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宗教文化、自然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藏医学与印度传统医学有着密地切联系【l】。据统计发现,藏药与印度传统草药之间的相似性较高(占50.04%)。早在公元前1500年,三果汤系古印度两本主要著作《遮罗迦集》和《妙闻集》记载的印度阿育吠陀传统药代表方剂,该方由诃子(Terminali0。heblaRetz.)、毛诃子[z b iUerica(Gaertn.)Roxb.1和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组成。三果汤在我国自唐代《新修本草》收载后,在藏医药重要著作《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也有记载,并已被正式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1995年版)中。这不仅对藏医药和印度传统医药两种不同民族医学体系的三果汤使用进行了横向比较,并对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继承和发扬民族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上,为藏药三果汤的现代化研究起到良好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一、印度传统医药与藏医药对三果汤的传统应用
印度传统医学认为三果汤药性比较温和,具有平衡和恢复人体内三大生命体液(气、胆汁、黏液)的能力。在印度传统医学理论中,气调节神经系统,胆汁维持代谢过程,黏液支撑机体结构整体性。值得注意的是,三果汤可以分别平衡气、胆汁和黏液,它对印度阿育吠陀传统医学中提到的人体3种类型体质都有一定作用。其中诃子对气有平衡和复原的作用,是一种滋补的、具有收敛性的温和缓泻剂,可以缓和肠胃炎症,特别对胆汁有平衡和修复的作用;毛诃子对消化、呼吸和泌尿系统里的黏液堆积物有一定的缓泻性能,同时也具有止血作用。在印度阿育呋陀传统医药中三果汤应用范围广,影响颇大,已成为东南亚、中亚甚至中东地区等国家传统医药中的重要方剂。
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物质的基础,也是进行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和基础。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三者在人体内保持协调和平衡关系,当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过于兴盛和衰危时,就会出现亚健康或病理学改变,就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隆”、“赤巴”、“培根”协调状态。三果汤在藏医药中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和许多经典专著记载。《四部医典》记载其:“主治瘟疫、紊乱热症、促使热症成型”[3】。诃子在藏药里被称为“草药之王”,主治“隆”、“赤巴”、“培根”、“血”病及其四者合并病I4]。毛诃子药效与诃子相似,主治“培根”、“赤巴”诸症,常与诃子进行配伍用于各种“热症、热疟”[4】以及“治血瘀、血热”等症。余甘子有“清热解毒,收敛养血”【5]的功效,主治“隆”、“赤巴”、“血”诱发的疾病。诃子、毛诃子性皆平,而余甘子性凉使复方具有清泄的功效。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三药配伍具有调节“隆”和“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病初期即热邪(或血热),促使热病成型,见图l。与印度传统医学三果汤主要用于促进消化不同的是,藏药三果汤主要功能是清热、调和气血,主要用于瘟疫热症初期与后期、劳累过度所诱发的疾病。另在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等疾病时,放血前应用三果汤具有促使坏血与机体正血分离的作用。
在三果汤处方配伍配比及用药剂量上,印度传统医药将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3种药材的比例确定为l:1:1,而藏医药中其比例会根据临床不同情况而有所变化,且特别强调了去核炮制的加工应用,其目的和原理需做进一步文献考证和实验研究。三果汤是印度阿育吠陀方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在5000多个阿育吠陀复方中,“三果”使用频率位列第一,频度为219。此外,在藏药方剂中,三果汤为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五味松石丸等藏药方剂的基础方,在治疗高血压、心脑血管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即藏医多血症)等疾病中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三果汤在藏医药和印度传统医药中的重要地位,在临床治疗和健康保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国内外学者对三果汤开展了较多的现代研究。
在质量控制方面,国内多采用HPLC法对藏药三果汤没食子酸等单一成分的进行含量测定…”.此外尚有根据三果汤的抗氧化活性采用生物自显影方法对三果汤中各氧化成分进行薄层研究的相关报道,而印度学者除了上述类似研究外,还进行了没食子酸、诃黎勒酸和诃子酸多指标成分HPLC同时分离测定,建立了三果复方制剂质量控制的良好方法。同时还对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1:1:1)组成的三果汤原方,与三者不同比例的其它3种配方进行了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分析,从化学成分角度初步探索了三果汤剂量与主要指标成分的相互关系。
