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整合研究进展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 时间:2009-05-30 09:21:00
  • 核心提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指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及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流区的机能障碍。1 VBl的解剖生理、常见病因、病理病机  1.1解剖生理椎-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供应营养脑干(延髓,脑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指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及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流区的机能障碍。1 VBl的解剖生理、常见病因、病理病机

      1.1解剖生理椎-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供应营养脑干(延髓,脑桥,中脑)、小脑、枕叶、后颞叶、丘脑。动脉供应构成了颅外颅内椎动脉,而吻合形成基底动脉,供应营养脑干与小脑,直到它与Willis环结合而形成大脑后动脉。

      1.2常见病因、病理病机当各种病因使椎一基底动脉的柔顺性与弹性变差,致血流阻力增加,血流量减少,而血流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可出现相应的脑缺血症状。单就椎动脉血管结构的病因来讲,主要是管腔的狭窄。多见于:(1)先天性椎动脉狭窄;(2)颈椎骨源性压迫;(3)椎动脉本身退变、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管壁弹性减低等。栓塞是最常见的原因,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穿透性小动脉疾病,动脉剥离心;也有血管狭窄、血管痉挛、血流动力及血液成分的变化,颈椎病变等;造成椎动脉受压、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引起椎一基底动脉管腔变窄、痉挛,血流速度减慢,从而引起其他供血区域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短暂性缺血等血液循环功能障碍。现代医学认为VBl是由于脂质代谢障碍及血管内皮损伤而导致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管内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口径变小,造成血液循环量减少,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栓子影响心脏、主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例。

         中医认为VBI性眩晕的病因病机为情志及饮食所伤及劳倦过度等致病因素,导致机体正气不足,或中老年人气血亏损,脑失所养,髓海不足,聚湿生痰,或风邪上犯头部,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出现头晕目眩,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血脂升高,血黏度增高。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造成椎一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出现。

      2临床表现

         VBl通常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头痛、平衡失调、肢体麻木、意识障碍等症状。最常见症状是四肢无力、步态和肢体共济失调、动眼神经麻痹、口咽功能障碍。

      2.1  栓塞小脑血管脑梗死通常有头晕,偶尔眩晕,视力模糊,走路困难和呕吐;大脑后动脉栓塞性脑梗死是导致一侧视力模糊,即对侧视力模糊,有时也表现为同侧视力模糊;如伴大脑后动脉双侧梗死就有双侧视野模糊,有时失明。

      2.2栓子小脑血栓:往往表现为嗜睡,有时昏迷,TIA,头晕,视觉障碍,并失衡。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表现为眩晕、眼震、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同侧延髓性麻痹等;颅内椎动脉栓子栓塞:常表现步态不稳、血压降低、短暂的头晕、胸闷、转向、感觉异常、复视等。

      3评价(检查与诊断)患者

         评价患者是否缺血,应提供神经系统检查。最好要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因为它提供了较完备的可视的脑干成像,由于涉及到头骨,磁共振弥散成像是最敏感的测试,能够检测急性脑梗四。TIA病人发病l个多小时显示急性病变弥散加权成像。cT血管造影可以用来划定颅外及颅内后循环,对诊断基底动脉闭塞是非常有帮助的评价。多普勒超声也可用来显示近端椎动脉和多普勒研究椎动脉在颈部能透露是否有血流量的流动。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可以用来查看颅内椎动脉和近端基底动脉的闭塞性病变。超声检查颈动脉是很少用在评定患者后循环缺血的。

      4整合治疗方法和机理

      4.1高电位笔点穴治疗法刺点百会、大椎、风池(双)等穴,每穴刺点6—10 s,每天1次,7 d为1个疗程,治疗l—3个疗程后观察病例的临床疗效及脑血流速度的变化。穴位在高电位笔刺点下可引起局部组织、细胞内物质运动,使细胞受细微的按摩,组织界面上温度上升,增强了生物膜的弥散过程,改变了膜电位,增强了离子胶体的通透性。高电位笔点穴能疏通经络,调节经络平衡、活血化瘀、改善肢体循环。还能调节植物神经机能,解除脑血管痉挛、恢复脑血管血液供应,从而达到祛风、除湿、散寒、通经、活络、消肿止痛而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效果。

      4.2电针疗法项针穴位深层布有椎动脉和颈内动脉,通过电针能带动颈部肌肉有节律的跳动,它可改善椎一基底动脉血管的柔顺性和弹性,从而减少血流的阻力,降低颈部软组织的紧张状态,对增加脑组织血流起到良性调节作用,推动椎一基底动脉流速度加快,改善脑血液循环,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现代实验研究证实:电针对脑血管的循环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能增加椎一基底动脉颅内支收缩波的波幅,降低椎~基底动脉颅内支流时间,增加椎一基底动脉颅内支的血流量。项针局部操作,可改善脑干部的血流,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压,改善病灶周围组织的营养,加速脑组织修复及氧和葡萄糖的利用;还发现两侧椎动脉供血不平衡的都能得到有效改善。

