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经方——茵陈蒿汤的化学研究

  • 来源:环球中医药杂志 作者: 时间:2009-09-15 14:03:00
  • 核心提示:  茵陈蒿汤作为治疗黄疸的名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历代名医都将其作为治疗黄疸的首选,而且根据自己的经验及疾病的情况将其药味加减使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其药效学、有效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并阐述了其对

      茵陈蒿汤作为治疗黄疸的名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历代名医都将其作为治疗黄疸的首选,而且根据自己的经验及疾病的情况将其药味加减使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其药效学、有效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并阐述了其对急性黄疸、急性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等治疗作用的机理。本文就茵陈蒿汤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

      1茵陈蒿汤化学成分的研究

      1.1茵陈蒿化学成分的研究茵陈蒿汤中茵陈蒿来源于茵陈蒿的干燥幼苗,其主要化学成分如下:

      (1)香豆素类:茵陈蒿中主要含有6,7-二甲氧基香豆素(6。7-dimethoxycoumarin,DMOC)。茵陈蒿的香豆素类物质具有利胆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2)黄酮类成分:茵陈蒿中含茵陈黄酮、5,3',4'-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蓟黄素和3'-甲氧基蓟黄素等,这4个黄酮类成分对四氯化碳损伤的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茵陈黄酮、蓟黄素和3'甲氧基蓟黄素还具有抗肝毒素作用。

      (3)色原酮类:茵陈蒿中含茵陈色原酮、7-甲基茵陈色原酮、4'-甲基茵陈色原酮和6-去甲氧基-4’-甲基茵陈色原酮等,茵陈色原酮除有保肝利胆作用外,还是抗肿瘤的有效成分[4]。

      (4)有机酸类:茵陈蒿中含绿原酸、茵陈香豆酸A、B等有机酸类,均具有利胆作用。

      (5)挥发油类:有人鉴定出茵陈蒿中含有42个挥发油成分,主要是0-xylene,1,3,5-cycloheptatriene和Germa一crene D等,大部分是炔类、单萜类和倍半萜类等,具有杀菌、抗菌活性。另外,茵陈蒿中还含有水溶性多肽类,其具有肝保护和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功能。

      1.2大黄化学成分的研究

      (1)蒽醌类成分:目前从大黄中已经分离出来的蒽醌类成分可分为游离型和结合型两类,其中游离型有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等;结合型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醌苷,双蒽醌苷中主要是番泻苷A-F。大黄中的蒽醌类具有抗癌、抗菌消炎、保肝利胆、抗氧化和泻下等作用。

      (2)鞣质:大黄中鞣质类成分较丰富,其质量分数达到了10%~30%,鞣质可以分为水解型和缩合型两类,没食子酸、d-儿茶素则分别是这两类鞣质的单体,其具有抑制胃排空,减少胰酶分泌的作用,此外,还悬有抑菌、止血、抗凝血和抗炎镇痛等作用。  

      (3)芪类成分:有研究报道,从大黄的根茎中分离出5种芪类成分,分别为土大黄苷元,piceatannol,白藜芦醇,3’,4',5-三羟(基)芪,rhaponticin-2”-0-gall-ate和rhaponticin-6"-O-gallate,并证实它们能够抑制被脂多糖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N0的活性。

      (4)挥发油成分:大黄中的挥发油以酸类和酯类成分较多,有棕榈酸、二十六烷酸、棕榈酸乙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具有抑菌和抗HBV病毒作用。

      (5)大黄多糖:研究发现大黄多糖类成分具有降低Caspase 3表达,从而抑制Fas/FasL途径引起的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同时增加PMN凋亡率,减少PMN向结肠的募集,从而减轻肠道局部免疫反应,起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另外还有抗氧化、抗肿瘤及免疫增强作用等。

      1.3栀子的化学研究

      (1)栀子甙类:栀子中含有大量的栀子甙类成分,目前已发现的有:京尼平苷、羟异栀子甙、山栀子甙、栀子酮甙、鸡矢藤次甙甲酯、去乙酰基车叶草甙酸甲酯及栀子甙酸等多种化合物。最主要的成分是京尼平苷,其主要的药理作用有:能诱导小鼠肝细胞中GST活性和GsT Ml和GST M2亚单位的表达来产生解毒、利胆、抗凝血、抗炎等。

