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呼吸衰竭是内科常见的急、重证之一,文献报道死亡率为10%~60%,其预后与能否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有密切的关系。过去主要是以西医方法进行抢救治疗,目前随着中医急症抢救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医也逐渐参与了呼吸衰竭的抢救治
呼吸衰竭是内科常见的急、重证之一,文献报道死亡率为10%~60%,其预后与能否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有密切的关系。过去主要是以西医方法进行抢救治疗,目前随着中医急症抢救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医也逐渐参与了呼吸衰竭的抢救治疗。临床不少医者按中医传统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防治呼吸衰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前,单纯采用中医药诊治呼吸衰竭的文献报道尚未见到,仅见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的报道。
1辨证分型治疗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辨证分型治疗。刘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52例,中医辨证分为两型,即痰热瘀毒气阴两虚型,治以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药用鱼腥草20 g,金银花15 g,连翘12 g,黄芩10 g,川贝母10 g,法半夏15 g,茯苓12 g,橘红15 g,桃仁12 g,丹参30 g,麦冬15 g,五味子12 g,南北沙参各15 g;痰湿瘀毒兼阳气欲脱型,治以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温肺益气,药用法半夏15 g,橘红15 g,茯苓12 g,杏仁15 g,薏苡仁30 g,厚朴15 g,苏子12 g,桔梗12 g,干姜12 g,细辛3 g,丹参30 g,炙甘草6 g。治疗组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谢氏治疗42例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辨证为虚瘀热痰阻肺型,方以泻白散合苇茎汤加减;虚瘀寒痰阻肺型,方以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血瘀阳虚水泛型,方以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痰瘀闭窍型,方以涤痰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减;阴竭阳绝型,用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各3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合并咯血、便血者,加用田三七末。结果提示,治疗组在控制咳嗽、气喘,减少肺部哕音及改善血气指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肖氏,等治疗40例慢性呼吸衰竭,除西医常规治疗外,加用增液承气汤加减,主要药物:玄参、生地黄、麦冬、大黄、枳实、郁李仁。服药3剂后,根据病情改用二陈汤、小青龙汤、养阴清肺汤。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2.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发现可改善肺通气功能,使呼吸衰竭缓解的作用。
钟氏,等治疗50例中重度呼吸衰竭的患者,主分3型,肺肾气虚外感型,偏寒者,用小青龙汤加味,偏热者,用麻杏甘石汤加味;脾肾阳虚水泛型,用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味;痰浊闭窍型(肺性脑病),用涤痰汤加味。治疗组总有效率80%,明显优于对照组。
李氏,等对30例COPD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肺性脑病患者,给予中医辨证论治及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机阶段以清肺化痰、泻下通腑及活血化瘀为主,方用清金化痰汤加减;撤机至拔管阶段以健脾养阴为主,辅以活血化痰,方选六君子汤加减。治疗组同时给予丹参注射液、或参麦、参附注射液静滴。结果显示,治疗组抢救成功率96.6%,其呼吸功能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
刁氏,等治疗39例呼吸衰竭的患者,在行机械通气的基础上,中医辨证痰热闭窍、腑实热结型,治宜涤痰开窍,泄热通下,方以大承气汤加味;痰热壅肺、肺失宣降型,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方以麻杏石甘汤加味;气阴两伤、脾肾两亏型,治宜益气养阴,健脾益肾,方以生脉散加味,其治愈率61.53%。此研究证明中医参与治疗,具有对抗内毒素,抑制炎症,减少呼吸道痰液的分泌,降低气道阻力,改善肺、脑等器官微循环等作用。
2专方、验方
周氏以通活汤治疗呼吸衰竭,药选当归、赤芍、川芎、牡丹皮、桃仁、杏仁、桔梗各10 g,鸡血藤12 g,鱼腥草30 g。肺气虚者,加黄芪、党参;阴虚者,加沙参、麦冬;脾虚者,加淮山药、白术、茯苓;水肿者,加五加皮、冬瓜皮。每日1剂,水煎服。临床证明,本方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肺部微循环的作用,与西药配合,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吴氏以温化开提祛瘀法治疗41例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其方药为:制附片(另包先煎1 h)、干姜、茯苓各30 g,法半夏、广陈皮、炙麻黄、丹参各15 g,细辛6 g,桂枝20 g,白芍、地龙各lO g。结果发现其具有明显改善呼吸衰竭症状、显著降低PaC02、明显提高Pa02,显著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
李氏以化痰祛瘀法治疗慢性呼吸衰竭50例,自
拟中药方丹参、赤芍、当归、杏仁、桃仁、瓜萎、苏子、莱菔子等,治疗后动脉血气、呼吸功能有显著改善,且症状有所缓解。
蒙氏以加味四君子汤配合常规治疗措施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失代偿期66例,治疗组以加昧四君子汤治疗(红参10 g先煎,白术12 g,茯苓12 g,炙甘草6 g,黄芪15 g,胡桃肉10 g),临床证明可改善呼吸衰竭的主要症状、体征、动脉血气分析,而且能增强病人体质等。
