伤员情深意长温馨鼓励的话语。为了让灾区的伤员能够与家乡的亲人互报平安,在这里安心治疗,医院还为每一个灾区伤员发放了一张IC卡。病房里不仅有电视机,还给每一位灾区伤员配备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
“当悲伤倾尽,有我们众志成城;当泪尽血续,有我们守望相助。”5月24日晚7点,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300余名医护人员,身穿整洁的白大衣,守候在医院的大门前。晚上9点,当14名灾区伤员被抬下救护车的时候,等候多时的医务人员把灾区伤员接入“家”中,连夜进行会诊。与此同时,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0名灾区伤员,也顺利地入住“爱心病房”, 即刻投入到紧张而又忙碌的救治工作中。
让小林秋三个月站起来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0名伤员中,有一位年仅13岁的小伤员,名叫宣林秋。这是一位来自四川省什邡市龙局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宣林秋所在小学上千的师生有半数在地震中失去了生命。小林秋的胸11、12和腰1三块椎骨骨折,严重压迫神经。由于目睹了老师和同学们遇难,加之担心自己因为腰椎受伤严重将永远不能站起来,小林秋内心压力很大,情绪很不好,脸上没有一丝笑容。5月25日上午,当听说自己下午就要手术,小林秋的情绪更加不稳定,并拒绝医护人员对她进行术前准备。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护士姚连凤、殷雪和心理科医生贾智杰,对小林秋进行了多方面的安慰和心理疏导,让她的情绪渐渐地得到了缓解。殷雪还委托好朋友给小林秋买来一个娃娃。当小林秋接过娃娃的瞬间,脸上终于露出了地震后的第一丝笑容。
6月25日下午2时,小林秋被推进了手术室,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程国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刘元禄教授等专家经过3个半小时的手术后,走出手术室,向焦急地等待在手术室门外的小林秋母亲、志愿者还有许多热心的市民们宣布,手术非常成功,手术共使用了6枚“骨固定钉”,保守地估计,孩子三个月内就会站起来。听到这儿,小林秋的母亲抱住身边的护士,泪水一个劲地流,这是激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更是感恩的泪水。
负责救治小林秋的医护人员表示,他们将发挥中医医疗优势,对小林秋进行身心康复治疗,使之走向充满阳光的新生活。
中医小夹板不再让93岁的老人备受煎熬
93岁高龄、来自都江堰的灾区伤员的施进挺老人,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收治的14位灾区伤员中,也是沈阳市此次接收灾区的伤员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老人在地震中受伤较重,左腿胫骨平台骨折,左腓骨中上1/3粉碎性骨折,同时合并肺内感染、胸腔积液,并伴有冠心病、高血压、前列腺增生。正因为严重的伤势,老人在成都市第五医院ICU病房住院时,曾两度下病危通知。面对这样一位病情危重,饱受伤病折磨的老人,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医护人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决不能再让老人家备受煎熬了,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老人尽快脱离伤病的痛苦,一定要寻找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远离家乡,病魔缠身,身心创伤,使老人心力交瘁。刚到病房的时候,老人对治疗十分地排斥,情绪烦躁不安。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的医护人员耐心地开导、劝解,使他渐渐平静下来,接受治疗。骨科专家王世轩主任、内科专家焦晓民主任等专家组成员,对老人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会诊。他们一边为老人检查,一边安慰老人。老人左腿因为长时间用石膏固定,十分胀痛,已经12天夜不能寐了。专家组检查分析后随即决定采用中医特色疗法“小夹板”对老人骨折处进行了外固定,因为小夹板具备良好的塑性、韧性和弹性,应用夹板固定骨折,可以随时调整松紧度,比较灵活、方便。另外,夹板固定不超过骨折的上、下关节,并能在骨折固定期间进行功能锻炼,符合动静结合的原则,能大大减少病人的疼痛和不适。这一疗法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过治疗后的老人疼痛明显缓解,情绪也变得平静随和了,不时笑着与医护人员谈上两句,那一夜老人的睡眠非常平稳。
5月26日是一个明媚的早晨,温暖的阳光洒进病室。老人高兴地告诉医护人员,他睡了地震后的第一个好觉,好舒服。
用自己的心温暖灾区伤员的心
一切为灾区的伤员,为了灾区伤员的一切,不仅仅是在岗的医护人员这样做,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中,还有这样一位“编外护士”。
5月24日,退休108天的赵红光原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一名护士,有着35年外科医护经验,当她在电视中看到地震灾区的伤员正在送往自己工作过的医院,立即穿上外套,奔向医院。这位在唐山地震就奋战在医护前线老护士,又重返救护汶川地震伤员的岗位。赵红光从24日晚6时起,就在医院里忙碌了一夜,第二天就开始为伤员洗发,还找来了理发师和陪护人员为伤员理发。赵洪光说,洗头发能调节头部神经、促进睡眠,立刻能让人精神焕发,有个好心情,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有的伤员已卧床10多天了,头发粘连在一起,散发着浓重的汗味,赵红光没有一丝嫌弃,小心翼翼地每一位伤员洗净头发。一位55岁的退休的老护士,不怕劳累、不怕疲劳,用自己的真情播洒着爱的阳光。
伍永清、邱素英是来自灾区都江堰的一对患难夫妻,他们被安置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震区伤员救治一病区。地震的灾害使他们双双卧床不起,患中风十几年的伍永清病情明显加重,出现了新的梗塞灶,颈椎受伤出现了颈椎间盘突出、全身瘫痪。邱素英的腰外伤使她也只能看着重病的丈夫而无力照顾。没有亲人在身边,医护人员就是他们的亲人,给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夫妻俩人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二院的灾区伤员,都说在这里吃得可口,因为医院专门为他们请来了四川的厨师;都说在这里睡得香,因为这里的医护人员在用自己的心温暖灾区伤员的心。
天灾无情,杏林有大爱。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