      4.3穴位疗法

      4.3.1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阳维主阳主表,故风池具有散风解表的作用,既治内风又治外风,为祛风要穴。能疏泻浮阳、调和气血、通经活络、醒脑开窍。VBl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多系正气亏虚,肝肾阴精不足,不能上荣清窍。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双侧风池穴对VBl血流速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风池穴位于项后,通过腧穴断层解剖所见,风池穴浅层有枕神经、枕动脉,深层为延髓和椎动脉,针刺可以调整头部气血运行,以消除头晕,不失为治疗VBl的要穴。

      4.3.2列缺穴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双侧列缺穴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明显,可以有效地增宽椎动脉的血管内径,提高收缩期血流峰值、每分血流量,从而改善椎动脉的供血强度。

      4.3.3百会穴为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眩晕的要穴,同时也能改善脑供血不足。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治疗VBl取效可能在于改善血管阻力及弹性,进而改善脑血流量,影响其血液供应及流速。对低流速型,针刺可能兴奋了胆碱能交感神经和非胆碱、非肾上腺能神经,释放了乙酰胆碱和一氧化氮,使血管扩张,增加脑血流量;对高流速型,针刺解除了血管痉挛,使管径扩张,流速减缓。所以认为针刺改善患处的血流速度是取决于当时脑血管所处的机能状态,因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灸百会有温经通络,振奋阳气,鼓动血行之效。艾灸百会可补气行血、温阳化痰、填精益髓而平肝熄风。

      4.3.4大椎穴为督脉的穴位,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用皮肤针叩刺能治疗vBl。

      4.3.5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是一个化痰的要穴,有健脾和胃化痰之功。

      4.4  药物治疗(1)尼莫通治疗、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VBl 40例疗效观察发现,灯盏细辛注射液有明显调节血脂,降低血黏度,扩张椎一基底动脉,改善其供血作用。尼莫通可显著地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无论梗塞前或后应用,均可使全脑缺血得以改善。TCD检测能客观地显示应用尼莫通静脉滴注后,能明显地增加基底动脉及椎动脉的血流速度。(2)丁咯地尔治疗VBl 52例显示,盐酸丁咯地尔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和微循环改善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①仅受体阻滞,扩张血管;②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③抑制血小板聚集;④弱的非特异性钙离子拮抗作用;⑤增氧功能。通过以上综合药理作用能迅速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善缺血状态。(3)葛根素治疗VBI性眩晕疗效观察㈣显示,葛根素具有舒张平滑肌而降低血管阻力作用;通过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减低儿茶酚胺生成,改善血流速度,纠正脑缺血。在葛根素基础上加服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等作用。其中天麻具有扩张和收缩脑血管的调节功能,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小动脉及微细血管作用,增加微循环血流量,增加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使脑前下动脉、小脑后动脉、内耳的供血改善,同时天麻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营养神经细胞和明显的中枢镇静镇痛作用;丹参、川芎具有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血栓、中枢镇静和提高脑细胞的抗缺氧能力的作用。黄芪具有明显扩张外周血管、脑血管以及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党参具有增强脑细胞抗缺氧和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5预防和控制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颈椎病的发病率为3.8%一17.6%;约70%的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临床观察发现,中老年及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的发病率最高,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过程十分复杂,其基本原因在于椎动脉受压,或引起的一系列生化改变,如血流动力学改变、微循环障碍、自由基损伤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引起极其复杂的病理损伤过程。因发作时起病急、变化快,如治疗不及时,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病,由于老年人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一些传统的方法如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理疗、牵引等。对急性发病的患者难于取得速效,或难于实施;而西医的治疗方法,只是针对其中某种单一的病理机制分别用药,如扩张血管、抗凝、改善微循环等,防止以后发生脑血管病,有人随机用阿司匹林(1300mg)治疗本病,结果显示同样有效,但抗凝却造成更加严重的出血。抗凝一阿司匹林经常性中风研究二级预防也表明,阿司匹林与抗凝同样有效。结果准试验表明,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潘生丁,并结合阿司匹林和潘生丁),有利于用在TIA和中风病人。在二次脑血管的保护特别是在控制病人症状方面,噻氯匹定优于阿司匹林,用抗血小板剂治疗大血管狭窄和小动脉疾病,或大血管狭窄和椎动脉剥离,可以防止远端栓塞及梗死。

         因此,积极寻找既能作用于该病发病的各个环节,且毒副作用小,又能发挥整体治疗效果的药物,是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因这些传统的方法或起效缓慢,或难于实施,故不适应临床急救的要求。因此,研究快捷、有效的给药途径和方法也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着气虚血瘀是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基本病机的假说,再依据祖国医学“气能生血又能行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等理论,选择活血与补气方法,益气活血、通络开窍,并通过临床及实验两个方面予以研究和证实,以期丰富和发展老年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和途径。

      综上所述,对VBl的整合治疗是预防和控制脑卒中发生的关键,而预防和控制VBl的关键在于控制其临床表现。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目的应旨在解决哪些治疗方案效果最佳。以预防和控制中风与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发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