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银屑病实验研究进展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复发性、顽固性皮肤病,以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世界范围发病率均较高,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O.1%~3%。现就近年中医药有关本病实验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1中医证型研究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复发性、顽固性皮肤病,以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世界范围发病率均较高,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O.1%~3%。现就近年中医药有关本病实验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1中医证型研究
张氏等将本病分为风湿血燥、血虚风燥、瘀滞肌肤三型,采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发现在各切变率下全血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增高最为明显,且按上述分型次序呈逐步上升趋势,在瘀滞肌肤型达到最高值,表明此型患者已出现明显的微循环障碍。刘氏等报道32例不同证型银屑病患者及 30例健康对照者红细胞变形能力及膜ATP酶活性的检测结果,银屑病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Na+-K+-ATP酶活性增高而ca2+-g2+-ATP酶活性降低,异常的程度依次是:血瘀型>血燥型>血热型,提示银屑病的确具有血瘀证指征。
Fas系统和bcl-2家族是调控细胞凋亡的自身基因,Fas系统表达产物Apo-l和Apo-2.7对细胞凋亡起诱导促进作用;bcl-2则能防止和抑制多种因素触发的细胞凋亡,延长细胞寿命。王氏等对不同证型的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凋亡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Apo-1和Apo-2.7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在各型之间的表达情况为:血热型>血瘀型>血虚型;bcl-2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各型间按血虚、血瘀、血热依次降低。提示各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程度的不同与机体正气的盛衰有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转化细胞生长的一种自分泌因子,可诱导正常细胞转化,对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作用,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及迁移也有抑制作用。彭氏等研究表明,银屑病患者TGFβ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负性调节能力下降,导致增殖失控,此点为血热、血瘀、血燥三型患者所共有,与此同时,作者认为银屑病患者TGFβ活性异常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反应的变化,中医辨证分型更接近于反映病机变化本质。程氏探讨了银屑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与中医辨证的关系,结果显示,血虚风燥型银屑病患者TNFβ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及血热型组。
2中药单(体)方及复方研究
路氏等研究不同浓度的17味中药对体外培养人表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生地黄、当归、川芎和赤芍等有极显著的抑制表皮细胞增殖效应,从细胞水平证实了它们作为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方剂—加味四物汤中的基本成分确有疗效;白花蛇舌草、牡丹皮、莪术和红花抑制作用突出,作为加味四物汤中的添加成分有助于提高疗效。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磷脂类强效炎症介质,银屑病皮损鳞屑中存在PAF活性,且含量高于正常人:中性粒细胞表面存在PAF受体,PAF与PAF受体的结合使真皮血管内的中性粒细胞向表皮趋化、聚集,从而促使银屑病的发病。秦氏等的研究表明,银杏叶有效成分银杏叶内脂能拮抗 PAF受体活性,从而抑制PAF活性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向表皮的趋化反应而治疗本病。陈氏等用依赖性细胞株B增殖反应MTT检测法测定了银屑病患者口服银杏叶提取物前后及不同发病阶段血清中IL.6水平,结果患者IL-6水平较正常人增高且与病程严重程度有关,口服银杏叶提取物治疗 2~4周后IL-6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银杏叶提取物可能有直接或间接抑制IL-6分泌的作用。
田氏观察了4种苦参生物碱(苦豆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果碱)对Col016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苦参治疗银屑病的机理,结果表明,苦豆碱在400、200、100、50 mg/mL时对Col016细胞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仅在400 mg/mL浓度时有明显抑制作用;而槐果碱在各浓度均无此抑制作用,证实苦参中确实含有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生长的有效成分。张氏等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亚二倍体细胞含量、DNA片段化分析和膜联蛋白凋亡检测法,观察氧化苦参碱对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氧化苦参碱使角质形成细胞的亚二倍体细胞、DNA片段化率及磷脂酰丝氨酸膜外化细胞含量明显升高,提示一定浓度的氧化苦参碱可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凋亡,阐述了氧化苦参碱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生长的内在机制。
