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笔者就小儿体质的研究概况做了进一步的整理,现表述如下。
1对小儿体质学说的认识
1.1 “纯阳”学说“纯阳之体”的理论起源于道家的阴阳学说,如吴鞠通言:“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破身尔,非盛阳之谓也。”纯阳之体理论最早运用于医学首见于《颅囟经》:“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也。”叶天士有“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之言。大体言之,“纯阳之体”的理论可概括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生长机能旺盛;有阳无阴,或阳气相对旺盛而阴气较为衰微;小儿疾病多表现为阳热证。
1.2“五脏有余不足”学说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五脏有余不足”说,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从阴阳而言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万全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中说:“盖肝之有余者,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资以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日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日肝有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清-喻嘉言《寓意草》云:“盖小儿初生,以及童幼,肌肉、筋骨、脏腑、血脉俱未充长,阳则有余,阴则不足。”总而言之,“五脏有余不足”学说是在“纯阳”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提出来的,是对“纯阳”学说的补充,亦是中医对小儿生理病理认识深入的体现。
1.3“少阳”学说 小儿生机旺盛,如草木之方萌,旭日之东升,合于少阳,这与肝胆主升发是一致的。日本摄扬下津著《幼科证治大全》持这种观点,但着重在病理上加以阐述:“小儿属少阳,故病则肝火症多。”在张锡纯“小儿少阳之体,不堪暑热”的基础上,近人安效先明确提出了小儿为“少阳之体”,并对其含义与小儿生理病理关系及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由上可知,小儿“少阳”体质学说,既包含生机萌发、其气方长的生理特点,又包含易患热病、易致肝火的病理特点。
1.4“稚阴稚阳”学说“稚阴稚阳”之说源于《内经》。《灵枢》云:“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小儿药证直诀·变蒸》也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指出小儿体质特点为“元气未充”、“真阴未足”。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前人的认识进行了归纳,指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多宗此说。“稚阴稚阳”的观点相对完善而全面,较能客观的说明小儿的生理特点,即“机体柔嫩、气血未盛、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
以上4种学说相辅相成,从不同侧面对小儿体质进行了论述,为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代中医认为4,JL的体质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展迅速,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2小儿体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它决定了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亦影响着疾病的传变方向与转归情况。在一定时期内,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某种条件下,它具有可变性l51。稳定是相对的,可变是绝对的。小儿体质较之成人更具有可变性,影响小儿体质的因素多种多样,如先天禀赋、饮食起居、地理环境、医药因素等。
2.1先天禀赋《格致余论·慈幼论》谓:“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幼幼集成·护胎》亦有相似的论述:“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而母之饥饱劳逸,喜怒忧惊,食饮寒温,起居慎肆,莫不相为休戚。”因而孕妇的寒热虚实,起居饮食及七情等将影响小儿的体质,从而使小儿的体质有偏热偏寒偏虚偏实之不同。
2.2饮食起居小儿生长发育迅速,但自体调节功能相对较差,对寒、热、饥、饱的自理能力缺乏,易于受到过寒、过热、过饥、过饱、偏食的影响。由于世界文化的大融合,特别是西式餐饮文化的入侵,“小胖子”现象已经在各大中城市中屡见不鲜。根据《内经》“肥人多痰”理论,日久该类儿童则痰湿内生损伤脾胃,形成易患厌食、泄泻、积滞、疳证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体质特点。并且我国特有的计划生育政策致使“4-2-l”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家庭模式,作为“1”的孩子大多是由作为“4”的祖辈照料,多会造成小儿锦衣暖被、将养过温,加之小儿动多静少,易致汗出过多,耗气伤阴,肺卫不固,腠理疏松.易于感触外邪;稚阳之体,同气相召,化火生热。这样的小儿易于形成易患外感病和热病的体质特点。正如《千金方》所言:“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软弱。”
2.3地理环境《素问·异法方宜论》有这样的论述:“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故邪不能伤其形体”等。《吕氏春秋·尽数》则说;“轻水所多秃与瘦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医学源流论·五方异治论》亦有类似的论述:“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随地而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东南之人气浮而薄。”这些地理环境的不同也造成小儿体质特点各异。
