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志愿来做饭 群众免费领餐券
帐篷食堂让人吃上热饭菜
一场灾难可以轻易破坏食品供给与干净的水源,而吃、喝又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因此如何保证受灾民众吃饱肚子、喝上干净的水,是灾后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
日本阪神大地震后,受灾者的伙食都是统一安排的,最初是由救助队统一分发饭团、面包、方便面、压缩饼干等即食食物。但随着大锅、餐具、食品等物资的运入,清除道路障碍3天后,就会为受灾群众提供热饭菜了。志愿者会专门组成“饮食保证小组”,在安置点设立大厨房,每天统计吃饭人数,然后统一分发。
在美国,2005年飓风后,安置点设立了上百个帐篷食堂,以保证受灾者吃上安全卫生的熟食品,其中最著名的“卡翠那帐篷厨房”为受灾者服务了近两年,直到2007年家园重建基本完成才关闭。“卡翠那帐篷厨房”设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大帐篷里,食物都是由食品公司和慈善机构捐赠的,许多厨师和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来做饭,一些受灾者也会来帮忙。开始时食品完全免费发放,后来给受灾者发放食品券,他们可以根据需要购买不同的食品。为了保证食品安全,美国救灾卫生专业人员建议,分发的饭菜最好在2小时内食用;如果装在饭盒或瓶子中,放置不要超过24小时,打开后也要经过加热再食用。他们还特别指出,婴儿最好食用罐装的婴儿食品成品,开瓶即食,如果需要加水调制,则要保证瓶装水加热使用。
在饮水方面,灾后头几天,大量的瓶装水会运进灾区。据日本地震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随着供水设施的恢复,安置点会恢复管道通水。他们建议人们用含氯漂白剂清洗的瓶子存水,并将瓶盖拧紧,饮用前最好持续煮沸1分钟,这样可以杀死绝大部分有机体。他们还会向受灾群众发放氯片、碘片或者其他无味的家用氯漂白水,要求人们按标准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并放置30分钟后饮用。▲
日本
受灾者都有个人厕所
日本地震救助部门将如厕问题列为与食物、饮水同样重要的一点。地震后一些受灾女性甚至表示,厕所比食物更重要。而且厕所问题直接关系粪便处理,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引发大规模传染病流行。因此,日本震后十分重视厕所。
在震后头几天,志愿者会在安置点附近地面挖一个坑,周围围上塑料布,坑里放入一个有小孔的塑料桶,这样小便会渗入地下,大便可以提取出来,由工作人员统一发酵处理。艰难的几天过去后,政府就会在各安置点设置临时厕所了。但由于临时厕所数量有限,加之一些老人、受伤人员出入不方便,近年来,日本开始为受灾者分发个人厕所,许多百姓在地震前也会自备这样的厕所,由塑料板马桶、简易窗帘、收集排泄物的15个塑料袋和处理粪便的15包化学剂组成。塑料袋和化学剂用完可以再领。这种厕所不用时可以折叠起来,放在墙角,用的时候只需将塑料板马桶安装好,放入塑料袋,倒入化学用剂,把窗帘拉上,就可以使用了。上完厕所后,粪便15分钟内就会凝固,气味减少,拿出来后将塑料袋口扎好,就可以像普通垃圾一样扔掉了。对于临时厕所,每天都会有志愿者集中消毒打扫;等到安置点通水后,临时厕所会被统一收走。▲
口罩餐具写上名字
在很多国家,为了防止灾后疾病传染,救灾部门会专门成立管理小组,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防疫习惯。
在日本,救灾部门会向每个受灾者分发一些生活必需品,包括餐具、水杯、毛巾、手套等,每个人都要在物品上贴上标签,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免拿错导致交叉感染。一位救助者说:“在地震发生后,一切生活物品都是稀缺资源,人们很容易混用,这会造成‘病从口入’,使一些肠道疾病传染流行。写上名字就不会拿错,也不会因此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
救灾部门还建议受灾者外出或接触受伤亲友时最好戴口罩。统一分发的一次性纸质口罩,绝对不能与他人交叉使用,否则会传染多种疾病。受灾者用完,可随时到救助中心领新的。
救灾者还会向人们发放漱口水和消毒肥皂,要求人们每天漱口一次,早晚和吃饭前用肥皂洗手。
日本受灾民众自己也很注重卫生清洁,他们会组织专门的卫生清洁队,与志愿者一起打扫卫生,帮助人们晾晒被褥、清洁住所。▲
出动大量供水车,保证每周洗次澡
由于断水断电,灾后个人清洁也成了一个大问题。2007年7月日本新潟县发生地震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他最渴望能洗上一个热水澡,因为身上难闻的气味让他觉得痛不欲生。
据日本地震救助队的一位志愿者介绍,灾后个人卫生十分重要,尤其在梅雨季节和高温的夏天,洗澡不仅能预防疾病传播,而且能安抚人们的心情。据了解,道路通畅后,日本救助队会为受灾者提供洗澡服务,一般是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安置点,水用车运来,并进行加热。除了用喷头冲澡,还用大塑料桶为一些老人提供泡澡。救助队每天出动大量供水车,逐个街区供水。尽管人多水少,受灾者只能按号码轮流洗澡,但救助队仍会保证每人每周可以洗上一次。随着重建工作的进行,安置点会建立临时澡堂,附近城镇没有受损的浴室也会进行修复,免费开放。
而在美国,在用水不足、洗澡困难的情况下,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向受灾者发放一种含有酒精的清洁剂。只要把它涂在身体表面,就能够杀死99%以上的细菌,起到清洁作用。人们可以用它来洗手、洗脸,或给那些无法翻身、长期卧床的重伤者清洁身体。▲
生活垃圾每天回收
受灾区的垃圾处理也是救灾过程中不可小视的环节,国外在这方面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经验。
对于安置点的生活垃圾,日本救灾总部防疫清扫组会根据道路交通情况,迅速安排受灾地的垃圾收集和处理。最晚在3天内设立临时垃圾点,垃圾车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将每个安置点的垃圾收集上来,进行分类,可燃烧的燃烧销毁,不可燃烧的运往远离人群的地区。他们还呼吁受灾者尽量减少垃圾,并遵守扔垃圾的规定。
灾难发生后,废墟中的电视、冰箱、电脑这类物品被称为电子垃圾,美国全国环境健康科学协会禁止受灾者任意挖掘、寻找这些物品。因为这类物品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很多,处理不当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例如仅一个荧光屏就含有4.5磅的铅。因此灾后会有专门人员对这些电子垃圾回收或掩埋。▲
志愿者给灾区办报纸
无论对于受灾者还是救助人员,及时的信息传播至关重要。在日本,救助人员会向安置点的受灾民众发放“救灾小报”,以帮助他们了解救灾进展和生活信息。
曾参与过阪神大地震救助的小林告诉记者,志愿者进入灾区后会很重视收集各种信息,并很快将它们印在纸上向受灾民众发放。这些信息包括:受灾情况、区域,安置点何时发放物资,发放何种物品,告诉人们如何处理生活垃圾,还会普及震后防疫知识,教人们怎样预防传染病以及一些寻亲信息等。“救灾小报”由专门的志愿者负责,每周向安置点居民发放一次,一直持续到重建基本完成。
“事实表明,这种救灾小报对于救助十分重要。”小林说,受灾时信息传播十分必要,分发小报的方法比张贴告示和聚集开会效果更好。此外,救助人员还向安置点居民发放收音机。“这能保证人们不受各种谣言、流言的蛊惑,尽可能掌握重要的情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