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蝉花的研究进展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陈玲 浙江省嵊州市中医院 时间:2009-05-21 15:27:00
  • 核心提示:  蝉花Cordyceps sobolifera(Hill)berk.et Broome属虫生性药用真菌,寄生于蝉蛹体上,是蝉在羽化前,接近地面约3—4em处,被蝉拟青霉等麦角菌科(Claciceptaceue)真菌寄生的产物。其药用始载于南北朝刘宋时代的《雷公

      蝉花Cordyceps sobolifera(Hill)berk.et Broome属虫生性药用真菌,寄生于蝉蛹体上,是蝉在羽化前,接近地面约3—4em处,被蝉拟青霉等麦角菌科(Claciceptaceue)真菌寄生的产物。其药用始载于南北朝刘宋时代的《雷公炮炙论》。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言“蝉花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瘛疯,夜啼,心悸”。医家认为蝉花是一种与冬虫夏草相近的珍贵药材。近年来学者们对其来源、性状鉴定、化学成分、人工培养、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做了一些研究工作,现予以综述。

      1形态特征与鉴别宋·苏颂等的《图经本草》中记述:“今蜀中有一种蝉,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花冠状,谓之蝉花……入药最奇。”传统认为蝉花包含大蝉草C.dadae Shing和蝉拟青霉Paecilomyces(Miq.)Samaon。这都是由于人们长期一直认为大蝉草的无性型是蝉拟青霉之故,所以常把这两种真菌混用“蝉花”一词。

      1.1大蝉草 大蝉草又名金蝉花,其子座一般单生、2个或多个,不分枝,棒状,褐色;可孕部顶生棒状,柄柱状;子囊壳埋生,拟卵形;子囊孢子断裂,次生子囊孢子柱状,寄生的蝉若虫较大。

      1.2小蝉花  是麦角菌科虫草属真菌小蝉草寄生于蝉科慈姑Platylenre Kaempferi Fabr.幼虫的体内所抽出的子座及寄生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小蝉草的子座从寄主前端长出,单生或2—3个成丛,高2.5~6cm,中空;柄肉桂色,干后深肉桂色,粗1.5—4mm;头部棒形,肉桂色至茶褐色,干后浅朽叶色。子囊壳埋生,长卵形;寄主为蝉的蛹。小蝉草的无性型是蝉白僵菌Beauveriasobolifera。

      1.3蝉生虫草其子座聚生至近丛生,从成虫寄主的整个腹部长出,子囊壳斜埋在子座内。

      1.4蝉拟青霉蝉拟青霉又名雌蝉花,属半知菌类或有丝分裂孢子真菌,其孢梗束自虫体头部丛聚成束长出,浅黄色,长l.5—6.0cm,前端膨大。呈纺锤形。它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分生孢子梗上的分枝多局限于顶部,瓶梗粗而短,密集,分生孢子较大,常弯曲。Perch(1942)和Mains(1958)认为它是小蝉草的无性型,但通过分离培养、扫描电镜观察和核糖体基因的ITS序列分析研究表明小蝉草的无性型不是蝉拟青霉而是蝉白僵菌。

      2寄主

      2.1  寄生昆虫  文献记载的蝉花寄主,有蝉科的山蝉(flammata)、蟪姑(platypleurakaempferi)及黑蚱(Crytotympanapustulata)等3种蝉。经陈祝安等研究从竹蝉(Platylomlapidi)若虫寄生物中分离出与前者相同的真菌菌株,证明竹蝉也是蝉花的寄主昆虫。2.2寄生植物幸兴球搜集到主要蝉花产地浙江、四川的“蝉花”和广东的“小蝉花”、福建的“土蝉花”,以及浙江宁波产的另一种“蝉花”(当地称“独角龙”或“乌角尖”)共5批样品。经研究可区别为虫草属的两个不同的种:小蝉草(Cordyceps sobolifo"a)和大蝉草(Cordycepscicadae)。小蝉草的分生孢子阶段是待定名棒束孢菌(1sariasp),大蝉草分生孢子阶段是蝉棒(Isariaciacdae)。研究确认蝉棒束孢菌(Isariadcvxtae)是蝉拟青霉(Paedlomyoasdmdae)的同物异名r4j。大蝉草的分生孢子阶段称无性型,子囊壳阶段称有性型。在自然界中有性型很稀少,常采到的是无性型,所以在产销地常将二者统称蝉花一起收购与销用。陈祝安等搜集浙江的蝉花历史产区的l467个样品,分离培养结果中药材蝉花绝大多数是蝉拟青霉寄生的虫菌复合体。从其中分离的蝉拟青霉菌株能在一些自然基物或组合培养基上发酵,固体培养可长出类似虫体生的孢梗束,从而认为有可能通过人工培养途径,以解决药源不足的问题。