2.4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周围环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对儿童来讲最主要是家庭。古人有云: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儿童心情平和,生活有节;相反,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甚至离婚,则儿童易于长期处于压抑、悲观、郁闷中,消极的个性特点可通过心身机制干扰生理功能,进而削弱了体质或促成了体质偏颇失调。故而人文环境的差异亦影nl甸4,JL体质形成。
2.5 医药因素 医药因素在小儿体质特点的形成中亦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温病条辨·解儿难》日:“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他乡。”如果长期用药过于温燥,则易伤稚阴,使小儿有阴虚生内热的体质特点;如果长期用药过于苦寒,则易伤稚阳,使小儿有阳虚生内寒的体质特点。再则临床一些疾病的用药也给小儿的体质带来许多影响:肾病患儿长期用糖皮质激素,不仅使小儿体形有所改变,同时也使小儿卫外不固,易感外邪;白血病患儿化疗,造成免疫低下等。抗生素的滥用,亦是导致小儿体内菌群失调、抵抗力降低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小儿体质特点。
小儿体质类型的划分
通过众多学者的研究与探索,小儿体质类型大多有均衡质(又称正常质或平和质)与不均衡质的区别,不均衡质不是病态(仍然是在生理范畴内的不均衡),但亦不是健康状态,为亚健康状态,它们潜在着某种病理倾向和对某种疾病的易感。
根据阴阳气血盛衰划分王琦等在《中医体质学》中把人体体质分为正常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瘀血质、特禀质等6种,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加以分析与验证。王力宁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将小儿体质分为E常质、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张吉仲等在古今前贤与现弋专家论述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观察,参考小儿的形体、情生、嗜食、二便、舌象、舌苔和临床易患疾病情况,将小儿体质兮为四类:平和质、阳热质、痰湿质和不足质。陈立翠以四诊台参为体质分类原则,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和观察,认为小儿本质可分为正常质、阴虚燥红质、阳虚迟冷质、痰湿腻滞质、气血两虚倦怠质、阳盛质等6种类型,并按照中医辨质论食理仑总结了各种体质的食疗调养原则。匡调元的观点与陈立翠类似,仅阳盛质替换为晦涩质。苏树蓉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定义、小儿不同年龄时期的特点及中医对小儿体质的认识,结合阴阳消长与脏腑辨证理论,通过对1061例小儿体质进行调查,将小儿体质分为均衡质(阴阳相对均衡)与不均衡质(阴阳相对不均衡)两大类。而不均衡质又具体分为肺脾质I、Ⅱ型;脾肾质I、Ⅱ型(I型为阳多阴少型、Ⅱ型为阴多阳少型)4种体质类型。朱锦善通过多年的观察将小儿体质分为正常质、痰湿质、气虚质、内热质、气阴两虚质。李燕以四诊合参为手段,观察225名足月健康新生儿,结果发现足月健康新生儿人群中存在着3种体质:阳盛质、阴盛质、阴阳平和质,从而说明先天因素对小儿体质构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3.2根据五脏禀赋划分皇甫燕通过对732例3一l2岁小儿进行中医体质调查,以形、舌、脉、证特点作为依据,用八纲、脏腑的基本理论加以归纳,分为正常型、脾胃虚弱型、肝肾不足型、肾气不足型、血虚型等五种体质。王明明观察了120例出生3天内的正常初生儿的面色、唇色、皮肤、哭声、呼吸、神态、双目、毛发、双耳、吮乳情况、四肢、指甲、乳房、足纹、生殖器等,按五脏所主,从脏腑角度加以归纳,将初生儿体质类型分为7类:正常质、脾禀不足质、肾禀不足质、肺禀不足质、心禀不足质、肝禀不足质、胎热质,并总结了初生儿的体质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与父母的体质类型有密切关系。
3.3综合分型温振英等以阴阳理论为纲,结合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以舌、脉、面诊及询问饮食、大便、汗液等为基础,参考古今文献有关体质类型的论述,制定出简单易行的小儿体质分类法,对2030名 2.5—7岁健康儿童进行体质调查和分类,分为平和型、滞热型、脾胃气虚型、脾胃气阴虚型。彭云综合八纲、卫气营血、脏腑辨证,结合中医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通过体型、面诊、舌诊、饮食、二便、多汗少汗、精力活动量等来区分小儿体质,分为平和质、胃滞热质、脾胃气虚质、脾胃阴虚质。孙艳淑基于对小儿生理、病理的临床观察,认为小儿体质分类应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心理状态、发病及病证规律等内容,划分为新生儿时期、婴幼儿及幼童期、学龄期等若干阶段。再在每个阶段内总结出其个体体质的差异规律,划分不同的体质类型。汪受传总结自己的经验将小儿体质分为均衡质、脾气不足、肾气不足、肺气不足、肝阴不足、心血不足、脾弱湿滞、痰湿内蕴、阴亏内热、脾弱肝旺。
3.4特殊分类法朱永芳认为小儿体质类型可分为正常质、燥热赢瘦质、虚冷瘦弱质、腻滞肥胖质、晦涩浮胖质、倦怠萎软质六种。毋国成将中医的体质与西医的气质理论结合,将小儿体质分为无力质、苍白质、黏液质、紫滞质、迟弱质、盗热质、奋力质、冷激质、结障质。
4讨 论
小儿体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临床指导诊疗工作,但是亦应看到不足。目前小儿体质的研究缺乏客观的金标准,很难在国内外推广,况且其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方法多种多样、类型划分过于繁琐、部分类型名称晦涩难懂,尚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指导儿童的日常生活。因此,小儿体质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儿科工作者继续努力,才能达到指导临床、预防疾病的目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