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的基础,而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是使斑块由稳定到易损的重要内因。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是一个重要的急性期时的反应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炎症反应时,由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产生的白介素-6(IL-6)、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刺激肝脏合成的CRP,被认为是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强有力的、独立的预测指标。如何消除或减轻冠状动脉的炎症反应,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笔者就近年来中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RP影响的进展情况做如下综述。
1 中药的辨证施治
1.1 活血化瘀法《黄帝内经》记载经脉闭阻、血行不畅,血瘀阻痹胸中,是胸痹病机之关键。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素问·举痛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灵枢·厥病》日:“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心脉闭阻,血行不畅是现代认定的本病的重要病机。叶秀琳等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合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超敏C一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其能够降低ACS患者血浆hs—CRP水平,对ACS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有对抗作用。刘镇、雷健探讨冠心通脉胶囊防治冠心病的抗炎作用机制。结果,能够降低CHD患者血浆CRP水平,对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有对抗作用。曲丽霞、曲勇观察通络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ClIP的影响,结果,对心肌梗死患者有稳定斑块的积极作用。
1.2益气活血法 心气不足是胸痹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金匮要略》将本病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乃本虚标实之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了胸痹是邪盛正虚之证,并认为邪气客于五脏六腑,皆可上冲胸部而发病,不限于邪气直犯心肺。胸痹的病因病机不外虚实两端,尤与气虚、血瘀关系最为密切。李幼勋也认为,心气不足是CHD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并贯穿于病程的始终,补益心气是治疗CHD的基本大法。闫士钦等应用益心方治疗CHD不稳定型心绞痛,结果,其改善心绞痛症状的机制可能与减低CRP含量,防止不稳定斑块破裂有关。陈萍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CHD心绞痛,结果,在CRP水平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郑凤和采用西药加丹参、黄芪治疗CHD 84例,结果,两组治疗后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1.3化痰活血法古代文献主张从痰或从瘀论治胸痹病,并强调“痰瘀同治”《诸病源候论》日“心痛而多唾者,停饮乘心之络故也”,亦云“夫心痛,多是风邪痰饮,乘心之经络”。正如《证因脉治》云:“胸痹之因……痰凝血滞。”《古今医鉴》云:“心痹痛者……素有顽痰死血……”清·曹仁伯在《继志堂医案》中则直接提出:“胸痛彻背,是名胸痹……此痛不唯痰浊,且有瘀血交阻膈间。方用全瓜萎、薤白、桃仁、红花。”双晓萍、冯辉观察丹参饮合小陷胸汤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证实丹参饮合小陷胸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一反应蛋白。熊尚全等采用化痰活血方为主综合治疗CHD不稳定型心绞痛23例。结果,两组均可降低hs—CRP水平,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1.4清热解毒活血法 热邪致心痛,《素问·刺热篇》日“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诸病源候论》日:“壅瘀生热,故心如悬而急,烦懊痛也。”舒士敏、路娣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双花颗粒治疗冠心病69例。结果,两组治疗后CRP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Ol);两组治疗后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汤林艳、洪永敦观察清热活血中药,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机理,结果,运用清热活血中药治疗冠心病痰热瘀阻型效果显著,并能降低CRP水平。赵文颖等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瘀解毒汤治疗CHD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郝幼敏、刘玉洁通过临床观察了解中药口服液解毒通络法方对CRP的影响,结果,在常规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解毒通络达到有效降低CRP,抑制其促炎效应。耿立梅、陈分乔等观察解毒活血法方治疗冠心病(热毒瘀结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CRP的影响。结果,运用解毒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热毒瘀结型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并能降低CRP水平。
2小结
CRP水平升高是炎症反应的血清学标志物之一,而斑块内炎细胞浸润则是炎症反应的形态学指征。CRP是判断组织损伤的较为敏感的指标,在损伤的6h一8h内,血清CRP量迅速升高,并在48h~72h达高峰。并且研究认为,CRP是ACS等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且与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由于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可能针对不同的环节达到保护心肌的作用,与西药相比,中药制剂具有多靶点及协同作用的特点。充分利用中西医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开展多学科协作研究,在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治上产生突破和飞跃,开发出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明确治疗作用的中药制剂,是未来冠心病防治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对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中医药走向世界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