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平丸是中国医科大学药学博士张国清依据其独创的“癌细胞饿死疗法”并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精心研制而成的抗肿瘤纯中药制剂,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珍珠菜、藤梨根、肿节风、香茶菜、蛇莓、石上柏、蟾酥等10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经大量临床应用验证,抗癌平对抑制癌细胞的转移及扩散,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造血系统的有效率为86%,广泛应用于因热毒瘀血壅滞所致的食管癌、胃癌、直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对缓解病情,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疗效显著。并适用于放、化疗后引起的严重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及吞咽困难等,对年老、体弱、晚期转移癌等不宜手术治疗或放化疗的病人尤其适用。
抗癌平目前只有丸剂单一剂型销售,且原标准提取工艺中部分技术参数不明确,缺乏具体的质量控制指标,且服用不方便。为提高药物质量标准,方便质量控制,在原剂型工艺基础上,对抗癌平胶囊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半枝莲主要成分之一野黄芩苷的含量及干浸膏得率作为评价指标,对抗癌平中的半枝莲等药物水提取工艺的加水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进行考察,优化提取工艺。
1 材料
1.1 试剂 甲醇、石油醚、冰醋酸,以上均为分析纯;乙腈,为色谱纯;重蒸水。野黄芩苷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842—200102。
1.2 药材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珍珠莱、藤梨根、肿节风、香茶菜、蛇莓、石上柏等均由上海悦胜芜湖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经鉴定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
1.3 仪器LC一10ATvp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 SPD
2 方法与结果
2.1 野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2.1.1 色谱条件色谱柱:ODSC~8柱(
2.1.2 对照品贮备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在
2.1.3标准曲线的绘制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精密吸取对照品贮备溶液(0.040mg/m1)各4μl、6μl、11μl、16μl、20μl注入色谱仪,测定峰面积,以进样量(×10-1μ)为横坐标(x),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Y),经数据回归处理,得回归方程为:v=331365x+159568(r=0.9998 n=5)。表明:野黄芩苷在0.16~O.80p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2 样品的测定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在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药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半枝莲药材粉末(过3号筛)1.
浸膏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干浸膏粉末1.Og,精密称定,加甲醇90ml,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滤过,滤液置100ml量瓶中,用甲醇洗涤滤器及滤渣,洗涤液并人同一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5ml,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通过已处理好的聚酰胺柱(80~100目,2.Og,内径1.
2.2.3 样品测定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药材供试品溶液与浸膏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色谱仪,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行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野黄芩苷含量,即得。
2.3 提取工艺的选择
2.3.1 吸水因子的考察 因处方中全草类药材较多、较蓬松,吸水易膨胀,故应考察处方的吸水因子。除蟾酥外,其余药材各称取1/100的处方量,共3组,加水适量浸泡至药材透心,沥干水分,称重,计算,即得。3组药材的吸水因子分别为2.2、2.1、2.2。
2.3.2 半枝莲原药材中的野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为考察提取过程中的野黄芩苷的含量转化率情况,按上述野黄芩苷含量测定方法对原药材中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l。
表1 半枝莲药材的野黄芩苷含量
药材编号 野黄芩苷含量(mg/g生药) |
1 2.51 2 2.72 3 2.10 |
2. 3.3 正交试验设计
正交试验方法:选取加水倍量(A)、提取时间(B)、提取次数(c)为考察因素,以出膏率、干浸膏中野黄芩苷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选取L9(34)正交表进行试验。因素与水平:按表3正交试验表进行试验,除蟾酥、百草霜外,称取1/25处方药味,加水适量浸泡0.5小时,加水煎煮,水煎液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减压干燥,得干浸膏,分别称重。
2.3.4 实验结果实验因素水平见表2。提取干膏得率设计表及结果见表3。提取物中野黄芩苷含量变化设计表及结果见表4。方差分析见表5~6。
表2 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
水平 因 素 加水倍量(A) 提取时间(B) 提取次数(C) 空白(D) |
1 8倍量 1.Oh 1次 1 2 10倍量 2.0h 2次 2 3 12倍量 3.0h 3次 3 |
表3 提取干膏得率L9(34)正交试验表
序号 A加水 B提取时间 C提取次数 D 干浸膏序号 量(倍) (小时) (次) 空白 得率(%) |
1 8 1.0 1 1 6.02 2 8 2.0 2 2 13.84 3 8 3.0 3 3 12.24 4 10 1.0 2 3 13.24 5 10 2.0 3 1 14.54 6 10 3.0 1 2 9.03 7 12 1.0 3 2 13.74 8 12 2.0 1 3 10.03 9 12 3.0 2 1 14.14 K1 10.700 11.000 8.360 11.567 K2 12.270 12.803 13.740 12.203 K3 12.637 11.803 13.507 11.837 R I.937 1.803 5.380 0.636 |
表4 提取干膏中野黄芩苷含量变化L9(34)正交试验表
序号 A加水 B提取时间 c提取次数 D 野黄芩苷 量(倍) (小时) (次) 空白 含量(mg/g) |
1 8 1.0 1 1 1.0631 2 8 2.0 2 2 1.7648 3 8 3.0 3 3 2.1141 4 10 1.0 2 3 2.0915 5 10 2.0 3 1 1.7785 6 10 3.0 1 2 1.5642 7 12 1.0 3 2 1.7742 8 12 2.0 1 3 1.4367 9 12 3.0 2 1 1.8829 K1 1.647 1.643 1.355 1.575 K2 1.811 1.660 1.913 1.701 K3 1.698 1.854 1.889 1.881 R 0.164 0.211 0.558 0.306 |
表5 提取干膏得率方差分析表
方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F值 P<O.05 |
A 6.350 2 10.359 B 4.897 2 7.989 C 55.487 2 90.517 SSe 0.61 2 |
F0.05(2,6)=19.
表6 干膏中野黄芩苷含量方差分析表
方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F值 P<O.05 |
A 0.042 2 0.474 B 0.082 2 0.925 C 0.598 2 6.744 * SSe 0.27 6 |
F0.05(2,6)=5.143
讨论由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表得知:以干浸膏率为指标,因素影响力依次为:c>A>B,其中c有显著性差异(P<0.05),最佳水平组合为A3B
根据干浸膏得率和干膏中野黄芩苷含量综合分析,考虑实际操作,确定最佳水平组合为A2B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