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又称草红花或刺红花,为一年生或两年生菊科植物,在中国大部分地方均有栽培,主要分布于河南、四川、新疆、浙江等地。药用红花被中国药典收录 ,为植株的干燥管状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是传统的活血化瘀,祛瘀止痛的中药,用于治疗痛经闭经、血脉闭塞、跌打损伤、冠心病、高血压和心绞痛等。
大量研究发现,红花主要含黄酮类物质、脂肪酸、色素、酚酸、挥发油等多种活性成分 。其中醌式查尔酮类化合物红花黄色素(Safflower yellow,SY)是其有效成分,是红花发挥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红花黄色素是含有多种成分的水溶性混合物。TakahashiY等 于1982年首次分离得到的红花黄色素A(SY-A);并于1984年再次分离得到红花黄色素B(SY-B) ;Meselhy MR等 于1993年分离得到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HYSA是红花黄色素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其分子量为612,分子式为C27H32016。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以HYSA为红花中的代表性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下面对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阐述。
1抗心脑血管疾病
1.1抗血栓作用
红花的主要功效即是活血化瘀,因此对红花抗血栓方面的研究很多。范莉等 通过制备SD大鼠的血小板悬液,进行抗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浓度较高时对于体外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另一成分脱水红花黄色素B的抗凝作用也非常显著。作为黄酮类成分之一的6一羟基芹菜素_15.氧葡萄糖-7-氧葡萄糖醛酸苷则表现出最强效的抗凝作用。赵金明等 研究了红花黄色素的抗凝血作用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一方面从大鼠心脏取血检测了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frr)、凝血酶时间(ti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Y)以及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同时,从家兔颈动脉取血,描记富血小板血浆(PRP)及穷血小板血浆(PPP)的聚集曲线,计算聚集百分率,最大聚集百分率及红花黄色素作用下的聚集抑制百分率。研究发现:药物可明显延长大鼠血浆的tit、PT和AprlT,明显降低Fib含量;并可显著抑制由二磷酸腺苷引起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岳海涛等 通过建立大鼠血瘀模型复制体外血栓形成,研究红花注射液对大鼠血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通过实验发现体外血瘀模型大鼠血液的粘稠度增加,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增加,给予红花注射液后全血黏度降低,血小板聚集受到抑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提高,从而达到了延长凝血时间、抗血栓的功效。因此,红花的抗血栓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制凝血系统实现的。
1.2抗氧化、抗凋亡作用
研究表明红花注射液及主要活性成分均具有抗氧化作用。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及血瘀病症中,红花的主要成分可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反应,对血液循环障碍起积极的治疗作用。蒋旭宏等 研究了红花注射液对内毒素性急性肝损伤(AHI)大鼠抗氧化作用。实验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发现红花治疗组各时间点的AST、ALT、NO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发现红花治疗组肝组织的MDA水平低于模型组,而SOD的活性高于模型组;实验表明红花可有效抑制氧自由基和脂质的过氧化反应,防治内毒性AHI的发展。朴志勇等 。探讨了红花黄色素对大鼠脊髓损伤(scI)的作用。实验对30只sD大鼠进行脊柱损伤后,取红花黄色素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损伤组织的情况,发现SCI后的各个时间点,应用红花黄色素的组SOD的活性逐渐升高,而MDA含量显著降低,同时细胞凋亡的数量减少。实验结果表明红花黄色素能够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和脂质过氧化,抑制损伤脊髓周围组织神经细胞的凋亡,对收到损伤的脊髓组织起到保护作用。金鸣等 实验研究发现,HYSA可剂量依赖性清除羟自由基,具有抑制小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羟自由基引发的红细胞膜破裂等多种抗氧化作用。
动物的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在研究红花及其药理成分的抗氧化、抗细胞凋亡过程中有重要的应用。Le-qun Shan 和Sai Ma等 研究了HSYA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将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和HSYA组,缺血再灌注48小时进行了神经系统评价、组织病理学检查、生化技术分析,末端脱氧TUNEL染色等。实验结果表明HSYA组神经系统评价略高于I/R组,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HSYA治疗组可减轻I/R诱导的脊髓坏死,降低MDA水平,增加SOD活性,保护神经元细胞免凋亡。总之,HSYA可以保护缺血再灌注带来的脊髓损伤,发挥抗氧化作用,并且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彭其胜 通过复制动物周围神经I/R模型,静脉注射给予生理盐水、甘露醇和不同剂量的红花注射液,评估大鼠的肢体功能,检测SOD活性、MDA含量、TNF-ot浓度和神经电生理指标,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检测坐骨神经钙离子水平。结果显示红花注射液能够剂量依赖性的改善周围神经组织IR损伤模型大鼠的肢体功能和各项神经电生理指标,增加SOD活性,降低钙离子含量、MDA含量和TNF-c~的浓度。实验证明红花注射液对大鼠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1.3抗脑缺血损伤作用
