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味苦性温,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目前市售丹参多为人工种植,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两大类。脂溶性成分以丹参酮类为主,其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较高;水溶性成分以丹酚酸类为主,以丹酚酸B的含量最高,2005版药典首次将其与丹参酮ⅡA共同作为质量鉴定的指标。本文除了考察这两种成分之外,还将丹参素和隐丹参酮作为考察对象,对不同采收期的丹参药材产量及其四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确定丹参药材的最佳采收期。
1材料、仪器与试剂
1.1材料
采挖于日照市援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丹参GAP基地,经山东中医药大学周凤琴教授鉴定,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及根为分析醇。
2方法
丹参酮A、丹酚酸B、丹参素、隐丹参酮含量
的平均值作为一个采收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丹参素隐丹参酮含量测定
2.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量丹参酮ⅡA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0.016 mg·mL的对照溶液。
精密称量丹酚酸B对照品适量,加75%甲醇制成0.140 mg·mL的对照溶液。
精密称量丹参素钠对照品适量,加1%醋酸溶液制成0.044 mg·mL的对照品溶液。
精密称量隐丹参酮对照品适量,加95%乙醇制成0.078 mg·mL的对照品溶液。
2.2.3方法学考察线性关系:制备4种待测成分的对照品溶液,精密吸取6个不同浓度分别进样,每次进样20ul,记录色谱图,绘制工作曲线。以标准品的实际进样量为横坐标(x),以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计算结果如表2。
稳定性考察:提取四份不同采收期样品的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丹参素、隐丹参酮四种成分,分别在6、24、16、32 h内进样6次,RSD值分别为2.72%、2.80%、2.35%、2.60%,表明四种成分在考察时间内稳定。
加样回收率考察:取已知含量的
重复性考察:分别精密称取样品6份,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测定峰面积,计算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丹参素、隐丹参酮四种成分含量,计算RSD值分别为2.52%、1.35%、1.59%、1.
精密度考察:取对照品溶液,按以上色谱条件,重复进样6次,测定峰面积,计算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丹参素、隐丹参酮四种成分RSD值分别为1.89%、O.58%、3.85%、1.03%,表明四者精密度良好。
2.3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2.3.1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提取方法按2005版《中国药典》…方法提取。
2.3.2丹参素和隐丹参酮提取方法的确定本实验分别设定不同提取方法、提取时间、提取溶剂、提取次数来考察丹参素和隐丹参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丹参素采用索氏水提5 h最佳,隐丹参酮采用超声95%乙醇提1h最佳,两者提取时样品均为0.
2.4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丹参素、隐丹参酮含量测定
按2.3中的提取方法提取丹参根中四种成分,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20u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参照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外标一点法计算含量。
3结果与分析
3.1丹参各项外观性状指标
通过称量的方法,分别测量了丹参根、茎、叶的千重并做出变化趋势图。
结果表明,地上部分(茎、叶)干重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但与地下部分根的干重变化趋势不同,最为明显的是在
3.2不同移栽时间丹参中四种活性成分含量分村HPLC法测定四种成分含量,作曲线图。
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丹参素和隐丹参酮三者含量曲线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趋于一致,含量最高峰出现在
4结论与分析
由丹参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干重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丹参植株代谢,先主要进行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积累,于
在4种活性成分的变化趋势中,一个显著特征为,此四种成分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