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丹参改善血液流变性的实验研究进展(2)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3.2丹参复方制剂 3.2.1复方丹参滴丸李延平采用荧光偏振法测定家兔血小板细胞膜流动性,研究复方丹参滴丸(DSP)治疗心血管疾病机理。结果显示DSP能增加血小板膜流动性,降低血小板细胞的微黏度,呈量效关系。徐宗佩用肾
    3.2丹参复方制剂 3.2.1复方丹参滴丸李延平采用荧光偏振法测定家兔血小板细胞膜流动性,研究复方丹参滴丸(DSP)治疗心血管疾病机理。结果显示DSP能增加血小板膜流动性,降低血小板细胞的微黏度,呈量效关系。徐宗佩用肾上腺素皮下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生理盐水注射液快速尾静脉注射造成高黏滞血症模型,造模前90 min灌胃给药,造模后60 min检测红细胞变形性,结果DSP对红细胞变形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升高。为了进一步明确复方丹参滴丸的作用时效和机制,用复合因素(高分子右旋糖酐、肾上腺素、牛血清白蛋白)、长时间(112 d)给家兔注射造成高黏滞血症慢性模型;1次性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造成大鼠急性高黏滞血症模型,分别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变化及复方丹参滴丸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慢性高黏滞血症模型血浆血栓素B2(TXB2)和内皮素(ET)浓度非常显著升高,而6-Keto-PGF1 a浓度非常显著降低;急性高黏滞血症模型血管内皮分泌功能无显著变化。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后,慢性组TXB2和ET显著降低,而6-Keto-PGF1 a有升高趋势,急性组经3个剂量的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不显著。提示长期使用复方丹参滴丸能调整、改善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的异常状态,血管内皮细胞可能是复方丹参滴丸的作用靶点之一,但本药改善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的即时效应不显著。李洁等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结果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可明显降低高脂模型大鼠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和血栓指数,提示复方丹参滴丸能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郭俊等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脂血症狗血液流变性、红细胞微观流变性的影响及机制。复制高脂血症狗模型6个月后,给予复方丹参滴丸4个月,之后采血测定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血液流变性,红细胞电泳率、渗透脆性、膜流动性及红细胞膜胆固醇与磷脂的摩尔比值(Ch/P1)。经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后,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狗的血脂水平,同时可明显改善狗的红细胞的微观流变特性,使细胞电泳率增加,细胞膜流动性以及在流场中的变形、取向性增强,渗透脆性下降。从而使全血高切、低切黏度有明显降低,改善高脂黏滞状态,改善微循环,减少脂质沉积及血栓形成。 3.2.2复方丹参注射液罗晓琴等以健康大鼠和家兔为实验动物,观察到复方丹参注射液大剂量组可显著抑制大鼠血栓形成,提高大鼠血浆cAMP含量,以及提高家兔血小板cAMP含量。苏克江等研究了CCA结扎术后白细胞流变学有关指标变化,同时观察了复方丹参注射液的治疗作用,发现复方丹参注射液能遏止由急性大脑皮层前部循环缺血引起的白细胞流变学异常,而且可使脑缺血动物的白细胞变形能力增强和黏附性降低。黄为等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sD大鼠静注大肠杆菌内毒素后4 h,采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内毒素休克后存在高黏滞血症,模型组动物全血黏度(ηb)、血浆黏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和红细胞刚性指数(ERI)均明显升高,大剂量复方丹参注射液改善大鼠内毒素休克血液流变学指标,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以高中切变率ηb和ERI差异有显著性。 3.2.3复方丹参方秦彩玲等采用半体内方法,观察了复方丹参方(由丹参、三七及冰片组成)对正常家兔血浆血小板聚集、黏附及TXA2,PGl2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家兔口服复方丹参方可对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黏附性,大剂量可明显升高血浆6-keto-PGF1 a的水平,但各剂量组对TXB2/6-keto-PGF1 a比值均无明显影响,提示复方丹参方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靶点在PGl2。为了进一步观察复方丹参方对病理状态下血液流变性的影响,采用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加冰水冷浴法造大鼠血瘀模型,观察复方丹参方对血小板黏聚性及TXB2,6-Keto-PGF1 a含量的影响。