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梅,陕西省宁强县中医院外妇科护士长。她成天总是面带微笑、急匆匆的样子。别看她弱小,工作起来却不要命,对患者尤为负责,深受患者敬重。这一切,在“5.12”大地震中得到了见证。
今年护士节,叫地震“震没了”
2008年5月12日,因为当天有好几台手术,张春梅忙得全然忘记了一年一度的护士节。下午14时20分,张春梅正在护办室整理病历,有医生问到“今天的护士节怎么过”,她还没来得及回答,就感觉到脚下的地板震动了一下,开始以为是有人在敲打楼板。但是随后的震荡以及楼体的扭曲让她恐慌了。她的第一反应是:坏了,地震了。发生地震的那一刻,住院部的医护人员都感到一丝恐惧,但瞬间便镇定下来:病房里还住着30多名手术病人和产妇,快,撤离!此时的张春梅快速跑向病房,边跑边喊“地震了,快跑!能走的自己走,不能动的大家帮忙抬。”“往门诊部前院跑,那里最安全!”
在护送几个病人到楼下后,楼房还在不住地晃动,房顶的瓦砾开始掉落,张春梅想到还有几个重症患者还在病房里,于是,她又折返向楼上冲去。楼梯在左右摇摆,她一时感到头晕,脚就像踩在棉花上,觉得整个楼梯随时都有可能撕脱、断裂。这一切,张春梅全然顾不了,只是循着住有病人的病房跑去。
2008年的护士节,就这样在抢运、安抚病人的匆忙中被淡忘了、蒸发了。
地震那一刻,病人第一,老公第五
陈小青,江苏铜山人,是一位在宁棋高速公路建筑工地上因施工不慎致全身多处骨折的重伤患者。“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老板雇请的两位护工不知哪里去了,无助的陈小青只能发出呼救的信号:“还有人吗?救救我吧!”正返身跑回病房的张春梅听到陈小青的呼救后,忙回应并安慰道:“别怕,我们都在呢。”张春梅立即组织了3个医务人员和其他病人家属,6个人急忙用担架将陈小青从住院部二楼抬到了门诊楼前院。
把所有的病人撤离至安全地带后,包括一些病人的家属在内,提起刚才那一幕,大家还心有余悸。张春梅安慰大家说:“别害怕,目前的环境很安全。”地震发生后,张春梅一直忙于转运病人和搭建帐篷,直到很晚才想起自己的女儿和年老的父母。
张春梅的孩子才5岁,地震发生时女儿在学校上学。然而她根本没时间去想女儿的安危。晚上九点多,有人说通讯恢复了,张春梅这才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询问情况。几天后,《网络报》记者采访张春梅,她不无感触地对记者说:“天灾人祸先保命。我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得把病人的安危放在首位;其次想到的才是父母,他们年事已高,而且喜欢睡午觉,地震发生时正好是他们午休的时间,可是当时电话打不通,后来就忙忘了;孩子因为在学校,有老师照顾,就没去多想。”张春梅最不担心的是丈夫,“他也是一名医生,毕竟年轻,有自救能力,我很放心。”
蓝色帐篷里的白衣天使
地震发生后,医院的病房已成了危房,病人虽然已撤离到安全地带,但医院的医疗设备和药品还不得不进行转移。当晚,护士长张春梅嘱咐其他护士安抚、照顾好病人,自己又投身到转移医疗设备的行列中。直到深夜11点多,所有的帐篷都搭建好、所有的病人都安顿好、所有的设备都运到的时候,张春梅才带领科里护士挨个帐篷、挨个病人进行查房、慰问。也只有这个时候,张春梅才与全院职工一起吃到当天的第二顿饭:一碗泡面,一瓶矿泉水。
地震使学校也成了危房,中小学一时不能复课,全部放假。张春梅把孩子托付给父母来管,自己则全天扑在“帐篷医院”里。
“5.12”以来,外妇科共收治了32名手术病人,其中有4名是因地震受伤的患者,同时还接生34例,在炎热的天气下,在闷热的帐篷内,其护理难度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作为外妇科的护士长,20多天的时间里,张春梅没有休过半天假。由于天气越来越热,张春梅对病人除了在医疗上的照顾,还端来医院熬制的绿豆汤给病人们喝。看着张春梅柔弱的身子和忙碌的身影,病人家属都十分心疼和感动,陈小青更是感动得几度哽咽:“张护士长不但是我的救命恩人,也是照顾我的最好的亲人”。
张春梅已成了医院的“名人”,上过陕西电视台,受到多家媒体采访。但她总是谦逊地说:“荣誉是大家的,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