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专用生物农药在川研究成功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肖林 时间:2007-03-31 08:58:38
核心提示: 哈茨木霉T23”——这个拗口的学名今后可能会被很多药农熟悉。财政部重点支持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防治麦冬根腐病的一种生物农药,在四川三台县进行3年的示范推广后,日前通过专家组验收。 麦冬,是一味中药配方中的常
哈茨木霉T23”——这个拗口的学名今后可能会被很多药农熟悉。财政部重点支持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防治麦冬根腐病的一种生物农药,在四川三台县进行3年的示范推广后,日前通过专家组验收。
麦冬,是一味中药配方中的常用药。我国最大的麦冬产地就在三台县,全县常年种植有2万余亩。麦冬深植于地下的块茎,容易受到有害细菌污染,而喷洒农药多作用于地面叶片。
四川省农科院经济作物所多名研究员经过数年研究,决定从土壤本身解决问题:从土壤中提取一种对根腐病有效的“好菌种”哈茨木霉T23,制作成一种粉状的生物农药。
专家组验收结论:该生物农药对麦冬根腐病防治效果达到72%以上,麦冬增产18%以上,优质商品率可提高20%以上,同时无毒无残留。实验还证明,该农药对川芎、花生、瓜类等植物根腐病同样有效。
“这个项目成功了,最大意义在于,我国终于有了专门针对中药材的生物农药。”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农业厅经作处副处长张红非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各地开始集中规模种植中药材,带来很多病虫害问题,据她所知,此前全国无一用于中药材的专用生物农药,施洒在中药材上的农药基本是用于粮食、蔬菜、水果等作物的,存在农药、重金属残留现象。
和很多科技成果一样,这项成果也面临转化难的问题。根据现行农药登记规定,每种农药只能针对一类植物病变进行登记,如果用防治麦冬登记了一次,防治川芎就要登记第二次,以此类推,每次登记费用为数十万元。
麦冬的种植面积毕竟有限,按四川全省约5万亩、每亩年用药1公斤计算,建一条年产5万公斤的生产线就可以满足需要。每公斤售价仅10多元的农药,企业肯定没有研发、生产积极性。川芎、黄芪等中药材同样如此。张红非分析,“这就是中药材等‘小作物’专用农药很少见的原因。”
目前,科研人员寄希望于政府加大对该类研究、生产的扶持或补贴力度,也希望建设一套专用于中药材的农药登记体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