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中华本草》药性数据中的五味规律

  •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作者:杨雪梅,赖新梅,陈梅妹,林端宜 时间:2013-06-08 14:41:00
  • 核心提示: 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中就对五味及五味的作用、阴阳五行属性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后世药味理论就是在此基础,结合历代临床实践、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经不断补充而日益丰富起来的。为使药

        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中就对五味及五味的作用、阴阳五行属性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后世药味理论就是在此基础,结合历代临床实践、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经不断补充而日益丰富起来的。为使药味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及发展,本研究在对数据等级编码基础上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对《中华本草》 中8366味具有五味属性中药的药味规律进行分析,挖掘药味与四气、归经、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旨在为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味表征体系的建立奠定现代文献研究基础,并为中医临床用药、中药实验研究、中药新资源开发等提供药味理论的新线索和数据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选择
        《中华本草》共收录8 980味中药,将其建成含药名、来源、化学成分、药性、功能与主治、药理、炮制、应用与配伍、用法用量、科属分类等30余个字段的数据库,进一步将药性字段数据按照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四类概念进行拆分。经统计并不是每一味中药都记载了性、味、归经、毒性四类信息,故《中华本草》收录的8 980味中药中有8 362味中药记载了四气信息,有8 366味中药记载了药味信息,有2 186味中药记载了归经信息,有938味中药记载了毒性信息。最终具有药味信息的8 366味中药进入后续分析。
    1.2药性基本概念频数统计
        对《中华本草》所载中药气、味、归经、毒性的基本概念进行频数统计,按逆序排列,结果见表1。


      表1  《中华本草》所载中药的气、味、归经、毒性基本概念频数
        统计(味)

    1.3数据编码及变量转换
      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种不同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与热、凉与寒各自具有共性,但程度上有差异。通常认为,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此外还有一类温热或寒凉之性不显著者即为平性,视为居寒热之中。基于《中华本草》中对四气信息描述的原文,进一步对四气的基本概念“寒、微寒、凉、平、微温、温、热”逐个等级编码为“-3、-2、-l、O、1、2、3”,值越大则药性越热,值越小则药性越寒,值为0则为平性。
      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5种不同的味道,此外还有淡、涩二味,但前者为最基本的5种滋味。基于《中华本草》中对药味信息描述的原文,进一步对药味的基本概念进行合并及编码,如将药味“微酸”并入药味“酸”中,按照“无酸味、微酸、酸”从小到大的顺序编码为“O、1、2”,其他药味编码雷同。
        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药性归经理论中涉及肝、心、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心包、三焦共十二经,因归经属性中不存在程度轻重的顺序关系,故将中药归属十二经的信息均转换以归经名称为变量名、以0或1为值的二元变量。例如:附子归心、肾、脾经,故其在心、肾、脾经的变量值为“1”,其余经均为“O”。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毒、无毒和毒的大小。基于《中华本草》中对药物毒性信息描述的原文,进一步对毒性的基本概念“无毒、有小毒、有毒、有大毒,,逐个等级编码“0、1、2、3”,值越大则毒性越大,值为0则无毒。
    1.4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以药性中的五味为核心,分析五味与四气、归经、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数据多转换为等级变量和二元变量,故选择双变量相关分析中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作为考核指标。相关系数是从一l到1之间的实数,其值为0表示不相关,大于O表示正相关,小于0表示负相关,等于1表示完全正相关,等于一l表示完全负相关。
    2结果与分析
    2.1五味与四气之间的相关性
        五味与四气之间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的分析显示,在双侧置信度为O.01时:①辛、甘二味与四气呈显著正相关,提示辛、甘二味与药性“热”有显著相关关系;②苦、淡二味与四气呈显著负相关,提示苦、淡二味与药性“寒”有着显著相关关系。见表2。

    2.2五味与归经之间的相关性
        五味与归经之间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的分析显示,在双侧置信度为O.Ol时:①酸味与肝、大肠、胃三经存在显著正相关;②苦味与肝、大肠、胆三经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肾、脾、胃三经存在显著负相关;③甘味与脾、肾、肺、胃、心、小肠、肝、膀胱八经存在显著正相关;④辛味与脾、胃、肝、肺四经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大肠经存在显著负相关;⑤咸味与肾、肝、心、肺四经存在显著正相关;⑥淡味与膀胱、小肠二经呈显著正相关,与肝经存在显著负相关;⑦涩味与大肠经呈显著正相关,与胃、膀胱二经呈显著负相关。见表3。

    2.3五味与毒性之间的相关性
        五味与毒性之间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的分析结果,在双侧置信度为0.01时:①辛、苦二味与毒性呈显著正相关,即辛、苦二味越重药物毒性越大;②甘、淡二味与毒性呈显著负相关,即甘、淡二味越重药物毒性越小。见表4。

    3讨论
        药性中以“气”、“味”二性最为首要,通常一味药具有一气,一气可配一味或多味。四气包括寒、热、温、凉、平,实为五气。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淡、涩,实为七味,淡常附于甘,涩常附于酸。五味具有阴阳属性,《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本研究在分析气、味之间关系时发现辛、甘二味与四气呈显著正相关(P<O.01),苦、淡二味与四气呈显著负相关(<O.01),这与《内经》中对药味阴阳属性的论述稍有不同,如在药味“淡”的阴阳属性上与《内经》存在不同结论,即药味越淡越可能具有寒性,而药味越甘则越可能具有热性,说明药味甘、淡应该是有区别的,根据淡味出现的规律,其性质可能属阴。
        中药归经指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该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通常归经不同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亦不同。《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本研究在分析五味与归经之间关系时发现“酸入肝”、“甘入脾”、“咸入肾”理论在大量药性数据挖掘出的规律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而“苦入心”理论却得不到任何数据支持。此外,尽管挖掘出了辛味与肺经呈显著正相关,但辛味与脾经的相关性超过了肺经。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本研究在分析五味与毒性之间的关系时发现,辛、苦二味越重药物毒性越大,甘、淡二味越重药物毒性越小,而咸、涩二味则与毒性之间不具有相关关系。这对临床上使用具有辛、苦二味的中药给出了提示,特别在针对体质较弱、病情较轻的患者时,应慎重使用味辛、苦之药。
        总之,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的灵魂,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研究克服以往研究工于分离解析、疏于整合还原的缺陷,尝试从权威中药数据源中挖掘中药药味的潜在规律,这是建立在大样本数据集上对整体药性规律的总结,希望能对中医临床用药、中药实验研究、中药新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新的理论线索和数据支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