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为廖科植物火炭母草(Polygonum chinense L.)的地上部分,生于山谷、水边、湿地,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常夏、秋间采收,鲜用或晒干。本品性酸、甘、寒,归肝、脾经,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等功效,用于痢疾,泄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肝炎等,是常用的民间药。本文现对其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综述如下,以便更好地了解开发其药用价值。
1生药学研究
1.1性状鉴别
火炭母茎扁圆柱形,有分枝,长30~lOOcm,节稍膨大,下部节上有须根;表面淡绿色或紫褐色,无毛,有细棱;质脆,易折断,断面灰黄色,多中空。叶互生,多卷缩、破碎,叶片展平后呈卵状长圆形,长5~lOcm,宽2~4.5cm,先端短尖,基部截形或稍圆,全缘,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近无毛;托叶鞘筒状,膜质,先端偏斜。气微,味酸、微涩。
1.2显微鉴别:1.2.1叶表面制片 火炭母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微波浪状,气孔为不定式和不等式;腺毛头部有淡黄色分泌物,由10~17个细胞组成,椭圆形或近原形,长径为40~52um,宽为22~42μm,柄短,由两个细胞组成;下表皮叶脉处细胞顶端向外突出呈乳头状,外壁有角质层纹理,有多细胞组成的多列非腺毛,长144~375μm,基部宽69~270μm,角质层纹理明显;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整,细胞呈多角形,有较多的角质层纹理。1.2.2粉末制片 火炭母粉末黄绿色。叶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有的有角质样纹理。茎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有的也显角质样纹理。非腺毛多细胞呈覆瓦状排列,表面有角质样纹理,内含棕色物;腺毛头部单细胞或多细胞,腺柄多为单细胞。含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达80gtm,棱角多尖锐。1.2.3叶横切面火炭母上下表皮各1列细胞,切向延长,外有角质层纹理,有腺毛;异面叶,栅栏细胞1列,长柱状,不通过主脉;海绵组织疏松;主脉向下突起,下表皮内有1~2列厚角细胞,2个外韧型维管束上下排列,韧皮部外围有厚壁组织,壁厚且木化;主脉向上突起,上表皮下有2~5列厚角细胞;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簇晶。1.2.4 茎横切面 火炭母表皮为1列细胞,略切向延长,有的含红棕色物,外被较薄的皱缩角质层。皮层外侧有的细胞角质层增厚。中柱鞘纤维1~5列,断续或连续成波状环层。木质部导管单个排列成行。髓部宽阔,空隙处含棕色物。薄壁细胞含棕色物、淀粉粒或草酸钙簇晶。草酸钙簇晶直径可达50um。
1.3理化鉴定
(1)取火炭母粗粉约5g,加乙醇50mL,置水浴上回流30min,稍冷,加活性炭少量,滤过,滤液浓缩至约5mL。取滤液2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5滴,置水浴中加热3min,显橙色或橙红色。(2)取上述滤液点于滤纸上,干后,置紫外光下观察,显黄色荧光,再喷以1%三氯化铝的乙醇溶液,荧光加强。
1.4薄层鉴别
取火炭母粉末2g,加50%甲醇30raL,盐酸lmL,加热回流1h,趁热滤过,滤液放冷,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乙酸乙酯提取液,浓缩至约l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皮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l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含0.5%氢氧化钠的硅胶 G薄层板上,以甲苯(水饱和)一甲酸乙酯一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化学成分研究
有研究认为火炭母叶中含有β-谷甾醇(β-sitoster01),山柰酚(kaempfer01),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3-0-甲基并没食子酸(3-0-methylellagic acid),山柰酚-7-0-葡萄糖甙(kaempferol-7-0-glucoside),山-柰酚3-0-葡萄糖醛酸甙(kaempferol-3-0-glucuronide)LIJ。谢贤强等[4]对火炭母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火炭母中首次分离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酸、芹菜素、3,3'。二甲基鞣花酸、原儿茶酸、异鼠李素、咖啡酸、木犀草素、没食子酸甲酯、广寄生苷和3,4,8,9,10-pentahydoroxy- dibenzo[b,d]pyran-6-one。
