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历史悠久,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近20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进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显出优势,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B细胞功能、调节机体内环境与改善全身症状等方面具有综合效应,从多环节、多靶点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标准,给临床科研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致使相关文献之间缺乏可比性和可重复性。我们试图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2型糖尿病的四诊信息等客观指标,采用统计学聚类分析处理,筛选2型糖尿病的规范化证型,为2型糖尿病的辨证论治客观化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
1.1一般资料 2006年7月一2007年3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五院、珠海市人民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科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327例,均排除急性及严重糖尿病的并发症。其中男168例,女159例;研究对象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为53.66±9.87岁;病程最长26年,最短初发。
1.2诊断与分型标准 根据1999年WH0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和分型。
1.3纳入标准 1)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标准;2)年龄在18—70岁之间;3)知情同意。
1.4排除标准 1)开始血糖高于正常,但通过饮食控制、增加活动量或用药治疗后,目前血糖检测降至诊断值以下者;2)近1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紊乱以及合并感染者;3)出现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者,如急5/陈旧性心梗、脑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等;4)合并有心、肝、肾及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6)精神病患者或其他原因不能配合完成调查者。
2、研究步骤及方法
2.1对合格的受试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填写调查表。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病程、病史等;2)专科项目: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3)四诊信息: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口干多饮、视物模糊、疲倦乏力、二便情况以及舌、脉象等。
2.2建立数据库 将审核无误的原始四诊资料录人计算机,通过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
2.3统计分析采用SPSSl 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中医证候群的筛选采用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中的变量聚类法(Variables Cluster),再结合专家意见,判定每个证型的代表症状及体征,并归纳出中医证型。
3、结果
3.1指标的聚类分析 我们查阅了本病近10年文献及古典医籍,把相关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脉列入调查表作为观察指标。收集完临床资料后,根据涉及的变量建立SPSS数据库文件,先进行频数统计观察所得数据的集中趋势,剔除频数在15%以下的指标。将滤过后得到的38项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选用组间距离法,分别按照2—6类进行聚类。聚5、6类时,由于变量过于分散,无法继续进行较好的聚类。
专家组通过讨论,最终将2型糖尿病的证型参考标准拟定如下:1)湿热内蕴:形体肥胖、头身困重、怕热、渴喜冷饮、口苦、尿色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2)气阴两虚:口咽干燥、口渴、饮水增多、乏力、自汗、多尿、小便频数、舌淡红、苔薄黄、脉细。3)肾阳不足:精神疲倦、畏寒、渴喜温饮、头晕、腰膝酸软、胸闷心悸、失眠、便秘、夜尿频多、舌淡有齿痕、苔白、脉沉。4)瘀血阻络:视物模糊、肢体麻木、舌暗、舌下络脉曲张、脉弦细。3.2证型标准的可靠性检验 对纳入病例由研究人员填写糖尿病观察表后,对其证候采用双重标准进行辨证,先是由2名主任中医师进行诊断,意见不一致者以及不属于上面4型的36例予以剔除,另按我们制订的证型参考标准对取得一致诊断的291例再次进行诊断,计算两者的Kappa值,结果见表1。经计算,Kappa值为O.885,大于0.75,说明两者的符合率较高,提示本标准可用于临床辨证。
3.3调查对象兼夹瘀血证的情况 2位专家诊断结果中,发现瘀血阻络证候在糖尿病各个证型中,均有较高的发生率(见下表2),提示瘀血贯穿于糖尿病的全过程。
表1 临床专家与拟定标准辨证结果(例)
诊断 _ _标准诊断_____________
湿热内蕴 气阴两虚 肾阳不足 合计