杨氏,等以冬虫夏草治疗50例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口服天然水煎蜜制冬虫夏草液,发现冬虫夏草可补充人体必需氨基酸,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达到对肺心病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
3中成药制剂
中药现代制剂治疗呼吸衰竭临床应用较多。郑氏,等对102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观察。患者入院时,其血液的高粘滞、高凝聚状态,是导致呼吸衰竭加重的重要因素。经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发现丹参能够降低血粘度及血流阻力,从而对治疗呼吸衰竭起辅助作用。曹氏治疗28例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结果发现参麦注射液有提高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使肺型p波消失,呼吸频率减慢的功能。李氏,等运用云南灯盏花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呼吸衰竭75例,提示其具有明显的改善心、肺功能,纠正低氧血症及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陈氏,等亦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87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液气体分析的影响。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结果发现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改善血气情况,减缓慢性呼吸衰竭的进展。梁氏,等用a.细辛脑注射液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的患者,发现a.细辛脑注射液具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可改善肺通气功能。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4特色疗法
4.1雾化吸入
韦氏,等自制呼吸衰竭灵气道雾化剂,其组成有人参、麻黄、鱼腥草、石菖蒲等。经临床实验发现,该制剂能改善呼吸肌疲劳,增加肺的通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例等作用。陶氏,等运用菖蒲雾化合剂超声雾化给药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其结果表明,经菖蒲雾化合剂治疗后即刻动脉血气分析、肺阻抗血流图、肺功能均明显改善,3 d后动脉血气分析、肺阻抗血流图测试较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马氏,等采用双黄连雾化合剂治疗慢性呼吸衰竭代偿期54例,其雾化剂组成由双黄连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组成。经临床验证及实验观察,双黄连雾化合剂可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抗菌抗炎作用,可改善肺通气及肺循环。
4.2支气管肺泡灌洗
刘氏,等治疗肺心病呼吸衰竭26例,采用清开灵注射液支气管肺泡灌洗的方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清开灵注射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肺心病呼吸衰竭,有局部抗炎、促进排痰、改善通气的作用。
4.3针刺治疗
近年来针刺已被用于呼吸衰竭的治疗,有实验证明针刺可兴奋呼吸,平喘解痉。如强刺激会阴穴或气舍穴。张氏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其针刺取穴为:人中、内关、气舍、三阴交、足三里),配合西药治疗肺性脑病呼吸衰竭62例,其改善肺脑呼吸衰竭血气指标及临床症状方面均明显优于纯西药组。钟氏,等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选用针刺法,主穴取气舍、人迎。兼外感风热者,配丰隆、尺泽,用泻法;痰浊蔽窍者,配丰隆、人中、内关,用泻法;肺。肾气虚者,配气海、血海、足三里,用补法。结果其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4.4穴位注射
夏氏,等应用肝素于双侧肺俞穴穴位注射治疗肺心病呼吸衰竭,取得满意疗效。另有报道洛贝林3 mg注射于曲池穴,两侧交替注射;醒脑静1~2 mL注射于擅中、曲池、中府、肺俞、足三里,每20~30 min交替取穴;氨茶碱0.5—1.0 mL注射于列缺、中府、合谷等穴。
4.5电针、耳针
电针可改善呼吸频率、节律。耳针一般取心、肺、交感、肾上腺、皮质下及脑干等区。
4.6外治法
4.6.1 搐鼻法
用搐鼻散(细辛、皂角、半夏)和通关散(牙皂、细辛、薄荷等)吹人患者鼻中,使之喷嚏,以达到兴奋呼吸的目的。
4.6.2穴位外贴法
白芥子(炒)、甘遂、延胡索、细辛等药研面,用生姜汁调涂背部肺俞、心俞、隔俞穴位上,初伏当天贴1次,二、三伏各贴1次,每次贴4~6 h,可改善咳痰喘症状。
4.6_3水罐疗法
青霉素小瓶,去底,上面铝盖不动。水罐药为辣椒粉21 g,枸杞子15—30 g,五味子15 g,以75%酒精泡10~15 d,过滤后使用。一般采用中府、乳根及合谷等穴,治疗时,先以水罐按在上述穴位上,然后用注射器于每个穴位上注人2~3mL水罐药,从铝罐上抽气,使瓶内形成负压,每次10~15min。
从上述文献资料来看,有关呼吸衰竭的辨证分型治疗方面的研究最多,其次为专方及中成药治疗,特色疗法的研究相对较少,有些疗法如搐鼻法、水罐疗法等只有简单的介绍,未有临床对照研究结果,尚缺乏充足的临床依据,需要进一步开发及深入研究,其他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亦有待我们去继续挖掘。中医药治疗呼吸衰竭具有值得肯定的疗效,但剂型相对单一,速效、高效、安全的中药注射剂不多,因此,急待对各种传统剂型进行改革。
目前的众多研究虽然显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衰竭具有一定疗效,但设计严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不多,尤其缺乏大样本的多中心盲法随机对照试验,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通过其研究,来探索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动物实验方面的研究亦较少,科学、合理、符合或接近临床实际的动物模型研究尚欠缺,限制了本病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局限了中医药治疗本病机制的探索,因此,建立合理的动物模型,以及对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和中医药治疗机制的研究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