3药理作用研究
3.1抗菌作用
有研究认为火炭母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和痢疾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另有实验研究认为本品的醇提取液或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杆菌和痢疾杆菌等也有较强抗菌作用。
3.2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有人采用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HBV- DNAP)及降解HBV-DNA的体外试验法,发现本品煎剂对 DNAP抑制率在50%以上,降解HBV-DNA的作用在25%以上,表明本品有抗乙肝病毒作用。
3.3对平滑肌和骨骼肌的作用
有实验研究认为火炭母煎剂对离体豚鼠回肠无明显影响,对离体大鼠子宫有抑制作用;另有实验研究认为本品水提物对离体豚鼠回肠有收缩作用,对离体兔十二指肠可轻度增强其张力;且本品煎剂对蟾蜍腹直肌、本品水提物对大鼠膈肌一膈神经制备均无作用。
3.4降压作用
有研究认为火炭母煎剂在大鼠后肢灌流实验中无明显作用,给麻醉犬静脉注射O.1(生药)/kg,有降血压作用。
3.5中枢抑制作用
有人给小鼠腹腔注射火炭母水提取物10g(鲜生药)/ kg有中枢抑制作用,表现为运动失调,并能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催眠时间。
3.6毒性
火炭母水提取物5g(鲜生药)/kg静脉注射,使小鼠中枢抑制,运动失调,呼吸加深加快,头部轻度震颤,24h后5只中有1只死亡。腹腔注射火炭母煎剂lg(生药)/只,24h内小鼠全部死亡。
4现代临床应用
4.1急性肠炎
有人采用火炭母30g,古羊藤(Streptocaulon grif- fithii Hook.f.)15g,水煎,每日一剂,分2次服。试用1584例,有效率约90%。
4.2白喉
有人将火炭母鲜叶捣烂,取汁30mL,加蜂蜜适量,每日分6次服,病重者少量多次灌服。I临床观察63例,全部治愈。疗程一般2~4d。
4.3小儿脓疱疮
有人取火炭母全草90~150g,切碎,加适量水煮沸15~20min,过滤,滤液浸洗局部,每日数次。有全身感染者另服中药。治疗25例,均获治愈。
4.4角膜云翳、斑翳、白斑
将火炭母草制成100%火炭母草滴眼剂,每隔1~2h滴眼1次,连续使用1~2月为1疗程。治疗316例,其中角膜云翳88例,斑翳163例,白斑65例,达到良好效果者(较原视力进步2行以上):角膜云翳占53.4%,角膜斑翳占46%,角膜白斑占38.4%。但火炭母滴眼剂的溶液不稳定,滴用4~5d后变质失效,需另换新鲜眼药水。又有报道可用火炭母、十大功劳叶各30g,加水2000mL,煎4~5h,去渣后浓缩至150mL,过滤,取澄清液即可滴眼。滴眼时必须无异物感。加入十大功劳叶的目的在于矫正溶液的酸碱度。溶液需新鲜配制。每隔1~2h滴眼1次,连续1~2月。适用于角膜云翳、斑翳、非中心性角膜白斑,外眼疾患如急性结膜炎、结膜疱疹、浅角巩膜炎、电光性眼炎、角膜化学伤。临床试治200例,效果良好者:角膜云翳36例,斑翳45例,白斑17例。
4.5乳腺小叶增生
杨爱花选择乳腺小叶增生患者115例,年龄26~50岁;其中21~30岁70例,31~40岁30例,41~50岁15例。单侧乳房小叶增生者12例,其余均为双侧乳房小叶增生者,采用火炭母外敷治疗,结果治疗115例中痊愈102例占88.7%,好转13例占11.3%,无效O例,总有效率100%。
4.6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
任国珍等报道,采用中药火炭母复方之基本方加减,汤剂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火炭母复方基本方组成如下:火炭母30~40g,金香炉20~30g,葛根15g,车前子15g,白芍10~15g,木香5g(后下),黄芩10g,甘草5g。加减法:年龄2岁以下者,药量可酌情减少;兼表者加防风8g,荆芥6g;挟食滞者加神曲10g,山楂肉8g;好转后期可加入健脾开胃药。结果治疗52例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中,治愈40例占76.3%;好转12例占23.7%;其中12例好转病例继续按本法治疗1疗程,均治愈。
5结语
火炭母属广东地产药材,是民间常用中药。到目前为止对火炭母的生药学研究已经比较透彻了,但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应加强火炭母单方和复方制剂的研究,并深入开展火炭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研究,为临床应用该药提供指导,也为火炭母进一步新药研发奠定坚实基础。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