      (2)色素类成分:色素类成分含有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等成分,目前藏红花素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药理实验表明藏红花素对四氯化碳损伤的小鼠具有保护、降血脂作用。

      (3)有机酸类:目前已经分离出的有机酸类有氯原酸、3,4-二咖啡酰-5(3-羟基-3-甲基戊二酰)奎尼酸、3,4-二氧-咖啡酰奎尼酸、脂环酸苦藏红花酸、3-氧-咖啡酰-4-氧-芥子酰奎宁酸等,研究较多的是绿原酸,其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

      (4)挥发油成分:有研究采用超临界萃取的方法从栀子中分离出60种挥发油成分,其主要成分是亚油酸、棕榈酸、反,反-2,4-癸二烯醛等。

      (5)多糖类:栀子中除含有环烯醚萜苷类、色素类、有机酸类成分外,还含有栀子多糖,其质量分数达到了4.6%,其具有抗肿瘤活性。

      2菌陈蒿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茵陈蒿汤的研究发展速度很快,在药理上建立了“体外化学一血清药化学一药效相关性研究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研究途径,为经方的科学化研究建立了一条理想的途径。现将茵陈蒿汤方剂的药理学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2.1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实验表明:茵陈蒿汤具有保肝作用,一般认为6,7-二甲氧基香豆素为保肝的主要成分,因为它为茵陈蒿汤在血中的主要移行成分,其可以抑制CCl4造成的肝体比的上升,阻止了血中ALT水平的提高及MDA的形成,具有抗脂质过氧化而起到保肝作用;也有实验证实大黄中的蒽醌类具有保肝作用,其可以抑制CCl4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SGPT的升高及TP、ALB的下降而起到保肝作用。但有实验显示茵陈蒿汤的保肝作用是全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茵陈蒿汤的醇提物对胁氨基半乳糖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损伤ALT升高的降低作用优于其复方中任一单一药材的醇提物。

      2.2抑制肝的纤维化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茵陈蒿汤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多,由于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病变过程中起中枢作用,因此多将肝星状细胞作为研究的靶细胞。Yuki-hiro ImanishiD2]等研究了茵陈蒿汤对硫代乙酰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结果发现茵陈蒿汤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肝组织中胶原的沉积及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降低血清中透明质酸的水平,在体外也能抑制原代培养星状细胞的DNA的合成及I、Ⅲ型胶原和纤维连结蛋白(FN)的mRNA表达,并证实茵陈蒿汤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亚单位(PDGFR—p)的磷酸化和下游的信号通路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一BB(PDGF—BB)刺激的肝星状细胞的DNA合成与细胞迁移来起作用,其中最有效成分是大黄素。Hitoshi Ikeda等通过观察给药后肝星状细胞形态学的改变证实茵陈蒿汤是通过诱导星状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肝的纤维化。Isao Sakaidal等发现茵陈蒿汤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保护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

      2.3利胆作用

      聂风提等研究了茵陈蒿汤利胆作用与胆囊昼夜生物节律的相关性,应用B超观测胆囊形态学的改变发现,茵陈蒿汤具有利胆作用,且子、酉时给药优于午、卯时。李兰芳等研究了茵陈蒿汤分煎、合煎对利胆作用及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茵陈蒿汤能够显著增加大鼠胆汁的排出量,而且药效学显示分煎、合煎无显著性差异。

      2.4抗炎镇痛作用

      朱江等研究了茵陈蒿汤的抗炎镇痛作用,用醋酸、角叉菜和棉球作为致炎因子,观察了茵陈蒿汤对实验性渗出、肿胀、增生和疼痛的影响,结果发现其在高剂量(3。09/kg)时对醋酸诱发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角夹菜所致大鼠足肿胀作用、棉球致肉芽组织增生及醋酸诱发删、鼠扭体反应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41.2%、47.o%、50.1%和59.8%,提示茵陈蒿汤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

      2.5调节血脂、降血糖作用

      潘竞锵等研究了茵陈蒿汤对正常的和多种糖尿病模型动物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茵陈蒿汤能拮抗ALX诱导小鼠的高血糖,明显降低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FBG,具有与磺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相类似的降糖作用。朱江等研究了茵陈蒿汤的调血脂的作用,结果发现其可显著降低高脂饲料引起的实验大鼠的甘油三酯,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