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媒体聚焦 > 正文
  • 肩负使命的“防艾精英”聚焦河南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专家

  •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赵 磊 时间:2007-03-03 15:25:35
  • 核心提示:  走进河南艾滋病疫情相对集中的地方,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农户家中;无论是在天寒地冻的隆冬,还是在骄阳似火的盛夏,您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一些医学专家忙碌的身影:他们给基层医生进行临床指导,让他们尽快掌握中医药治疗艾
      走进河南艾滋病疫情相对集中的地方,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农户家中;无论是在天寒地冻的隆冬,还是在骄阳似火的盛夏,您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一些医学专家忙碌的身影:他们给基层医生进行临床指导,让他们尽快掌握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他们给艾滋病患者诊治疾病,帮他们树立战胜病魔、重新生活的勇气,带来党和政府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与帮助;他们向父老乡亲宣传防治艾滋病的科普知识,营造构建和谐乡村的良好氛围……
      他们,就是堪称为肩负时代使命的“防艾精英”——河南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专家。
      一切为了艾滋病患者
      “两年多来,与艾滋病患者的接触和交流,我在给他们诊治疾病的同时,和他们聊聊家常,倾听他们的烦恼与顾虑,目睹他们的可怜与无助,我已经把这件工作作为一种责任,视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回忆起自己的防艾经历,侯江红颇为感慨。
      “主任中医师、儿科主任、科研科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看职称、职务和荣誉,就知道侯江红平时的工作到底有多忙。每天来找他的患者络绎不绝,但为那些无助的艾滋病患者,侯江红主动调整坐诊时间,牺牲自己和妻儿团聚的节假日,坚持定期到艾滋病村进行指导,会诊疑难重症病人,讨论相关技术问题,总结中医药防艾的临床经验。
      侯江红始终都想着他那些艾滋病人。每次下乡,他总是要求到城郊的小店或医院职工餐厅就餐。“想把节约下来的钱用到艾滋病患者的身上。”侯江红平淡朴实的话语,生动地诠释着“白衣天使”的思想内涵。
      将防艾工作视为一种责任
      2004年9月,河南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组选派王保亮教授到周口商水县艾滋病村工作。
      当他回家将这个消息告诉妻子后,一向支持他的妻子马上阴沉下脸,态度异常强硬地反对,“听说个别艾滋病人因内心恐惧精神崩溃,会恶意报复社会,农村医疗设施差,如果染上病毒,我们娘俩可怎么办?”妻子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作为丈夫,他比常人更了解此项工作的危险性;但作为医生,他比常人懂得中医药防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妻子的劝阻,王保亮说:“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咱做了‘防艾人’,担了这份责任,就不能退缩,要克服困难,全心全意干好。”
      王保亮作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的院长,繁重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让他经常一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再加上每月定期要到艾滋病村诊治病人,其工作强度难以想象。长时间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使他的健康状况受到了影响,但他始终坚持到防艾第一线。
      当记者问及他为什么这么拼命的时候,他笑着说:“每当我筋疲力尽、心力交瘁的时候,每当我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的时候,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些饱受艾滋病折磨的患者那痛苦的表情、哀怨的眼神,这时,我身上的疲惫就会一扫而光。减轻他们的痛苦,给他们生的希望,这是我们‘防艾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艾滋病患者的知心朋友
      “郭大夫,你带个手套吧,别人都不敢碰俺呀,俺不敢让你摸啊……”患者近乎哀求的声音,至今让郭会军难以忘却。“他是一个有典型带状疱疹的艾滋病患者。其实,接触没有破损皮肤是没有危险的,但他们却执意让我们带手套。”郭会军向记者讲述了他在巡诊过程中的经历。
      郭会军说,艾滋病患者一般思想保守,有些人怕受到歧视,往往隐瞒病情,偷偷到外地治疗,容易出现交叉感染,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为扭转这种状况,他在下乡巡诊过程中,都要深入几个重点“关照户”家中,以自己的真诚消除他们内心的恐惧与自卑,把他们当作知心朋友,使病人消除了距离感,得到了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
      郭会军,通过点点滴滴平凡事,实实在在责任心,把宣教工作搞得风风火火,做得扎扎实实,为做好艾滋病患者宣教工作树立了榜样,保证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的顺利开展。
      向乡村医生虚心请教
      “刚开始下去巡诊的时候,我也没有想得很细,就像对待普通病人一样进行诊治,结果有些艾滋病患者不配合治疗,还产生了抵触情绪,使我的工作显得有些被动,一时让我摸不着头脑。”河南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专家、省中医药研究院医生屈冰,向记者讲述了起初下乡巡诊的困惑。
      为消除工作中带来的困惑,屈冰虚心向当地乡村医生请教。一位乡医告诉她:“有些病人害怕别人歧视他们,不敢让别人知道,俺们去给他们瞧病都是‘偷偷摸摸’的,天黑以后到患者家中,记录他们的服药情况和病情变化。”屈冰听了村医的一番话,茅塞顿开。
      后来,屈冰常常是坐车到村子旁边,下车之后徒步走到患者家中,因怕村子里的人知道她是医生,只能穿便装,到患者家里才悄悄带上手套……这样的“地下工作”到现在都一直继续着。“这样做,我也没觉得有什么,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想尽办法让他们过好未来的每一天。”屈冰言语中透着温暖和真诚。
      一位巡诊专家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两年多的巡诊生活,我有在乡下凛冽的寒风里,为病人发药、记录病程,下午四五点钟才吃午饭的经历;我有因夏天农村蚊子过多夜不能寐,点蚊香把自己熏得说不出话来的感受;有踏在乡间泥泞小路上,来回几个小时走访一个病人的经历;也有下大雨时,从郑州到南阳忍饥挨饿11个小时的历程……”这种体验,让我们感动;这种执著,令我们震撼。专家们用自己的行动阐释着“防艾精英”的高尚与伟大。他们就像撑船的水手,齐力引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这艘大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