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中药制剂研究方法学的构建思路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11-27 08:52:31
  • 核心提示: 近10年来.在中药现代化的推动下,药理学、化学、仪器分析等多学科技术广泛用于中药研究,部分阐明了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提高了中药制剂研究、生产、质量控制水平,出现了多种中药新剂型和新制剂。然而,中药制剂
            近10年来.在中药现代化的推动下,药理学、化学、仪器分析等多学科技术广泛用于中药研究,部分阐明了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提高了中药制剂研究、生产、质量控制水平,出现了多种中药新剂型和新制剂。然而,中药制剂研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剂型选择不恰当,制备工艺不合理,现代技术、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选用不当,临床疗效存在理论与实际的差异等。这些问题,除与研究基础的薄弱有关外,关键是中药制剂研究在指导理论和原则、思维方式、思路和方法等认识上的模糊,缺乏一个“魂”的指引。本文围绕该问题,初步探讨中药制剂研究方法学的构建思路,以供讨论。
            一、中药制剂学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认识
            1.中药制剂学的研究对象
            中药制剂研究涉及的对象主要包括病证、方剂、药味、剂型、制备工艺、制剂质量。
            (1)病证。病证包括了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以
    及邪正盛衰等方面内容,由各个具体病理环节所构成.有着一定的发展变化过程。病证是中医确定治法以组配方剂的依据,而中药制剂研究是将其制成可供临床直接应用的具体制剂的过程。因此,中药制剂要满足治疗病证的需求,就需要分析和认识目标病证的病理本质。
            (2)药味。药味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以药性、功效、配伍、用药禁忌等来高度概括,是构成方剂的基本单位。现代研究表明,药味一般均含有大量化学成分,是其药性和功效的物质基础,各成分作用机理不尽相同,可能存在协同或拮抗。中药制剂研究就是根据方剂的功效要求,对药味中的化学物质进行主动取舍和重组的过程。因此,对药味成分与功效间关系的认识,就成为决定中药制剂药效的关键。
           (3)方剂。方剂是各药味在治法统领下配伍而成的整体药物,充分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由多味药按一定规律组成的方剂其成分组成及相互关系相当复杂,而中药制剂研究是根据方剂的整体功效与成分的具体作用,对其药效物质体系进行提取、精制、成型的过程。因此,从事中药制剂研究必须对方剂的治法、结构组成、配伍关系、作用等特点有明确的认识,使所得制剂能如实表达原方的治疗作用。
           (4)剂型。剂型是药物用于治疗或预防应用的最终形式,是药效物质、辅料以一定方式、结构、状态组成的混合体系。药效物质是决定制剂疗效与安全的基本物质.而辅料赋予药物一定的存在形式,影响着药物作用的速度、部位和时间。因此,剂型与中药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直接相关,在一定条件下,剂型对制剂中药物释放、吸收、分布、代谢等的影响在疗效的发挥中可起到关键性作用.是中药制剂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5)制备工艺。制备工艺是将方剂制成各种剂型的过程,其实质是将方剂的药效物质从各药味转移至制剂中,调整和改造药效物质的存在状态、理化环境,以符合用药需求。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包括炮制、提取、分离、浓缩、干燥、成型等环节,直接影响着制剂中药效物质的组成、含量及存在状态,相应地决定了制剂药理作用的范围、强度、速度和时间等,决定了制剂是否能如实表达原方剂的功效。制备工艺是影响中药制剂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中药制剂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6)制剂质量。制剂质量主要包括了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等方面情况。中药制剂学主要从理化性质的角度对制剂的物质基础进行定性定量控制,从而达到间接控制其质量的目的。其中理化性质主要涉及显微特征、显色反应、色谱特征、溶解性及其它特殊性质,是建立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因此,对方剂药效物质的正确认识,评价指标及方法的合理选择是保证质量标准能科学客观表达制剂质量的关键。
            综上所述。中药制剂学所关注的对象.可用八个字“理、法、方、药,剂、工、质、效”来概括。“理、法、方、药”是辨证论治、组配处方的过程,决定了方剂的组成、结构和功效,体现了中药制剂学所依存的学科背景;“剂、工、质、效”是中药药剂研究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共同构成了中药药剂学的学科体系。
            2.中药制剂学的学科性质
           (1)中医药的学科背景。中药制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依存于中医药这一学科背景,这是其与化学制剂、生物制剂的显著区别。因此,中药制剂研究必须采用与中医药特色相适宜的指导理论、思维方式、方法和技术。
           (2)生命科学属性。制备中药制剂的目的是施于人体,以预防或治疗疾病,因此,中药制剂学具有生命科学属性。从事中药制剂研究,需要对生命体这一复杂系统有充分的认识,以符合生命规律。需要采用与生命原理相适宜的理论、思维方式和技术。
