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为豆科葛属植物,以干燥块根入药,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的功能。主要活性物质为葛根素、大豆苷和大豆苷元等,常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扩张血管和冠状动脉的作用,对高血压、冠心病等病症具有独特的疗效。近几年随着野葛用量迅速增加,野生抚育和人工栽培已成为增加野葛药材产量的主要方式。为合理保护野生资源,本文对葛的藤茎的开发利用以及确定最佳采收年限进行了研究,为野葛的野生资源保护和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
1材料和仪器
1.1野葛材料来源于山东鼎立中药材种植公司基地淄博沂源县三岔乡野葛保护和野生抚区,并经本校于百功教授鉴定为药用野葛。分别挖取1、2、3、4、5年生以及5年以上生野葛块根,1年生藤茎和2年以上生藤茎,共8个处理;试剂:葛根素(批号:110752.100410)、30%乙醇、色谱纯甲醇、重蒸水等。1.2仪器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l 100泵、Agilentl 100 DAD检测器、Agilent 1 100色谱工作站;粉碎机;回流仪器;电子天平;漏斗等。
2方法与结果
2.1方法根据文献报道_4曲J,将野葛粉碎,过三号筛,在烘箱中烘至恒重,称取O.
2.2对照品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葛根素10 mg于25 mL容量瓶中,用30%的乙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精密吸取2 mL置10 mL容量瓶中,精密加30%的乙醇至刻度,摇匀,即得对照品溶液(80ug·mL。)。
2.3标准曲线绘制精密吸取上述对对照品溶液1、5、10、15、20 IxL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将所得峰面积(y)与相应质量浓度(x)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线性回归方程:Y=905.5X+8.695,相关系数r=0.999 9,提示在O.080一O.16 mg范围内,质量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2.4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浓度为80Ug.mL的葛根素对照品溶液0.5 mL,在上述相同色谱条件下,进行测定,进样量为10UL,重复5次,计算峰面积,RSD为0.38%(n=5)。
2.5重复性试验取同一批号的样品5份,按上述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精密吸取溶液0.5 mL量分量分别为1.75%和1.
3讨论
在一定生长期内,即五年内,野葛块根中葛根素含量逐渐增加,第五年达到最高值为7.86%,显著高于其它生长年份;而生长五年以上的野葛中葛根素含量却有所下降,因此生长五年的野葛较适宜采收。这也表明野葛主要成分并不是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递增,超过一定的生长年限含量却有所降低。因此对野葛的野生保护和抚育,适时采收十分重要。而人工种植的粉葛,一般分批采收,且采收期较早,两者差异明显,不能以粉葛的采收时期来确定野葛的最佳采收期。野葛最佳采收年限结合其块根的膨大规律即可寻找出最佳的采收时间,而对于具体采收月份的确定,还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
近几年,随着野葛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其野生资源急剧减少,而仅用块根人药,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何充分利用野葛茎、叶等资源,本研究表明二年以上生野葛藤茎中葛根素含量达3.46%.进样,在上述相同色谱条件下,进行测定,计算出i样品中葛根素平均含量为6.51%,测得RSD 为 0.55%(n=5),表明本方法重现性好。
2.6稳定性试验取样品(批号l 10752-200410)按上述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在O、2、4、6、8】时,分别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结果葛根素在0-8 h内峰面积的RSD为0.45%,表明样品溶液在8 J内稳定。
2.7加样回收试验精密称取已知浓度的样品j份,分别精密加入等量葛根素对照品,按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按外标法计算峰面积(n=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52%,RSD为o.83%。
2.8样品含量测定取样品溶液,按上述HPLC 色谱条件分别测定不同处理的葛根素含量,与资料报道的基本一致,同样具有较高的研究利用价值。
4结论
4.1野葛和粉葛不同,一般采用生长4~5年的块根人药,可用于指导野葛的野生保护和规范化种植
4.2 以人药或提取活性物质的野葛,其生长年限不宜超过5年,否则活性物质含量会有所降低,人药野葛并非生长年限越长越好。
4.3 2年以上的野葛藤茎,葛根素的含量也较高,从资源保护的角度,其也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邓晓娟,刘晓龙,吴秀清,等.葛根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J].基层中药杂志,2002,16(2):48-49.
[2] 叶淑静.中药葛根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6):94-96.
[3]将世琼,马丽,杨海,等.食品科学[J].1998(10):16.111-
[4]李佑稷,宋智娟,田宏现,等.水溶性葛根素浸提工艺研究 [J]_食品与发酵工业,2003,29(6):51-54.
[5] 谢果,张强国.用正交试验优选葛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8(1):46-48.1
[6]刘产明,杨洪元,秦春燕,等.葛根的提取工艺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8(4):225-226.
[7] 刘逢芹,李宏建,周扬星,等.不同采集时间野葛不同部位总黄酮和葛根素含量比较[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15(2)79-80.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