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机制有血栓形成、炎症、损伤反应等多种学说,AS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有关。实验、临床研究均表明,AS并非单纯脂类沉积的过程,在开始和发展各阶段,系统性炎症均起着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CRP)等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调节,且可作为炎症标志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等AS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均有一定价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I-Icy)是AS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可降低动脉血管性疾病及高血压的发生率。现代中医理论也多从痰、瘀、毒解释AS病机。AS发病的炎症学说,为清热解毒类方药的应用提供了依据。本研究试图从清热解毒法对炎症因子、Hcy的作用,探讨其干预AS的机制。
l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标准:①40~70岁配合试验者;②女性患者要求已绝经;③具有动脉粥样硬化表现,结合临床资料,西医诊断为冠心病、脑梗塞,检查证实其他部位有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彩超提示颈动脉斑块、下肢动脉斑块等);④中医辨证以痰瘀(和,或化热)证为主者。心血瘀阻证、痰浊证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痰瘀证诊断标准:同时符合心血瘀阻证和痰浊证诊断标准者。1.2病例排除标准:①心、脑血管疾病出现心衰(心功能m级以上)、急性心梗合并休克或泵功能II级以上、急性脑梗塞合并昏迷或休克、急性脑出血者;②合并感染者;⑧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重度营养不良、精神障碍者;⑤辨证为其他证型如寒实证、气阴虚、阳虚等为主者;⑥不能配合试验,擅自加减药物或中途退出者。1.3一般资料:符合上述选择标准的50例病例来自2005年7月至2006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包括男性33例、女性17例;临床诊断冠心病22例、脑梗塞23例、其他5例。按照治疗组、对照组2:l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17例。按照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包括急性心梗、急性脑梗塞、心绞痛发作期)和慢性期(包括陈旧性心梗、陈旧性脑梗、心绞痛未发作的稳定期及其他具有动脉粥样硬化但未表现出急性临床疾病者)。急性期43例,包括治疗组28例、对照组15例:慢性期7例,包括治疗组5例、对照组2例。因慢性期病例较少,未做统计学比较,仅设置急性期病例亚组进行对比。1.4给药方法:对照组:基础西医治疗(降血压、降血糖等)+调脂治疗;治疗组:降血压、降血糖等+调脂治疗+三黄片(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50613),4片/次,2次,d。治疗期间停止服用其他中药汤剂及中成药,不用抗生素。1.5观察指标:分别在试验开始前及服药2周后采血清,查血常规、肝肾功能;高敏C.反应蛋白(hs-CP-~)、WBC、同型半胱氨酸(美国雅培公司生产,批号34-3097/R5)。1.6统计方法:统计采用SPSSll.5软件包。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f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f检验。
2结果
2.1全部病例(43例)hs-CRP、WBC、Hcy检测结果比较:①hs-CRP:治疗前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均降低,治疗组降低明显(P<0.05)。②WBc:治疗前后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l。⑨Hcy:治疗前后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组内hcy水平均降低(尸<0.01)。2.2急性期亚组病例(34例)hs-CRP、WBC、Hcy检测结果比较:①hs-CRP:治疗前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均明显降低(P<0.01),。②WBC:治疗前后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Hcy:治疗前后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hcy水平均降低,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CRP是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主要、敏感的标志物之一, CRP水平与AS的程度、预后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基础 CRP水平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预测作用。某研究对2557名患者进行了8年随访,结果在校正了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后,基础CRP水平增高者的后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2倍。由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病程较长,系统性血管炎症反应较弱,体内合成的CRP含量较低。采用高灵敏度方法检测体内极微量的CRP称为hs-CRP,在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中 hs-CRP浓度升高与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等事件的危险呈正相关。Ridker等通过对hs-CRP与冠心病相关的传统危险因子比较,发现hs-CRP预测冠心病患者病情恶化、亚健康人群发生冠心病危险的价值明显优于TC、LDL-C、 HDL-C、脂蛋白A、Hcy与载脂蛋白A等。hs-CRP更适用于传统上认为的低危人群的冠心病预测。近年国外多个前瞻性研究提示了hs-CRP在“健康人群”中对首次冠状动脉事件的预测作用,指出较高hs-CRP浓度的人群比对照组人群的中风危险率高2倍、心肌梗死高3倍、周围血管疾病高4倍。1969年,McCully首次提出AS与Hcy水平相关的病理学机制,1995年Boushey等对27个研究、4000例汇总分析表明,人群中10%的冠心病发病可归因于HHcy,Hcy每上升5 gmol/L,冠心病的危险性至少上升60%,相当于总胆固醇上升0.52 mmol/L。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高半胱氨酸已被确定是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病的独立易患因素。Hey致AS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有关。研究认为高Hcy是冠心病新的独立危险因素,叶酸、维生素B12可治疗H/-Icy。
AS应从控制危险因素如改善生活方式、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降血糖、调脂等方面进行干预。这些干预方法的效果也已经过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有循证医学的证据。现代中医理论多从痰、瘀、毒方面解释AS病机,治疗也多从活血化瘀、益气、温阳等角度论治。现代医学有关AS发病的炎症学说,为清热解毒类方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结果显示,经清热解毒法治疗后,全部病例hs-CRP、 WBC明显降低,急性期亚组分析则进一步降低;Hcy在全部病例中,较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但在急性期亚组分析中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清热解毒法治疗AS患者,尤其对于急性期亚组,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这可能与 AS急性发病过程中的明显炎症反应有关,清热解毒法可有效控制该时期的炎症。有效控制hs-CRP、HHcy两个AS的危险因素,则有利于降低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