           (3)工程学属性。中药制剂学重点关注的是制剂的工艺过程,该过程包括了物料,设备.工艺参数及成本等工程学所关注的要素,具有工程学属性。因此,中药制剂工作需要借鉴工程学的相关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制备工艺过程的各环节进行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
           (4)实践与理论。中药制剂学重点探讨将中药原料加工制成适宜剂型的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因此,该学科不但与生产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而且要研究上述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的指导理论,体现出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属性。
            因此,中药制剂学是综合了上述各项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在开展中药制剂的各项研究工作时,需明确各项工作所蕴涵的学科属性,遵循各学科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适宜的理论、思维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确保研究工作的科学性。
            二、中药制剂研究方法学的基本内容
            中药制剂研究方法学是以中药制剂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主要涉及指导中药制剂研究的理论和原则,以及基于这些理论、原则的思维方式,研究思路和方法。目的是寻求科学方法的指导,使中药制剂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把研究活动置于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避免过程中的盲目与偏离,促进中药制剂研究思路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中药制剂研究水平。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研究得到符合中医药治疗理念的中药制剂,探索中药制剂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生长点。提示其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和形式,并寻求到一条有自身特色,区别于西药制剂的学科发展之“路”。
            根据层次的不同.可将中药制剂研究方法学的主体内容划分为:①核心理论和指导原则;②核心思维方式;③研究思路和方法等三个层面。
            1.核心理论和指导原则
            中药制剂研究的核心理论和指导原则是认识和开展中药制剂研究所持有的基本原则或观念,根据对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的分析和认识,总体上应把握以下两点:
            (1)宏观上以中医药理论及实践经验为指导,整体把握中药制剂研究的方向。
            中医药理论是一套关于疾病的认识与治疗,药物的认识和使用的理论。该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宏观、整体、联系的以及发展变化的哲学观念,这与人体、疾病以及方剂作用的客观规律较为吻合。在该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形成了中医对方剂、药味作用的理论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其区别于天然药物、化药、生物制品的本质所在。中药制剂学是以方剂或药味的制剂为目标的学科,因此,要使所得制剂能保留并充分发挥原方剂功效,须从宏观上以中医药理论及实践经验为指导,整体把握中药制剂研究的正确方向。
            如何实现中医药理论对中药制剂研究的宏观性、整体性指导?必须从宏观上明确中药制剂的两个基本问题:①中药制剂是改变方剂的“形”,而不改变其“质”。因此,需根据中医药理论及实践对药味、方剂的宏观性认识,如药味的性能、功效、炮制、剂量,方剂的治法、配伍关系、结构、作用、制法、用法等,从整体上把握方剂及其药味的“质”,确保方剂的“质”能如实传递至制剂,发挥方剂应有的疗效。②需根据病证治疗与方剂作用的需求进行方剂“形”的改变。方剂起效的“质”固然重要.但其“质”所依存的“形”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影响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合理地进行方剂的“形”变,是中药制剂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需根据中医药理论及实践对病证的病理本质如病因、病性、病机、病位、邪正盛衰,以及方剂、药味作用的宏观性、整体性认识,明确这两方面对方剂“形”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中药制剂”形”变的方向。只有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上述两个问题,中药制剂才能充分地继承中医药理论及实践的精髓,才能符合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内在规律。确保中药制剂创新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2)微观上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重复性。
