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必须经过由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才能起作用(肠道直接起作用及外用药除外),中药亦不例外。中药中虽含有众多成分,但只有被吸收进入血液的成分才能产生作用,否则没有成为有效成分的可能。传统中药多为口服给药,口服给药后药物成分或经过消化道直接吸收入血;或经消化液、消化酶及肠内菌群的作用分解成次生代谢产物被吸收入血;或经肝微粒体酶(P450)代谢成有活性的代谢产物。无论经过上述何种途径,其有效物质必须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从而产生作用。因而给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血清中含有的成分才是中药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基于“人体胃肠道中寄生菌群能够通过水解苷类物质获得能量来源,中药产生生物活性的成分可能是中药经过菌群代谢之后的产物”的想法,提出了“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王喜军等于1997年正式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及理论”,2001年又发表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及实践”,完成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的建立与实施”的系统研究工作。他们使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实现了系统化及规范化,确定了这一学科的理论内涵及方法的技术规范,并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定义为:以药物化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为基础,多种现代技术综合运用,分析鉴定中药口服后血清中移动成分,研究其药效相关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并研究其体内过程的应用学科。
l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
血清药物化学概念提出20年来,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田代真一等用该方法分别对柴苓汤、三黄泻心汤、小青龙汤、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及单味中药进行了研究[。];黑川昌彦等运用此方法对142种汉方药进行了筛选,结果发现了32种有抗单纯疱疹病毒活性的药物; Wang S等进行远志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从中发现了远志镇静催眠的药效成分TMCA及其体内代谢物M—TC— MAE4;杨奎等也运用血清药物化学对系列川芎药物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血清药物化学在单味中药及复方中药研究中的报道数量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1.1 单味中药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杨波等开展东北红豆杉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并结合药效学验证,发现其在血液中主要移行成分为紫杉醇、紫杉脂素、异紫杉脂素、紫杉宁、三尖杉酯碱、银杏双黄酮等物质,它们是东北红豆杉的药用有效成分群。
王喜军等对茵陈蒿展开研究,发现其给药血清中主要药源性物质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并通过药效学试验发现其具有利胆、抗炎、利尿、降血脂等一系列茵陈蒿生药的药效,从而证明其是茵陈蒿的有效成分。此外,他们还对越桔茎叶展开研究,结果发现熊果苷和秦皮苷被吸收入血液,而且药效试验证明它们的活性与越桔疗效有相关性,从而表明秦皮苷和熊果苷为越桔茎叶的体内药效物质。
武新安等对黄芪进行研究,探讨黄芪的真正药效物质基础。通过对黄芪药材甲醇提取物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进一步证实以黄芪甲苷作为黄芪药材及其制剂的定性定量分析标准的科学性。邓翀等对黄连进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建立黄连及口服黄连后大鼠血清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黄连给药后所得血清样品,鉴定口服黄连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为进一步阐明黄连药理作用及其机理提供依据。
此外,还分别有许多学者对地黄、当归、土茯苓、大黄、葛根、补骨脂、大青叶等中药材展开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并取得一些可喜成果。
1.2复方中药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王喜军等对复方安替威胶囊展开研究,结果发现其口服给药血清中产生19个药源性成分,其中5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14个为原方成分直接人血;通过体外抗SARS病毒实验证实,以这19个血中移行成分为主的有效成分群是复方安替威胶囊抗SARS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并且发现绿原酸、黄芩苷既是入血的主要成分,也是众多代谢产物的前体化合物,因而推测它们最有可能成为药效的物质基础。
姜霞等E20]对银翘散的血清药物化学进行研究,从灌胃银翘散的大鼠血中发现了15个人血成分,其中3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12个成分为银翘散所含成分的原型,其中有一成分是来自金银花中的绿原酸。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为阐明该方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奠定了实验基础。
王喜军等利用血清药物化学还进行了茵陈蒿汤配伍规律的研究。结果检测并鉴定了茵陈蒿汤大鼠血中移行成分21个;其中有8个成分只有在茵陈蒿汤全方配伍的情况下才能被机体吸收,而这8个成分大都具有较强的保肝利胆活性。从而说明方剂为“有制之师”,并非药物间的简单加合,只有在科学配伍的前提下,才能使需要的有用成分优化吸收;同时运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可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此外,还分别有学者对六味地黄丸、生化汤、冠心II号煎剂、双参宁心方、复方酸枣仁汤、复方五仁醇胶囊、醒脑滴丸、枳术丸、归苓片等复方中药展开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2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应用
近年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逐渐被应用于研究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有利于一些阻碍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瓶颈问题的解决。