红花及其活性成分对抗脑缺血损伤有多种机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在该机制研究中应用较多。夏玉叶等 复制大鼠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和全脑缺血一再灌注模型,考察HSYA的低、中、高三个剂量组(1 mg/kg、2 mg/kg和4 mg/kg)对大鼠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对行为缺陷的改善作用。结果发现,对于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大鼠,HSYA各剂量组的脑坏死区重量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高、中剂量组还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的行为缺陷。而对于全脑缺血一再灌注模型,HSYA各剂量组均能延长大鼠缺血后脑电图消失时间,明显缩短灌注后脑电图恢复时间和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并明显改善脑水肿情况。盛雨辰等 研究认为HYSA可下调脑缺血所致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异常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机制之一。陈亭亭等 研究HSYA对脑缺血大鼠皮层炎症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因子的作用,提示HSYA的抗脑缺血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炎症信号途径中胞浆核转录因子NF-KB激活及炎性因子mRNA转录水平有关。张庆等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待大鼠清醒后进行各项检查,发现红花黄色素能明显提升缺血再灌注后局部脑血流量,对抗血压和心率的变化,降低脑组织的含水量,缩小脑梗死面积,减轻缺血所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Wei x等 研究发现HSYA可通过抗氧化保护神经系统免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
1.4抗心肌损伤作用
红花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心肌损伤作用。吴伟等 研究了HSYA对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首先制备大鼠心肌线粒体,用比浊法检测线粒体的肿胀情况,用荧光偏振法测量线粒体膜的流动性,用比色法观察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结果发现HSYA可明显减轻离体大鼠心肌线粒体肿胀、缓解线粒体膜流动性的下降、抑制羟自由基诱导的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可有效治疗大鼠心肌线粒体的损伤。He H等 研究发现HSYA通过抑制大鼠梗死心肌中内皮素一l(ET-1)、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氧化应激作用对抗心肌损伤,从而对大鼠急性和慢性充血性心衰(AHF/CHF)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1.5降血压作用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张团笑等 采用颈总动脉插管法观察红花注射液(sI)对家兔动脉血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红花注射液可剂量依赖性的显著降低家兔正常动脉血压。聂培鹤等 观察HSYA及四种K’通道阻断剂对SD大鼠离体心脏左心室的作用,发现HSYA可浓度依赖性抑制心率、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而对-dp/dt~的影响不大。四种K’通道阻断剂中,BKc,阻断剂Tea和K^ve阻断剂Gli可剂量依赖性阻断HSYA的作用,而Kv阻断剂4-AP和KAch阻断剂Art对HSYA的作用基本没有影响。实验结果证明HSYA对心肌有负性调节作用,可通过抑制大鼠的心肌收缩力达到降血压效果。
1.6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由糖尿病或高血脂等引起,已成为我们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靳光宏等研究了HSYA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实验采用高脂饲料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的模型;加入HSYA和辛伐他丁两种药物,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观测各组血脂、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用组织学方法取材肉眼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的数量和面积。结果发现两种药物分别加入或共同加入都可以显著降低兔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DA含量,而SOD的含量升高,CAP的数量和面积都减少。表明HSYA可以通过降血脂和抗氧化来干预动脉粥样硬化。
1.7缩血管作用
研究表明,红花活性成分还具有缩血管作用。张琳等 通过观察记录记录灌流大鼠胸主动脉环张力变化,探究HSYA对苯肾上腺素(PE)、KCl缩血管功能及CaCl2量一效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HSYA可以抑制PE和KCl引起的血管环收缩,其缩血管作用是通过减少Ca2’并抑制内流实现的。
2抗炎作用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红花及其活性成分可以调控多种与炎症反应相关的生长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基因表达。