            如上所述,中医药理论是一个宏观性、整体性的理论,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习惯于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认识疾病状态、药物性能,把握疾病的发展趋势、方剂的功效。同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药理论对局部细节的认识较为模糊,难以准确把握,而局部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导致整体性能的改变。因此,对细节的忽略是导致中药制剂疗效的准确性、可靠性、重复性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中药制剂研究涉及的具体对象,如病证方面,包括致病原因、病理变化、病理指标等;方剂方面,包括成分组成、含量、作用机理、相互关系等;工艺方面,包括提取、浓缩、除杂、干燥、制剂等环节;制剂方面.包括药效物质的理化性质、药动学性质、剂量,辅料的性质、用量、作用,制剂技术;质量方面,包括定性鉴别、定量测定、药剂学评价等,以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物理化学、药代动力学、制剂学、分析化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为具体手段,从微观水平把握影响中药制剂疗效的各个环节的细节问题。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重复性。
            2.核心思维方式
            中药制剂研究的思维方式是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具体实施、结果评估等环节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如上所述,中药制剂的实质是对方剂的“形”进行调控、优化和整合的过程,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紧密把握“调控、优化、整合”这一核心思维方式,使中药制剂的各项科研实践活动与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该学科的相关属性及规律相适宜。
           (1)“调控”是中医药理论及控制论思想在中药制剂中的体现。
            中医理论认为“阴平阳秘”是一种健康状态,偏离
    这一状态即产生疾病,而方剂的作用则是针对这一状态的失衡.进行整体的调节,与化药的单一对抗或协助完全不同。因此,调节是方剂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之一。中药制剂研究应遵循这一思想。
            控制论认为,控制是在一个事物的可能空间中进行有效选择的过程。实施控制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受控对象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其二,施控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在多种可能中进行选择。中医用药也是一个控制过程,一是对病证发展趋势的控制;二是对药物作用的控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性.中药功效、有效成分、配伍和药料处理方式的多样性.给药途径和剂型的多样性,为中药制剂提供了各种可供选择的方向,而制剂工作的目标是为临床提供使用安全、有效、方便的药物。因此,中药制剂研究就是在上述诸多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和控制,因此,需要具有控制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为确保方剂的安全有效.古人已经采用方证对应、炮制、配伍、剂量、制法、剂型、用法等具体手段有意识地系统地对中药制剂过程进行控制。而现代药理学、毒理学、药物化学、制剂学、药代动力学和化学分析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也为中药制剂的研究提供了先进可靠的控制手段,保证了中药制剂的质量。
            (2)“优化、整合”是中医药理论及系统论思想在中药制剂中的体现。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认为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其基本的思想方法是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从整体出发来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并优化系统结构,使整体功能达到最优。
            中医药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方剂是在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和整体观念.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药品的特点:①方剂最小组成单位为药味,中医以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功效等高度概括药味作用;②药味功效具有多向性。根据处方的要求,采用炮制、配伍、剂量、制法等手段对其功效进行选择和控制;③药味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其中的一些成分是其药效的物质基础;④方剂以治法统领各药,以配伍原则联系各药,整体结构以“君、臣、佐、使”来表述,组成一个有机的治疗系统;⑤方剂所表达的整体功效来源于各药,而又不同于它们的简单加合。可见,中医药理论蕴涵了现代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并已经在实践中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使得方剂的特点、规律和治疗理念与疾病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相适宜,这是方剂临床显效的本质所在。
