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味甘、性温、无毒、气平、归脾、胃经,属芳香性中药。有行气止痛,开郁醒脾之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甘松含甘松香醇,甘松酮,马兜铃酮,缬草酮等成分。有抗心律失常,抗溃疡,解痉,镇静,抗心肌缺血,缺氧,调节血压,抗惊厥,抗癌等作用,挥发油是其主要有效成分。
甘松常用于治疗脾胃病、心悸、胆石症、肾石症、胸腹痞满、哮喘咳嗽、脚气、郁证等。汤剂是中药治病的主要剂型,具有易吸收,疗效快,并能结合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全面兼顾的优点,但煎药方法不当,影响汤剂的质量,就达不到中药处方的预期疗效。甘松有效成分具有挥发性,不能久煎。久煎可使有效成分挥发,降低疗效或失去疗效。而甘松临床多以汤剂应用,因此探讨提高汤液中浸膏及挥发油的含量,对于提高甘松的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1药材中总挥发油测定
称定100.O g供试品药材,按《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附录挥发油测定方法测定其挥发油含量得出,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为O.67%。
2汤液挥发油与浸膏的实验方法
称取300.
4 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甘松以煎煮5 min左右汤液中挥发油含量较高,浸膏随煎煮时间延长而升高,挥发油最高煎出率顺序为:浸泡后下>浸泡煎煮>不浸泡后下,浸膏最高煎出率顺序为:浸泡煎煮>浸泡后下>不浸泡后下者,这表明在煎煮前浸泡药材与提高汤剂质量有关,因一般药材都含有蛋白质和淀粉,直接加热可使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阻碍有效成分溶出,而浸泡后的药材组织细胞遇水膨胀破裂,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浸泡后下者挥发油煎出率普遍高于浸泡煎煮者,这可能与浸泡煎煮汤液受热时间长短有关(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挥发油遇热挥发时间长、挥发多,使挥发油煎出率降低。所以甘松煎煮时取其挥发油,采用浸泡后下煎煮5 min较好。
不浸泡后下不论煎煮时间长短,煎液中挥发油含量都低于浸泡煎煮或浸泡后下,这可能是由于药材突然受热,其油室迅速被破坏,挥发油来不及溶于水就挥发掉的缘故,而浸泡可使药材中挥发油先溶于汤液中,然后随水蒸汽蒸发而挥发,使药液中挥发油含量始终高于直接煎煮者。
附表中数据显示,甘松煎煮5 min时,其汤液中挥发油含量普遍较高,浸膏则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煎出率逐渐增高。这就提示我们临床应用甘松时应针对其具体有效成分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及时间,若主要用于抗心律失常、镇静、抗心肌缺血、缺氧,需取其挥发油及非挥发性的缬草酮成分,采用其综合作用,煎煮时既要考虑非挥发性水溶性成分的溶出,又要考虑挥发性成分在汤液中的含量,可采用浸泡后下煎煮5 min为好,二煎可适当延长煎煮时间,若主要用于抗溃痛,解痉等证需取其非挥发性水溶性成分,可采用煎煮较长时间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临床用药的目的。
5结论
综上所述,甘松气味芳香,含有挥发油,为芳香性药材,其质地疏松,挥发油比重小,沸点低。临床用于抗心律失常、镇静、抗心肌缺血、缺氧,需取其挥发油及非挥发性的缬草酮成分,采用其综合作用,煎煮时既要考虑非挥发性水溶性成分的溶出,又要考虑挥发性成分在汤液中的含量,以一般煎煮5 min为宜,可采用浸泡后下法。在其它药煎煮一定时间后加入,再用文火煎煮5 min以内,以保证汤液中含有较多量的挥发油。若主要用于抗溃疡,解痉等证需取其非挥发性水溶性成分,可采用煎煮较长时间的方法,使其满足不同病症的需求。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