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属的干燥块根。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清心润肺之功效,多用于治疗内热消渴、阴虚痨嗽、肺燥干咳、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其形成与体质因素加以后天饮食、劳倦、情志、药石、外感所伤等密切相关,燥热伤阴耗气为消渴病发病重要病机 。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麦冬治疗消渴病的记载,近年来学者和医者通过麦冬及其提取的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取得了诸多重要的发现,现将麦冬及其提取物治疗糖尿病的报道综述如下。
1古文献研究
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关于麦冬治疗消渴病的记载,《神农本草经》 中将麦冬列为上品,记载麦冬“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赢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麦冬可治疗因为饮食不节导致的心腹结气。《名医别录》 认为麦冬有“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之功效,可治疗“虚劳客热,口干烦渴。”这些症状与消渴病患者早期多饮、烦渴症状相似。《药性论》 描述麦冬为:“治热毒,止烦渴。”《本草衍义》 记载麦冬“治心肺虚热”。
《本草汇言》 中对麦冬有详细的描述:“麦门冬,清心润肺之药也。主肺热肺燥,……或虚劳客热,津液干少;或脾胃燥涸,虚秘便难:此皆心肺肾脾元虚火郁之证也。然而味甘气平,能益肺金,味苦性寒,能降心火,体润质补,能养肾髓,专治劳损虚热之功居多”。《药品化义》中麦冬有“令心肺清则气顺,结气自释 作用,可治疗“若客热虚劳,若烦渴,若足痿,皆属肺热,无不悉愈。……治虚人元气不运,胸腹虚气痞满”。
《本草新编》提出,麦冬可“益精强阴,解烦止渴,……退虚热,解肺燥,……清胃中之热邪,补心气之劳伤¨副,并认为麦冬“清中有补,能泻膀胱之火,而又不损膀胱之气,然而少用之,亦不能成功,盖麦冬气味平寒,必多用之而始有济也”。用以治疗“热炽于胃中,熬尽其阴,不用麦冬之多,则火不能息矣”。《本经疏证》记载:“麦门冬……是以胃得之而能输精上行,肺得之而能敷布四脏,洒陈五腑,结气自尔消熔,脉络自尔联续,饮食得为肌肤,谷神旺而气随之充也。盖麦门冬之功,在提曳胃家阴精,润泽心肺,以通脉道,以下逆气,以除烦热,若非上焦之证,则与之断不相宜” 《本草正义》指出,麦冬“专补胃阴滋津液” ,“凡胃火偏盛,阴液渐枯,及热病伤阴,病后虚赢,津液未复,或炎暑燥津,短气倦怠,……皆为必用之药。……惟热炽液枯者,最为恰当”。凡有内热阴液不足,用之最为合适。
祖国医学认为,燥热伤阴耗气在消渴病中扮演重要作用。《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结谓之消 ” ;《灵枢•师传》日:“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素问•奇病论》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 。都强调燥热蕴结上焦肺胃,久病失治则易发生消渴病。麦冬以其清凉滋润之性,清燥热,止烦渴,为治疗消渴病之要药。高红艳等 对中医文献治疗消渴病的高频药物进行分析,在对8980种中药、91158条方剂、20余万条病证进行汇总后,发现麦冬在治疗消渴病在三消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次分别为人参、天花粉。
2实验研究
近年来有关麦冬提取物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 甾体皂苷、高异黄酮类、氨基酸,B谷甾醇、豆甾醇、配糖体化合物、环二肽类化合物、酰胺类化合物、多羟基脂肪酸和酚酸类化合物等 。作为麦冬主要有效成分的麦冬多糖,被认为是麦冬能够发挥降低血糖作用的重要原因。学者和医者对其降低血糖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
2.1 降血糖作用:何陵湘 发现麦冬多糖(75、150、300 mg,/kg•d1)对正常小鼠血糖无明显影响;但能降低自发性高血糖小鼠血糖及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并能降低链脲佐菌素(STZ)诱发高血糖大鼠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推迟大鼠口服蔗糖后血糖升高时间及降低血糖峰浓度。张克英等u刮从川麦冬中提取麦冬多糖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以200、400mg/kg•d1灌胃后2h、3 d和14 d,测定小鼠空腹血糖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在2 h川麦冬多糖降血糖作用明显,并呈现剂量一效应关系;第3 d时降血糖作用不明显,第14 d时高剂量组有显著降血糖作用;治疗组血清胰岛素在第14 d时都显著高于模型组,认为麦冬多糖具有减轻四氧嘧啶对胰岛B细胞的损伤程度或对这种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并发现这一作用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其效果更加显著。苟兴能等 观察发现,川麦冬多糖200mg/kg•d~、400mg/kg•d_1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小鼠全身症状、降低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减少体重的下降,认为麦冬多糖可能具有抑制葡萄糖在小鼠肠道吸收的作用。王智杰和苟小林 研究推断,麦冬多糖可能具有抑制体内糖原分解,拮抗非胰岛素依赖一肾上腺素的升高血糖的作用,从而降低血糖。