湿热内蕴 70 6 0 76
气阴两虚 11
肾阳不足 O 2 53 55
合计 81 156 54 291
注:瘀血阻络证候单独出现较少,大多兼夹在其他证型中(见表2),故未单独列出比较。
表2 瘀血证候兼夹出现的情况
证型 专家甲 专家乙
湿热内蕴夹瘀 22(28.95%) 24(31.58%)
气阴两虚夹瘀 97(60.63%) 103(64.38%)
肾阳不足夹瘀 50(90.91%) 51(92.73%)
合计 169(58.08%) 178(61.17%)
3.4 2型糖尿病证型分布情况2型糖尿病主要的辨证分型中,气阴两虚证最多,湿热内蕴证次之,肾阳不足证最少。在病程方面,湿热内蕴证最短,其次为气阴两虚证,肾阳不足证则最长。见表3。
表3 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的分布
证型 例数 病程
湿热内蕴 81(27.8%) 2.19±2.38
气阴两虚 156(53.6%) 4.81±3.71
肾阳不足 54(18.6%) 12.24±5.53
4、讨论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消渴”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书中许多篇章对消渴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疗方法、禁忌以及预后等均有论述。汉代《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文中记载了消渴病有多尿、多饮、多食等症状,使用寒热不同的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治疗消渴,为后世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隋唐医家认为消渴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房劳过度、服食不当,且在当时已经认识到情志失调可以引发消渴诸症,强调“肾虚”和“燥热”在消渴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关于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和报道虽多,但由于没有统一客观的辨证标准,疗效评定不一致,给临床科研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所以展开对2型糖尿病规范化证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按“物以类聚”的原则将特性相近的变量或观察单位进行归类的一种方法,它目前广泛用于各种归类研究。需要指出的是:统计学结论
不是最终结论,一定要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聚类分析尤其如此;所以,我们先进行聚类分析,可以了解四诊资料之间的联系,然后经过专家组共同协商,拟定了2型糖尿病的证型参考标准。此证型标准与临床专家诊断所作出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Kappa大于0.75,说明本标准与专家诊断结果基本符合,可以用于临床。
详观4个证型,皆为2型糖尿病发展至某一阶段的证候特征,是病情动态演变的结果,代表着病程中特定阶段的病理状态。它们均由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进程中病变实质的症状所构成。每个证型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一定的层次结构,而且相对固定。如气阴两虚证既有乏力、自汗、舌淡等气虚表现,又有口干、多饮、脉细等阴虚之症。这些证型及其包含的诊断信息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为临床施治提供了客观依据。
影响糖尿病中医证型的因素有很多,如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合并症有无、患者年龄、体质以及日常生活方式。本研究湿热内蕴证病程最短,平均为2年,其次为气阴两虚证,平均接近5年,肾阳不足证病程最长,达到12年。根据其病程差异,我们可以对2型糖尿病的演变规律作了初步探讨。发病早期多为湿热蕴结,销铄津液,势尚轻浅;病至中期,每致阴伤气耗,而成气阴两虚之候,此乃病机变化的关键;晚期气阴进一步亏虚,久必损及真阳,则为肾阳不足,病深而重。随着病程进展,瘀血证的发生明显增加,此乃病延既久,耗伤气血,营卫周流失常,血行迟滞,所谓“久病人络”是矣。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在2型糖尿病证型中,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湿热内蕴证居次,其后是肾阳不足证,瘀血证在各个证型中均有较高的发生率。本课题研究结果提示,现代糖尿病的病机已发生转变。本组资料的证型分布与相关文献报道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湿热内蕴证候比较突出,而阴虚燥热证表现不太显著。这恰好说明当今糖尿病演变的一种特点:阴虚燥热型在减少,湿热内蕴型在增加。一方面可能由于目前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长期摄入过多高热量饮食,但体力活动却明显减少,肥胖者逐渐增多,加上久居沿海地区,处于“天热”“地湿”交蒸之中,内外合邪,氤氲不化,故湿热为患越来越多见。此外,许多文献所观察病例均未排除严重的并发症及合并症,而且调查时血糖检测可能降至诊断值以下,这些因素会对研究结论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制定了2型糖尿病详细的纳入、排除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选择研究对象,使研究因素有相对的单一性,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