结果:大鼠血瘀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性、黏附性均显著升高,复方丹参方对其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血浆中TXB2及血浆中6-Keto-PGF1 d、腹主动脉组织6-Keto-PGF1 d均有明显升高的作用,对TXB2/6-Keto-PGF1 a无明显影响,因此可推断复方丹参方通过促进6-Keto-PGF1 a的释放,对肾上腺素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黏聚性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 3.2.4复方丹参液刘育英等利用活体微循环观察内毒素引起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内白细胞、血小板与内皮的黏附行为和血管内皮损伤的变化,发现内毒素明显引起血管内白细胞黏附,白细胞游出,血流减慢,内皮水肿,内皮细胞间隙增大,服用复方丹参液的大鼠上述改变明显减轻,白细胞黏附数量较少,未见明显红细胞聚集,未见血管内皮水肿和出血。同时,他们还研究了复方丹参液对内毒素引起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给大鼠灌胃给予不同剂量复方丹参液,10 d后静注内毒素测定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白细胞黏附分子CDlla、血小板黏附分子CD61、血管内皮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丹参大剂量组全血黏度和全血屈服应力比对照组低,红细胞变形指数比对照组高,且发现复方丹参液对CD61表达有抑制作用,对CDlla,ICAM-1的表达无显著作用。 3.2.5其他复方丹参制剂李泓探讨了由丹参等多味中药合煎成的脑脉宝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作用机理,观察到预先给予脑脉宝的大鼠全血黏度、Casson屈服应力、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与模型组相比脑脉宝组血小板形态基本正常、形成伪足的细胞明显减少,聚集程度较轻。郭改会等用丹参等多味益气活血中药制成的通络熄风注射液,观察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软脑膜微循环中白细胞黏附及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通络熄风注射液能够明显抑制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抑制微小血栓的形成,并能降低血浆ET-1的含量,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微循环障碍。刘光艳等考察了益气活血Ⅱ号(丹参等多味中药提取制成)对家兔实验性高血脂症的影响,结果显示给药组的TC,TG,LDL-C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HDL-C和HDL-C/TC高于模型对照组,给药各组于模型组比,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有显著降低,给药各组对血小板聚集率于模型组有较强抑制作用。严继贵等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了胃得健优化方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此方由丹参等多味中药科学拆方筛选优化而来,结果显示胃得健优化方能改善气虚血瘀大鼠多项血流变指标,降低血黏度,改善RBC变形指数和聚集指数,增强血液的流动性,具有明显的益气活血作用,进一步证实了从虚、瘀论治慢性胃炎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以上多种丹参复方制剂中,丹参均作为主要药物发挥了改善血液流变性的药理作用,与丹参单味药物的作用相比,丹参与其他中药的配伍能够更好的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来治疗多种不同的疾病,扩大了适应症的范围。 4结语 综合以上文献可见,丹参可通过多个作用靶点改善实验动物的血液流变性,改变高黏滞血症动物血液黏、浓、聚、滞的状态,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但近年来的研究多侧重于对丹参对宏观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而对于这一作用的细胞、分子层面的机理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更深入的探讨,并且对于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越来越被重视的白细胞流变学的有关研究还不够重视。同时,近年来对丹参的配伍或丹参复方的研究颇为关注,制剂也非常多样化,但对于在配伍方剂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没有进一步的研究。另外,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流动这是一个整体,研究丹参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应尽量把血液放在其流动环境中,充分考虑到血液中有形成分与血液流动的关系,以及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反映出丹参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机理。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和研究工作的不断完善,笔者认为,对于丹参这样一味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应进一步明确其改善血液流变性更深层的药理作用机制,并发掘其新的作用靶点和功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