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方处方与生药资源研究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日本东洋医学会汉药原料调查委员会对近几年汉方处方与生药的资源进行了多方调研,在第54次东洋医学会学术总会上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l非处方汉方剂(210个方剂)的新话题 日本对汉方药的认识长期以来变化很
日本东洋医学会汉药原料调查委员会对近几年汉方处方与生药的资源进行了多方调研,在第54次东洋医学会学术总会上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l非处方汉方剂(210个方剂)的新话题
日本对汉方药的认识长期以来变化很小,但最近对非处方汉方药部分却有些变动。厚生劳动省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对非处方药的态度变得积极。随着对非处方药的修改,日本药典也必须随之修订。汉方药如何运用EBM进行研究以及必须规定汉方药的ATC分类,尽管后者是副作用分类,但只有这样才能与国际性研究协调。去年召开的非处方药审批认证研讨会表明要重新认识非处方药,包括对生药制剂的评价。
1.1非处方汉方药
日本汉方药的人均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日本的汉方药却未纳入ATC分类中。非处方药是作为医药品使用的处方药以外的医药品,在审批方面从严到易分为6类。第l类为直接OTC,第2类为从处方药向OTC转换的药品,第3类是审查已经被认可成分的配伍以及配伍后功效的改变等。第6类为续发药品的审查。非处方汉方药(210个方剂)同样要求写明成分、剂量、用法、用量、功能及主治,并按6类形式审批,但210个方剂作为非处方药在审批中受到优待。
在210个方剂中,从是否有提取物分析,148个方剂将成为处方药。2003年非处方药审批研讨会上,关于“自我治疗中非处方药的理想状态”中阐述了具体方针,在第3项中并特别设立“汉方药、生药的活用“一词,修改该项中非处方药的申请分类方法,减少申报附加资料。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由当时的厚生省发布了210个方剂被认可的规定,其后30年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发生了改变,210个方剂不能适应现在各种疾病的需求。有必要对210个方剂进行重新评价、筛选。如过去认为附子有毒、难以控制,因此,只收入2个含附子的方剂。另外,应增加常用方剂适应现代临床,如210个方剂中没有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方剂应当增加,对于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的方剂要考虑删除。
修改方剂内容,因为是非处方药,应明确必要的限制,如功能、疗效的描述要用现代人能明白的语言。还要提供用量、生药含量、所含生药的规格。是否改变210个方剂,应考虑使用频率或是否适合作为非处方药、是否有效治疗国民的疾病。
据报道,日本国内长期作为医药品使用的生药 30种有批准书。对于在国外作为医药品使用的西方草药,从作用上可作为医药品成分使用者,今后也应参照国外使用的实例进行研究,设定另外的类别,不应归入食品中。同时要注意保健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1.2争取将汉方药收入药典
非处方汉方方剂中所用生药量是治疗用方剂的 1/2,许可证书虽写了某味生药的含量,但用量是否充足却不显示在外包装上。药典中的生药均按规定的规格记载,药典以外的生药不明之处较多,但生药的标准最终要由药典规定,因此应考虑将210个方剂所用生药全部收入日本药典。
修订210个方剂时,应着重考虑所增加的方剂是否切实有效。首先筛选出应用频率高的,去掉应用频率低或不太应用的方剂,如鸡肝丸、驱虫药等。因为长期应用的处方药所用材料为生药,因此有人提出“汉方”一词应改称“生药制剂”,但目前得到许可的30种尚不能直接以生药制剂的名义销售。西方国家可将植物药当作药品处理,但进口到日本的植物药却被全部作为保健食品,即使有药效也不能作为药品使用。
现在所用药典的基本方针是2001年制定的,据说有全面收录具有保健治疗作用的重要药品的词语。但药典中并没有汉方,如不被药典收载,则汉方方剂将不被视为重要药品,必须抓住时机设法使汉方方剂收入药典。汉方药进入药典必须有生药的规格,要把药典外生药规格中的生药积极向药典过渡,争取将杜仲追加到第1品中。制附子、干姜有一些问题,较难收入药典,但由于为210个方剂中使用的生药,因此在做积极准备。争取将汉方制剂收入第15版药典。