      3分布据《证类本草》记载:“蝉花,所在皆有,七月采.生苦竹者良。花出土上”。蝉花一般惊蛰以后至秋初生于苦竹林及针阔叶混交林中地上。森林覆盖率为65.3%,大多分布在海拔700—950m,坡度为30~40的向阳山坡上,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状态。蝉花在我国多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且多在低洼地带。在滇藏高原仅见于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带,这表明它适宜在温热地区生长。自然界中大蝉草很稀少,常采到的是蝉拟青霉及其寄主山蝉若虫的干燥体。根据蝉花的历史产区(浙江省衢州、台州、宁波)的1467份抽样调查,药材蝉花主要也是蝉拟青霉寄生的虫菌复合体。

      4活性成分蝉花含有肝糖、虫草酸、多种必需氨基酸、D一甘露醇、多种生物碱、麦角甾醇等有效成分。研究人员测定了蝉花中腺苷的含量约为135mg/g、金蝉花多糖含量为24.16mg/g,为蝉花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蝉花尚含真菌多糖成分,对冬虫夏草和蝉花的多糖成分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冬虫夏草菌子座与其虫菌复合体和蝉花菌子座与其复合体均含有多糖成分,而且蝉花菌子座多糖含量高于冬虫夏草,但虫菌草复合体多糖含量,蝉花则低于冬虫夏草。《中药大辞典》中记载蝉拟青霉含有糖原、甘露醇、多种生物碱及麦角甾醇等。通过对蝉拟青霉中营养成分的研究,蝉拟青霉含甘露醇2.18%,多糖21.73%。蝉拟青霉中所含的l7种氨基酸、多糖、甘露醇均与冬虫夏草相近,且重金属As,H9,Pb的含量均比冬虫夏草低,其中Hg在蝉拟青霉中未检出,说明蝉拟青霉比冬虫夏草更具安全性。通过蝉拟青霉与冬虫夏草的成分比较,可以看出蝉拟青霉与冬虫夏草具有相似的活性成分,为蝉拟青霉今后作为冬虫夏草的替代品提供了理论基础。

      5蝉花的药用功能研究表明,蝉花具有多种保健和药用活性。总结目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结果,归纳其药用功能如下。

      5.1增强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将蝉花菌株进行人工发酵产生蝉花菌丝,从中提取蝉花多糖,对小鼠进行淋巴转化试验、Ea及E玫瑰花试验、特异性免疫玫瑰花试验(IR—FC)、巨噬细胞吞噬试验、抗绵羊红细胞(SRBC)抗体效价试验,结果表明蝉花多糖具有明显的提高免疫功能作用(P<0.01或P<0.05)。术捷民等的研究也表明金蝉花可显著提高血清溶血素水平及巨噬细胞活性,促进免疫功能。

      5.2神经系统调节作用实验表明,蝉花以及人工培养品组小鼠给药l小时后测定l0分钟内自主活动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明显延长小鼠睡眠时间,缩短戊巴比妥钠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亦能增小鼠在单位时间内的入睡率。由此证明蝉花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蝉花含有大量甲壳质和氮等,经药理研究,能降低反射反应和横纹肌紧张度,并对神经节有阻断作用(《中医方药学》、《中国药用其菌》)。

      5.3  解熟镇痛作用  蝉花以及蝉花人工培养品对正常及人工致热大鼠在用药后2小时内均有明显的降温作用;用扭体法和热板法实验结果显示蝉花对小鼠化学及热灼刺激性疼痛均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由此证明蝉花具有很好的解热镇痛作用。