在临床研究中,徐万群等 选取7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普通硝酸酯类药物、抗凝等治疗,而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再加入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入院14天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含量,发现接受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的患者MMP-9的水平显著下降。同时hsCRP的水平也显著降低,表明红花黄色素短期内可产生抗炎作用。IL-6水平亦有下降,说明对炎症细胞因子也有抑制作用。总之红花黄色素可抑制细胞的炎症反应、减少炎症细胞因子表达、防止不稳定斑块破裂。
在动物实验方面,红花及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也有深入研究。王晓菲等 研究了HSYA对油酸和脂多糖连续处理导致的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通过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到HSYA可减轻肺淤血、肺水肿等症状。运用RT-PCR、ELISA等方法发现HSYA可显著下调肺损伤组织中的TNF-ctmRNA、ICAM-1 mRNA的表达量,也可降低血浆IL-6的表达水平。因此推断HSYA可以保护急性肺损伤,防止进一步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张健初等 研究发现内皮、血小板和白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参与了血栓形成;用红花注射液干预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大鼠后,其肺部炎性损伤明显减轻,红花能显著降低P-选择素和ICAM.1蛋白及mRNA的表达,减轻PTE的炎性损伤。吴伟等 为研究HSYA对于脂多糖(LPS)诱导的白细胞(PMN)损伤
的保护作用,首先观察LPS诱导家兔的PMN黏附,并通过Fura-2测定PMN内钙离子的浓度,检测PMN内的TNF-ct和IL-6mRNA的表达水平,并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NF-KB核位移。研究发现LPS可诱导家兔的PMN黏附,钙离子浓度升高,TNF-ct和IL-6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NF-K核位移等,HSYA对以上变化均有缓解作用,并且呈量效关系。总之,HSYA可以抑制炎性细胞PMN的活化,对LPS诱导的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在细胞实验方面,金鸣等 研究了HSYA缓解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诱导的内皮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升高的作用。实验以PAF刺激Eahy926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后提取RNA,采用RT-PCR法检测,发现HSYA可以缓解血管内皮细胞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1-B(IL-1p)、白细胞介-15(IL-6)、细胞间黏附分子一l(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mRNA表达水平的升高。
3抗肿瘤作用
随着红花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以及恶性肿瘤发病率的持续增高,阐明红花及其活性成分在抗癌方面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早在1994年,英国科学家Kasahars Y等 就已发现红花的甲醇提取物可以使皮肤癌小鼠的肿瘤数量减少。血管一直是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关键步骤,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可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大量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VEGF的受体flt-1等。韩海玲等[3¨通过MTr实验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对比观察溶血卵磷脂(LPc)组和不同浓度红花黄色素组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发现LPC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而红花黄色素可以干预这种作用,使内皮细胞的增殖增强,凋亡减少。张前等[32-33]应用RT-PCR等技术研究发现HSYA可以显著抑制鸡胚尿囊膜(CAM)组织中的bFGF、VEGF及其受体VEGF受体fit-l的mRNA表达,可以强效阻断鸡胚尿囊膜新生毛细血管的生成。还通过MTr法探讨了HSYA对肿瘤细胞培养液刺激下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VC30的作用,高浓度的HSYA可促进EVC304的生长,而低浓度的HSYA则表现出抑制EVC304生长的作用,并且抑制强度随着浓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强,而0.073g/L和0.037gL两个浓度下的HSYA组可以非常显著地抑制肿瘤刺激的内皮细胞的增殖。从研究中看出,红花及活性成分主要通过抑制细胞生长因子,阻断细胞转移通路而抑制肿瘤生长。
4:小结
红花自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医书对其应用也都有详细描述。文献表明,红花作为传统的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中药,具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炎镇痛及抗肿瘤等诸多药理作用。国内外学者对红花不同剂型及活性成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对于红花的临床应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但目前而言,虽然研究成果显著,仍有很多研究内容或结论值得进一步探讨或证明,例如在抗肿瘤的具体的作用机制和信息转导通路方面尚有许多需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533-753878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