王令仪等 发现,在口服糖耐量实验中,自发性肥胖型2型糖尿病KKay小鼠在给予麦冬多糖(300 mg/kg)30、60 min时,血糖下降率分别达到44.07%、50.22%,其曲线下面积基本接近正常小鼠的水平;麦冬多糖组小鼠腐败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的数量明显减少,益生菌中乳酸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双歧杆菌的数量也呈增长态势,推测麦冬多糖可能通过调节机体整体功能,改善糖耐量减低及菌群失调状况,进而改善糖代谢及糖尿病症状。王源等 发现,麦冬多糖给药2周即可显著降低由链脲佐菌素联合高脂饲料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随机和空腹血糖,给药4周空腹血糖水平已接近正常值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葡萄糖耐量水平并降低动物的血清胰岛素水平也得到改善。上述可能通过减弱STZ对胰岛B细胞的损伤或是改善受损伤的B细胞等途径实现。并提出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方式来缓解糖尿病小鼠的症状。Xu等 给予ob/ob鼠(6~7周龄)150、300 mg/kg麦冬多糖,21 d后测定糖耐量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发现麦冬多糖(300 mg/kg)可以提高糖耐量和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表明麦冬多糖具有降血糖活性,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减少胰岛素抵抗来实现。Ding等 对麦冬多糖的降血糖机制进行研究,发现麦冬多糖可以提高被链脲霉素损伤小鼠胰岛B细胞(NIT-1细胞)活性,抑制小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少0【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从而产生降血糖效应。Chen等1.233从麦冬根部中提取分离得到麦冬多糖,给予麦冬多糖(150、300 mg/kg)于链脲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与二甲双胍模型组对照,4周后发现其可以明显降低小鼠的血糖水平和血清胰岛素水平,且降糖效果优于对照组,对胰岛p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2.2妊娠糖尿病:丘保华和李瑞满 采用四氧嘧啶法复制妊娠期大鼠糖尿病模型,发现口服麦冬多糖第7 d、14 d可降低妊娠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但对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及体重无明显影响;实验中还发现麦冬多糖可增加肝糖原含
量,推测其降低空腹血糖的机制可能与增加肝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及增加肝糖原合成有关,而非直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或释放。廖靖和蔡东红 发现尽管口服麦冬多糖低剂量125 mg/kg组和高剂量500 mg/kg组均能有效降低妊娠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且降糖效果存在剂量依赖性,但与口服降糖药格列本脲相比降糖效果仍有明显差距。提出麦冬多糖可以作为饮食疗法的补充,实验中还发现麦冬多糖能降低C一反应蛋白的含量,推测这可能是其降糖作用机制之一。
2.3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蒋可等 发现,与模型组比较,麦冬多糖组分大剂量组(6.75 gkg)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心脏重量、左心室/体重指数、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II(Ang II)、内皮素(ET)含量,并抑制心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受体表达,从而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孙其伟等 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配合高脂饮食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发现麦冬多糖组分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血浆一氧化氮(NO)及醛糖还原酶(AR)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麦冬多糖配伍组分治疗后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形态学、病理改变组明显减轻。认为麦冬多糖组分具有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升高血浆NO及降低AR水平有关。
3结语
麦冬作为传统中药之一,自古以来为药食兼用之品,对糖尿病(消渴病)的防治作用已被祖国医学临床实践所证实,近年来随着现代中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麦冬提取物麦冬多糖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报道也陆续增多,但多数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报道多数以单一提取物的实验研究多见,且降糖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关于麦冬及麦冬多糖的复方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甚少,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量设计完善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这些都是科研及临床工作者尚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