2.三果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三果汤中含有有机酸类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
另有研究表明,三果汤对于白内障的发生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这可能与其抗氧化活作用有关。三果汤还能降低血脂,并对低温环境下大鼠生理的异常变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此外现代研究表明按照阿育吠陀传统医学理论结合三果汤复方给药对治疗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在临床应用方面三果汤在我国和印度传统医药临床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三果汤在传统藏医临床上做为治疗多血症施行放血疗法之前的必服基础方剂,其目的是促热症成型、病血
成熟,以达到正血和病血分开的目的,而印度传统临床则将其做为一种调节体内平衡、滋补强身的方剂。
3.三果汤的现代制剂开发利用情况
三果汤为藏医药和印度传统医药的重要方剂,皆有较强的健康保健和治疗作用。对于三果汤现代制剂开发利用二者也存在着异同。
三勒浆口服液作为我国在三果汤现代制剂开发上的代表,具有确切的抗疲劳功效。从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均证实其显著的抗疲劳作用主要是通过抗氧化功能实现的。此外,还有三果汤含片等相关产品也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
相比我国,印度在三果汤散的现代制剂开发上不仅生产规模大,而且其制剂品种也比较丰富,如三果汤滴眼液、三果汤锭剂[35】,据统计印度国内生产三果汤保健品片剂、胶囊的企业就有l00多家。此外,印度研究者通过现代临床发现三果汤还具有预防龋齿的作用,故也开发了相关的含漱剂产品。根据对三果汤结肠靶向制剂进行研究的文献报道[37】提示,我国的三果汤制剂开发应结合临床作进一步的研究,在对原有治疗作用进行开发的同时,更应加强其对新适应症的探索。
三、总结和讨论
1.学习借鉴印度传统医学经验,推动藏医药研究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世界各国不同的传统文化孕育各自独特的传统医药知识和实践。与中医学一样,印度传统医学与藏医药学均是世界传统医学的杰出代表,由于影响其形成的历史、自然和文化等因素各有差异,导致了印度传统医学与藏医药学的不同。通过比较在三果汤药性和应用上的异同,不仅感受到两种医学体系各自体现出的医学智慧,更体会出相互学习交流的重要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横向交流将进一步促进藏医药事业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2.三果汤一般性研究较多,缺乏结合藏医药和印度传统医药理论和临床特点的创新研究
印度现代研究多从三果汤复方出发,结合化学及药理药效对其进行评价。而我国藏药三果汤由于地域和人为差异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虽然目前在三果汤现代药理以及临床应用上都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结合三果汤临床和药理开展药效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研究为数尚少,因此造成三果汤质量控制指标单一、专属性差。而其经过配伍以及体内代谢后所产生的化学成分变化更鲜有相关文献报道,导致其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
3.开展体现传统医药整体性的三果汤药效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
整体观、辨证施治和复方给药是藏医药理论和临床的特点,而藏药方剂正是联系藏医药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因此研究藏药方剂配伍规律可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藏药提供科学依据。三果汤等藏药复方临床的有效性已被上千年藏医临床实践以及现代药理研究所证实,但其药效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等科学内涵仍然处于“黑箱”状态。围绕藏医整体观和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特点,以藏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为指导,运用植物化学与药效学相结合、药代动力学和代谢组学结合的研究模式,重点地开展三果汤藏药药效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的研究,将有利于充分发挥藏医药临床优势,揭示三果汤治疗多血症(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其质量控制与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继承藏医药理论和防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临床实践基础上,借鉴学习印度三果汤片剂、胶囊剂等系列健康保健产品开发的经验,以进一步推进藏药三果汤防治高原疾病新药及保健品开发研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