吴氏等探讨了丹参素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研究显示,在活动期银屑病患者皮损及皮损周围角质形成细胞中观察到多种粘附分子 (如FLA-I、ICAM-I、VCAM-I)表达的增高,且程度与皮肤内炎性浸润细胞的数目呈正相关,银屑病患者血清中亦有多种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的升高,丹参素能抑制银屑病患者粘附分子的表达而达到治疗效果。
冯氏等检测了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服用青黛胶囊前后角朊细胞中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结果发现,银屑病患者治疗前皮损处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治愈后其表达水平下降,提示角朊细胞中c-myc的表达水平与银屑病的病理改变明显相关,青黛胶囊可通过降低表皮角朊细胞中c-myc的表达水平而达到治疗目的。
凉血活血汤是已故著名老中医张志礼教授治疗本病的经验方,由白茅根、生地黄、紫草根、茜草根、板蓝根、山豆根、熟大黄、羚羊角粉等组成。娄氏、李氏等的研究表明,凉血活血汤能降低患者血浆血栓素B2、6一酮一前列腺素F和血清白介素8(IL-8)的水平,纠正银屑病患者体内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异常,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血清白介素6(IL-6)在一定条件下能诱导和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生,增加T细胞在表皮内的聚集,促进银屑病皮损的炎症形成;TNFβ是重要的促炎症细胞因子,亦能促进银屑病皮损的炎症形成。杨氏等探讨了银屑病患者口服竹黄颗粒剂前后IL-6和TNTα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竹黄颗粒在使患者皮损、临床症状恢复正常的同时,IL-6和TNTα水平也恢复正常。
马氏等以克银I号胶囊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40例,结果治愈29例,有效9例。治疗后,患者表皮中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降低,提示克银I号胶囊能够通过抑制EGF而减弱表皮细胞的增殖分化效应,从而减轻皮损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及真皮炎症细胞浸润,发挥治疗作用。
3外用药研究
姜氏等自制银屑灵涂膜剂外用治疗本病,并与蒽林软膏对照进行疗效比较。动物实验表明,银屑灵涂膜剂具有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作用,同时可显著增加鼠尾部鳞片表层的颗粒层,改变表皮的角化形式,从不全角化转为有颗粒层形成的完全角化,纠正角化不全而起到治疗本病的作用。王氏、李氏等亦证实了喜树果涂膜剂、去氢骆驼蓬碱软膏能够抑制表皮细胞的增殖和影响表皮的角化过程,二者有治疗本病之功效。
4述评
银屑病是一慢性、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皮肤病,病因至今不明,临床难以根治。一些西药如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维甲酸类、皮质激素等由于只是针对银屑病复杂发病机制环节中的一部分,所以治疗难以彻底,同时,药物本身对机体产生毒性,使其不良反应几乎难以避免。中医治疗方法颇多,相应地出现了很多的治疗方药,青黛胶囊、雷公藤片、丹参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大力推广,并获得了可靠的良好疗效;其它一些复方中药制剂和单昧中药提取物如银杏叶内脂、氧化苦参碱、喜树果涂膜剂、去氢骆驼蓬碱软膏等治疗本病亦显示出一定的效果和苗头。中医药治疗银屑病可延长复发时间,不良反应小,疗效确切,其治疗上的优势不容忽视。对难治型银屑病要从改善患者体质入手,结合中医抗肿瘤、抗增生、活血化瘀思路分型辨证施治;实验研究上要以病证结合理论为根本出发点;把握现今银屑病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沿用当前临床行之有效的血热、血燥、血瘀三个证型,从“血”论治银屑病:同时整理总结名老中医和著名专家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民间验方,筛选疗效确切的中药复方和单体制剂,探讨其疗效机理,进而研制出一批疗效高、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小的中药新药。
外用药是银屑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用药物虽不能达到根治效果,但合理的外用药物治疗能获得近期或长期的缓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理或社会生活质量,控制病情、延长缓解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医药性质温和,刺激性小,相对不易激惹刺激新发皮疹,但中医外用药物对银屑病患者皮损部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中医药的局部免疫治疗作用、外用药物作用的靶位,以及外用药物的透皮、皮内分布、代谢、吸收等药效学、药代动力学评价方法或技术等尚为欠缺,中医外用药的深层次药理机制有待阐明。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