2.1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缺点与完善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将中药或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方法。经过近20年的实践,有效地带动了中药及复方体外药效学及药理学评价研究的发展,但也逐渐暴露出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无法确定最佳给药方案;无法做到体外培养体系内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相等又不影响组织、细胞生长;药效最佳的采血时间难以确定;血清成分复杂,不可控的影响因素太多,实验结果重复性差;血清本身固有的活性成分影响试验结果,无去除血清影响的理想措施。
以上缺点的核心就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仍然属于一种模糊的黑箱式操作,不能明确中药的入血成分,无法确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因此,血清药理学实验必须结合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结果,依据给药后人血成分数和量的变化规律,制定合理的给药及采血方案;依据血清色谱指纹图,选择适当的方法去除血清中固有成分及内源性杂质,高度富集入血成分。
2.2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发展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借助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及复方的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的学科。可是中药成分复杂,其药效物质基础尚有待进一步阐明,所以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对象也并不很清楚。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在未确定有效成分的前提下,仅以个别成分的药动学特征代表复方的药动学规律,无法反映复方整体的药动学特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在全面分析中药入血成分的基础上,通过药效相关性实验确定真正的有效成分,并对有效成分的体内动态、代谢及消长规律进行研究,从而阐明整个复方的药动学特征。
2.3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药及复方质量标准
通过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确定中药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以此为指标通过HPLC、GC等手段,建立国际标准化的定性、定量方法,从而使中药及复方质量标准化。由此而建立的质量监控体系是经得起国际化考验的。
2.4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机制
中药复方的配伍从传统中医理论方面解释为君、臣、佐、使。然而如何确立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各家说法不尽一致,君药如何确立及各药的配伍意义等都存在严重分歧,缺乏客观的现代研究基础资料进行印证,严重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全面分析复方人血成分、确定复方药效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主要药效成分的体内动态、成分间相互作用及消长规律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地诠释复方的配伍规律。
2.5促进新药的开发
以中药及复方为基础,优化原处方、改善剂型,或是提取、富集其中有效成分开发新药,一直是新药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中药及复方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定向制备或富集血中移行成分,为新药开发提供一条快速、准确的捷径。
3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前景
中药有很多成分未明确,怎样开展中药血清化学研究,或怎样与中药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有效化学指标成分的分析及跟踪检测是影响中药药物血清深入研究的难点,今后的重点应该结合药物血清的药理效应、分析、检测有效的化学成分并探讨其代谢规律与药理效应的关系,阐明药物血清药理效应的物质基础,使中药药物的血清体外研究上一个新台阶。中药研究者应根据中药体内效应成分制定中药质控的新标准,改变目前在不知道某一单体化学成分是否进入体内的情况下,就将其作为质控标准的研究方法和顺序,避免中药研究走入歧途。
在血清药物化学的实验方法上,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给药一体内吸收一血样采集一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给药后特定时间采集的血液样品进行单点分析,并将其相应成分认为是药物在体内的活性成分,这是不够准确和完善的研究方法。中药药效作用的产生主要是依赖于进入体内的各种中药成分,这些成分或许是中药的固有成分或许是进人体内之前被代谢的产物。探讨进入体内的化学成分群与中药固有化学成分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动态变化过程,才是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以及提高药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关键之所在。而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仅限于某一个或几个成分,且均是在给药后某一特定时间采集血液进行有效成分分析。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仅能反映特定时间点的血清药物化学成分的情况,而在此时间点之前很快吸收入血并被代谢的成分和/或此点之后被吸收人血的成分的情况无法体现。因此,特定时间点的血清药物化学成分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中药口服给药后各成分在体内变化过程。
中药化学成分由于理化性质各异而造成其吸收部位和/或吸收速率不同,且各成分以原形或代谢物进入体内的方式也各不一致,因而给药后血清药物成分并非固定不变,随着时间变化可能发生组分变化,因此,很有必要建立血清药物化学动态图谱来反映中药化学成分群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药物原型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药血清动态图谱的研究是未来从中药中寻找活性物质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中药血清动态指纹图谱的研究尚属空白。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