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前言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多发疾病,尤其在青春期男女发病率最高,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主要在颜面部及前胸后背部出现白头与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与囊肿,少数患者甚至形成萎缩性或增生性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痤疮主要病因为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渐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自血穴位注射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为中医一种特殊的针灸外治疗法,亦是痤疮的治疗新手段,本疗法为自血穴位注射配合放血疗法是依据痤疮发病机理来完成的。因耳廓(耳背)血管丰富,也是血热外壅,气血郁滞的地方,借传统刺络方法,在耳背上部刺络后达到放血的目的,以通经活络、疏通气血,达到泻热、泻火的目的;又借针刺络穴的原理,将自身血液刺激络穴,具有针刺样作用,但温和而持久,还有自身血液少量多次接受,可降低机体的敏感度,从而降低痤疮皮损炎性反应;故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而起效快,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无副作用,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诊断标准
1、西医标准
参照《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南京,江苏科技术出版社,1992:833~834)中的有关标准。 (1)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2)好发于颜面、胸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3)损害为散在性黑色粉刺、丘疹、脓疱等,呈对称分布。(4)粉刺加以挤压可见有头部呈黑色而体部里黄白色半透明的脂挂排出。(5)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可有疼痛及触痛。
2、中医分型标准
参照《中医外科学》教材(陆德铭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153)。
(1)肺经风热: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湿热蕴结: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痰湿凝结:皮疹结成囊肿,或有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
适应症
(1)本疗法适应于各型痤疮
(2)年龄16至40岁。
(3)尤以中医粉刺诊断标准的肺经风热、湿热蕴结或西医痤疮脓疱、结节和囊肿型疗效更为显著。
禁忌症
(1)年龄在14岁以下或40以上者或药物性座疮患者。
(2)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或糖尿病者。
技术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5毫升5号针头塑料一次性注射器。
钝头手术刀片。
止血带。
医用棉签。
医用棉球。
2、详细操作步骤
自血穴位注射:用5毫升5号针头塑料一次性注射器,局部常规消毒后,在肘静脉处抽吸静脉血3~4ml。取穴位:主穴大椎、合谷、三阴交,配穴、迎香、颊车、地仓、曲池、肺腧、足三里;配穴:肺经风热加尺泽;湿热蕴结加阴陵泉;痰湿凝结加丰隆。颜面部的穴位如大椎、合谷较表浅的穴位每穴位注射0.5ml,较深的穴位可注射1ml,每次注射4~6个穴位,(较深的穴位注1ml则注射4个穴位,较浅的穴位注0.5ml则注射6个穴位),穴位交替进行注射。
耳背放血:一般患者取坐位,以便耳廓滴血,取双耳背上段(约2/3处),先用医者双手大拇指,食指搓捏耳背上段,使局部充血为度,局部常规消毒后,左手轻牵拉耳廓边缘,右手持消毒手术刀片,用刀片尖端在耳背上2/3段自内向外不同之处轻划4~6处,每次放血双耳廓背部同时进行,一般共放血约1~2ml,多待自然止血,出血不止者可压迫止血,划刺处放一消毒棉球压盖划刺处即可。
3、治疗时间及疗程
采用自血穴位注射10次,配合耳背放血3次为一治疗疗程。自血穴注的前3次为每日一次,之后改为隔日或2日一次,在第一、六、十次自血穴位注射的同时配合耳背上段处放血一次。
4、关键技术环节
4.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继发感染 ;
4.2、划刺时慎重,以防划破耳廓软骨;
4.3、在穴位注射时,针刺入穴位后边退血液,边退针,使血液在穴内呈一条线状。
5、注意事项
若有意外情况发生,如心跳骤停,给予抢救处理,立即给氧、胸外按压、注射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并急请内科协助抢救。
6、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穴位注射偶有晕针;放血划刺时偶有头晕现象均作平卧可自然缓解。
不良反应/事件
有患者在自血穴位注射过程中出现晕针、晕血现象,未经特殊处理患者自行缓解。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