第11版以后的日本药典未收入汉方,合田认为,收入第15版的可行性在于:常用汉方方剂为医疗用方,所用的提取剂能够控制;每味生药在医院、药店中制作煎剂有明文规定,并可以控制。因此认为,汉方药提取剂、制剂可以加入药典。收入药典的难点在于:一是汉方制剂的规范化问题,汉方方剂应制订一个规范,分为能按规范制作和不能按规范制作两类,先将可按规范制作的收入药典:不能达到规范要求的可放在附录或另外规定里。二是英文名不规范,从发表的论文看,使用汉方方剂的名称不统一。三是用汉语描述的不能收入药典,如大黄甘草汤译成英语时,日本与中国的处方内容可能稍有差异,但二者可相互比较。首先制定有关提取剂的收载方案,若能在第15版药典收入10个左右汉方方剂,至第16版收入40个左右,主要的汉方方剂则基本可以收入,这样,汉方方剂被收入药典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得到落实。
1.3非处方汉方药的ATC分类
ATC是为进行医药品消费量国际统计设计的分类法。负责监控全世界医药品副作用信息的WHO合作中心已经对非处方药进行ATC分类,并开始对植物药制剂、草药进行ATC分类。目前日本正在对汉方药进行ATC分类,分为3种体系分配编码,已试行了20个方剂。虽然套用西医的认识方法后有很多矛盾,.但不如此汉方就无法与世界接轨。以西方植物药说明ATC分类法,菊科植物母菊(Matricaia recutia)的分类为HA70AB02,第1段分类为H即植物药,第2项A即消化及代谢系统。第2段分类为70,是植物性抗炎药及抗病毒药,AB表示解痉药,最后是植物名的号码。汉方药是混合制剂,研究组讨论了方剂的分类方法。第1段水平l的分类,在H后从A开始进行分类。第2段以后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类。汉方方剂为复合制剂,分类难以进行,如安中散有2个ATC分类,即HA02WX和HG02WX。 HA是消化、代谢系统,02即抗酸药或消化性溃疡、饱食的治疗药,HA02W即属于生药,末端用X表示未进行成分分类。有了这一规定,就可以遵循ATC分类的规则。安中散对消化及代谢系统以外的疾病也有效,因此,也有泌尿生殖、性激素系统的HG分类。方中所含药味都可用这种形式进行HG02WG分类代码,再加上与之对应的副作用信息。
1.4关于日本GAP
由于汉方基本上是使用生药治疗疾病,能否有生药供给或供应怎样的生药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但至今还没有将生药供给纳入条例中。在世界性广泛使用植物药之际,生药的重要性将被普遍认识,日本也必须制定药用植物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汉方提取剂有21个方剂中用了51种药用植物。据统计,其中33种药用植物从中国进口,其余18种中的10中也产于中国。因而日本汉方医学是以中国的药用植物能持续供给为前提。为使生药能稳定供应,应该进一步增加可以栽培的药用植物。基于此,日本从1988年开始进行药用植物现状调查及制定栽培药用植物品质评价指南,至今已发行10册《药用植物栽培等品质评价》,刊出了53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案,这在WHO的草案中也有介绍。
去年WHO关于GAP的会议,认为制定野外采集品质量管理规范(GFCP)很重要,WHO拟将GAP和GFCP合并进行研究。为确保药材质量中国也制定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其中包括GFCP,不但加入了动物性生药,植物药以外的药物也包括在内。欧洲生药联合会也制定了GAP草案,WHO制定的GACP规范,不仅有AP,还包括了FC。2004年日本制定GAP总论的研讨会议题中增加了残留农药的问题,因生药与食品不同,有关使用农药的调整应更加稳定。
2确保生药的资源和质量
2.1生药存在的问题
生药的问题主要归纳为名称混乱;原料枯竭;产地、采收时间改变后成分随之变化;品种及加工炮制所致的改变等。现在野生药材占70%以上,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很有必要。日本进口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防己黄芪汤先后引发肾炎。引发肾炎的物质是马兜铃酸,广防己和关木通中含有马兜铃酸,可引起肾炎、肾癌。用HPLC或制作单克隆抗体可以检测马兜铃酸,后者更为简便。
近年环境沙漠化,沙尘暴非常多,这与麻黄和甘草的过度采挖有关。现在这两种生药的采挖已受到严格控制。像甘草、麻黄这样持续、急速减少的植物还有很多种。
2.2生药的质量评价