      5.4改善肾功能蝉花代虫草进行临床研究表明对早、中期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疗效确切。蝉花对肾问质小管病变有较好疗效,能保护肾小管细胞Na+-K+-ATP酶,减轻细胞溶酶体和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肾血流动力学,减轻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凝固性。蝉花菌丝对肾小球硬化模型大鼠42天的实验研究证实蝉花菌丝以及固体培养蝉花菌丝能改善动物的肾功能和肾衰竭并发症(贫血、营养不良)、延缓大鼠肾小球硬化进程和慢性肾衰竭进展速度。

      5.5促进造血系统功能蝉花对小鼠失血性贫血和抗盐酸苯肼贫血有明显的改善和治疗作用,提示蝉花具有促进造血功能作用。

      5.6滋补强壮、抗疲劳、抗应激、耐缺氧、耐高温作用  蝉花与冬虫夏草中的主要成分氨基酸种类相似,含量较一致。多种氨基酸是滋补强壮的物质基础之一,药理实验证明蝉花与多种虫草的氨基酸都有不同程度的补益作用。蝉花水煎剂能明显延长实验小鼠的游泳时问,显著提高小鼠常压缺氧状态下及在高温条件下的存活时间,证明蝉花具有抗疲劳抗应激作用。

      5.7其他  有文献报道蝉花中的腺苷有降低血压、减慢心率作用。还发现蝉花有抗辐射、抗肿瘤以及降血糖等作用。6毒性急性毒性试验证明,小鼠分别ig大蝉草或蝉拟青霉提取物60g/kg,观察72小时,两组动物均无死亡。给药后动物仅活动减少,24小时后均恢复正常;ip大蝉草或蝉拟青霉的LD50为(14.2±2.1)g/kg和(12.5±2.1)g/kg。亚急性毒性试验中,蝉拟青霉提取物9g/kg,is2S天,大鼠心、肝、脾、肺、肾无明显异常改变,表明蝉拟青霉对机体的毒性甚微。急性毒理实验还证明蝉花最大耐药量为SOg/kg,相当于人用临床量的444倍,表明蝉花安全无毒性。因此误食蝉花中毒的报道有可能是品种以及服用方法有误。但是目前的毒理实验毕竟是动物实验,对人体是否有毒性,还待进一步观察。

      7人工培养 由于蝉花自然资源日趋枯竭,近些年来,虫草及其类似物的利用都是通过深层发酵而获得,此法生长周期短、污染少、产量较高。有研究表明蝉花及其人工培养物具有相似的作用,故可通过人工培养,进行工业化生产,以促进蝉花的开发利用。

         蝉拟青霉能利用多种碳源,就产孢而言,葡萄糖最理想,用果糖作碳源则菌丝体产量较高。生长最适温度为24℃一26℃,但孢梗束形成则要求较低的温度。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5—6。蝉拟青霉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尤以玉米粉琼脂、萨氏麦芽糖琼脂和酵母蔗糖琼脂更佳。液体振荡培养和静置培养常用的液体培养基有马铃薯一蔗糖液、Richand液、Czapek液等,静置培养14天后,液面形成白色菌膜并不断加厚,有的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有的在厚菌被上长出直立分枝的孢梗束。其中,Richsrd培养基液面上长出直立分枝的孢梗束。Richard培养基液面上形成孢梗束多而壮,孢子也丰富,干物质质量为2.3g,分生孢子总数达到3.9×1011。固体培养可采用煮熟的小麦、大麦以及玉米、豆饼、麸皮、谷壳(3:1:4:5),湿热灭菌40分钟,接种量为1%~3%,置聚乙烯薄膜或浅盘中培养。孢梗束成丝或单生,有明显趋光现象,通常采收期为40天。

      8蝉花的发展前景 蝉花由于其药源紧缺,研究及其应用尚少。根据现有资料,蝉花的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较广泛,并有与冬虫夏草相似的组分和功效,有人在临床上用蝉花作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并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有望将其开发为冬虫夏草的替代品。 现已从蝉花中分离纯化出蝉拟青霉菌株,开始了人工培养蝉花,虽然目前认为蝉拟青霉是主要的感染真菌,但因天然蝉花感染真菌的复杂性,以蝉拟青霉人工培养的孢梗束与天然蝉花可能因菌种数量不同而疗效有差异,因此生产方向应该尽量以仿天然培养为方向。目前对于虫草的有效成分特别是生物活性物质尚了解不足。大多数研究以原材料为主,而对其相关成分的实验研究尚少,应加大对这些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