            如上文所述,中药制剂是对方剂中药效物质的存在形式进行适当改变的过程,是由饮片配伍的方剂系统经优化、整合后转变为由药效物质、辅料组成的制剂系统的过程。针对两个系统的关键要素,中药制剂研究中需优化的对象有:方剂药味组成、剂量,方剂药效物质组成、剂量,制法各环节技术、工艺参数,制剂物质组成、用量、结构,制剂质量控制指标、方法等。另一方面,各要素必须有机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系统,才能实现预期的设计目标,因此,中药制剂研究中同时也需要采用整合的思想。整合涉及了中药制剂研究的各个环节,如指导理论的整合:传统理论与现代各学科理论、技术结合用于指导中药制剂研究;各药味的整合:采用配伍理论将各药味整合成整体药物——方剂;药效物质的整合:采用病理学、药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方剂中各药效物质进行科学整合;制剂质量的评价中仪器分析、药动学、药效学等技术的整合;制剂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生产技术的整合;制剂中药效物质与辅料以及各种释药技术的整合等。可见,中药制剂研究是对方剂药效物质所在系统各要素的优化、整合的过程,而优化、整合的目标是为最大限度发挥方剂功效,制约其毒副作用,方便使用。
            3.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和方法是指中药制剂研究中应遵循的共性思路、可采用的具体方法,与研究工作紧密相关,是实现中药制剂研究目标的保证,应符合该过程的相关规律。中药制剂研究过程一般包括方案设计、工艺研究、质量评价三个环节,根据各环节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以及基本要求,每个环节均有一个基本思路。相应地涉及了各种具体技术和方法。
            (1)方案设计。研究方案的设计是根据现有条件.确定中药制剂的研究方向,集中分析、构思和设想,设计将采取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法和步骤,确定研究目标。研究方案的设计,主要从增强项目的预见性,降低风险,提高研究水平,降低研究成本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涉及信息收集、分析方法,预试方法的选择、预试数据的分析,各环节研究中具体技术的选择,以及时间、人员、经费的统筹安排等。
            (2)工艺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制剂前处理和制剂成型两大环节。制剂前处理涉及了中药炮制、粉碎、提取、分离、浓缩、干燥等环节,主要围绕两个目的展开:①调整药味作用的范围和强度,以符合疾病治疗的需求.如炮制、提取、分离;②调整方剂中药效物质的存在状态。以符合制剂的需求,如提取、分离是对药效物质存在环境的改变,而浓缩、干燥、粉碎则是对其物态的调整。因此,前处理的研究应该明确各环节的主要目标.在核心理论和思维方式总体指导下.展开各环节的具体方法和工艺参数的筛选。
            制剂成型有三个主要目的:①调整药效物质作用的速度、强度、时间、部位,以适应治疗的需求,如速释、控释、缓释、靶向技术的应用,不同的给药途径等;②调整药效物质的存在形式,以方便使用,如剂量的划分,给药方式的改进,口味的矫正等;③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以方便贮存,如液体制剂中抗氧剂、防腐剂、助溶剂、助悬剂的使用,固体制剂中包衣材料的使用等。其中,剂型、制剂技术和辅料的合理选择是制剂的关键。因此.制剂研究思路应该围绕上述三个目的,从剂型、制剂技术、辅料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根据治疗需求、药物理化性质、剂量、给药途径、作用方式、释药要求、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选用。
            (3)质量评价。根据中药制剂的特点以及质量评
    价的目的,其质量评价的一般思路可以分为几个步骤:①分析并基本明确方剂的药效物质、作用特点与其整体疗效的关系;②从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等方面具体分析药味、方剂、制剂的特点及相应的物质基础;③选择能充分表达方剂、药味、制剂整体疗效特征的指标和方法;④根据需要从分析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等学科中选择适宜技术进行质量评价。
            中药制剂多由复方组成,是各成分的协同作用,不是某一成分简单的药理效应,其成分信息与功能主治并不遵循化学药品的线性理论和实践,因此,难以采用化学药品分析的单一指标的质量评价模式,而应据中药复方的特点,强调中医药理论特色,采用综合的、宏观的、多指标的质量分析模式。
            三、结语
            通过本文对中药制剂的研究对象、学科内容及性质的分析.试图从传统与现代、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等多个角度认识中药制剂学及其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从指导理论、思维方式、研究思路和方法三个层次,提出构建适宜于中药制剂研究的方法学,进而明确中药制剂研究的正确方向,以更科学、客观地实现中药制剂的传承性、先进性和创新性,促进中药制剂学的发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