目前药典中评价质量的方法以液相色谱为主。普通HPLC灵敏度有时较差,与质谱联用可提高其灵敏度。HPLC检测前通常需要预处理,应用该检测还应考虑有机溶剂造成的环境污染。据说要将多种提取物制剂收入药典,不能进行形态学鉴定的,必须进行成分检测。如规定黄芩中的黄芩苷必须在10%以上,甘草中的甘草皂苷在2.5%以上,低于该含量的将不被承认是生药。提取物制剂还要有更复杂的规定。
因此研制了单克隆抗体检测法。低分子化合物没有抗原性,需要制作免疫原。把载体蛋白连接在低分子化合物上,使其具有抗原性,然后免疫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仅选择能识别相应抗原部分的抗体进行克隆,大量培养、精制,得到单克隆抗体,制作定量系统。常用的甘草皂苷按上述方法得到其单克隆抗体,以此研究甘草及一些方剂提取物中甘草皂苷的含量,可以简化检测过程,不含甘草的方剂绝对检测不到甘草皂苷。为方便野外检测含量高的生药,还制作了试剂盒。如提取甘草根头部,将一定量的提取物进行检测,阴性标本出现斑点,而甘草皂苷阳性标本不出现斑点。虽然还不能进行定量,但这种方法简便高效。
人参皂苷根据是否带有达玛烷结构而分为Rbl和Rgl,所以制作了这两类成分的抗体。制作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取数毫克汉方药颗粒剂即可定量。为在野外操作方便,又制作了可以检验Rbl和Rgl的试剂盒。非人参皂苷标本出现斑点,人参皂苷Rbl和Rgl阳性标本不出现斑点,与ELISA法检测结果一致。
尼泊尔人参的结构出现变异,实地调查发现,叶子与蕨类植物相似的喜马拉雅人参相当多,但只在一个地方发现了Rgl含量高的品种,故应尽可能增加这种高含量的种子。用这种方法还可对人参培养进行品种改良,选择含量高的品种。
药典规定芍药的有效成分是芍药苷。制作相应的单克隆抗体能够简单地对方剂中的含量进行定量。如可以同时对芍药甘草汤中2种生药成分进行定量。但对小柴胡汤中的所有生药还不能全部测定,现已制作出柴胡、人参、甘草、黄芩的抗体。如果这些生药能同时定量且不考虑分离条件,则质量管理将会简单易行。
2.3质量评价方法的改进
能简单评价质量的方法有免疫印迹法、DNA印迹法、萨慎法等。在此介绍新开发的Eastern印迹法 (Eastern blotting protoc01)。首先以薄层色谱法 (TLC)将展开的成分全部转录到PVDF膜上(用加热板加温),因为化合物含有糖基,打开糖基部分加入蛋白质,使其在膜上结合,然后用单克隆抗体显色。将甘草根转录到膜上显色,可得知甘草皂苷的分布。若是其它生药如人参,则因无相应的抗体而不显色,可明确区分甘草与其它生药。
Eastern印迹法与TLC不同,对不同甘草品种的甘草皂苷规格的检测,TLC法不明显而Eastern印迹法非常清晰。给予甘草皂苷后观察大鼠血药浓度的变化,TLC法几乎看不到,而Eastern印迹法显示清晰。 .
柴胡品种多,所含成分殊异,比较其含量表明结构存在差异。分别用Eastern印迹法和TLC法检测柴胡皂苷,前者柴胡提取剂谱带少,含有柴胡的方剂能观察到次生谱带。汉方制剂中柴胡成分可出现柴胡皂苷D、A、B2或C,由此区分是汉方制剂还是提取剂。
以人参皂苷Rbl抗体分析配伍人参的汉方方剂,用Eastern印迹法进行双重染色,制作人参皂苷 Rgl和Rbl对应的2种抗体,标记不同的酶。因其基质不同显色也不同,显红色的是类似于Rgl的达玛烷骨架的物质,绿色的是与Rbl相关的物质。由此可知苷元的骨架结构以及高度(Rf值),并大体了解糖的数目。将两者结合,就可明确生药的质量管理与评价。
2.4利用基因等技术制造、提取有效成分
研究发现,人参有多种生理活性,人参皂苷Rg3能抑制癌转移,中国已将Rg3研制成抗癌药上市。通过制作抗体柱,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经过洗涤、洗脱等步骤可以分离提纯或去除生药提取物中的某一成分。欲从人参的多种活性成分中提取某成分做成制剂,必须提高该有效成分含量。目前正研究向植物内加入小型化抗体基因单链Fv,单链Fv是用肽连接VH和VL部分制成的小型抗体,利用该抗体基因使有效成分增产。小型化抗体与原来的单克隆抗体相比具有同样的亲和力和性质。
向植物内加入基因时不能以大肠杆菌原型加入,要变成土壤杆菌。这种菌具有自身产生植物激素,不断生根的性质,因此将大肠杆菌中的基因移到土壤杆菌,使植物感染长出毛状根。经检测,加入基因者较对照物成分含量提高2~3倍。研究表明,毛状根与普通人参的人参皂苷含量相同,可以用此法大量生产所需有效成分。通过基因重组大量获取活性成分,分子育种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临床资料、动物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进行各种药物的研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